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7篇
  3篇
综合类   104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柿果脱涩机理及脱涩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柿果脱涩机理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国内外柿果的脱涩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指出了影响柿果脱涩的因素,对当今我国柿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2.
两个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α亚基基因在甘薯中的超量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催化ADP-葡萄糖合成反应,是淀粉生物合成的限速酶之一。为研究甘薯AGPase与块根淀粉合成的关系,从高淀粉甘薯品种川薯34中克隆了AGPase基因的两个α亚基编码序列AGPa1和AGPa2;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GPa1和pC-AGPa2后经根癌农杆菌EHA105介导分别导入甘薯品种西成薯007;获得表达了GUS的7株AGPa1和5株AGPa2转基因甘薯植株。RT-PCR和AGPase活性检测表明,AGPa1和AGPa2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表达水平高于对照,并引起甘薯叶片中AGPase活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3.
水稻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遗传转化的模式植物,其遗传转化一直受到广泛重视。自世界首例转基因水稻于1988年获得成功以来,水稻遗传转化技术体系迅猛发展,尤其是1994年首次通过农杆菌介导实现对粳稻的高频转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水稻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已经比较完善。目前,应用于水稻中的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基因枪介导法和农杆菌介导法,一些实验室也采用花粉管通道法、电击法、PEG转化法等。其中,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以其低成本、易操作、转化效率高、单位点插入比例高、后代表达稳定等特点已经成为水稻转化的主流方法,约占水稻转基因报道总数的80%以上。虽然国内外刊物时有转基因方法改进的报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水稻的转化还受一些因素的限制,例如部分粳稻品种和籼稻受基因型的限制十分明显,转基因效率普遍较低,严重制约了转基因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某些转基因程序过于繁琐,耗时长,成本高,不但导致效率低,而且长时间的组织培养诱发逆转座子转座引起无性系变异干扰了功能研究和育种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高效、安全、规模化和标准化的水稻转基因技术体系。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水稻转化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回顾了近5年中国水稻规模化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包括围绕不同水稻基因型高效转化体系优化及建立,对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及植株分化频率等诸多因素如水稻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农杆菌菌株和质粒载体、培养基组分、共培养时间、侵染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整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分别以粳稻和籼稻成熟胚、幼胚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转化方法,通过优化受体材料和愈伤状态、农杆菌侵染浓度和分化温湿度、工艺流程标准化等多种组分,突破了成熟胚分化难的技术瓶颈,整合了无选择标记等安全转基因技术,实现了粳稻和部分籼稻转化技术的标准化和工厂化,初步建立了安全、高效、规模化水稻转基因技术体系。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尤其与一些跨国生物技术公司相比,在转化规模和转化效率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认为安全、高效、规模化是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的重大技术瓶颈。建立水稻主栽品种快速、高效、稳定的转化系统,开发安全型转化技术,开展多基因、大片段基因转化,实现转基因的定点整合和时空控制表达等是水稻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水稻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于促进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
[目的]构建了负责运输苏氨酸至胞外的转运蛋白的关键基因rhtB过表达的苏氨酸发酵菌M122,考察不同的碳源、氮源及pH对该重组菌产L-苏氨酸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的碳、氮源对L-苏氨酸生产菌株的发酵过程进行分析,对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源及pH进行优化。[结果]定向改造后苏氨酸发酵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使用蔗糖作为碳源发酵时,摇床培养L-苏氨酸产量为28.1g/L;以(NH4)2SO4或酵母粉作为氮源发酵时,L-苏氨酸产量分别为27.8和28.2g/L,均优于使用其他氮源时苏氨酸的产量。对发酵的最适pH研究表明,中性条件下更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和L-苏氨酸的产生。[结论]确定了苏氨酸发酵菌M122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NH4)2SO4或酵母粉,最适pH为7.0。  相似文献   
95.
孕妇除了维持本身的营养及消耗外,还要供给胎儿健康发育所需的营养,营养不良对母体健康和胎儿生长发育都可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给孕妇安排合理的膳食以满足其营养素的摄入。  相似文献   
96.
不同处理方式对草莓贮藏保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45℃预热处理和冰浴2种物理处理方式,以及柠檬酸、Ca Cl2和维生素C等复合化学处理方式对草莓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探究了不同保鲜处理方式对贮藏4 d和6 d后草莓的外观、硬度、失重量、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SOD酶活性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筛选最适的保鲜剂浓度及贮存条件。结果表明,冰浴处理30 min能明显保持草莓外观与硬度,有效维持草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柠檬酸处理1 min能显著提高草莓的SOD酶活性,2%柠檬酸+3%CaCl_2处理1 min能明显维持草莓保鲜中重量,2%柠檬酸+2%维生素C处理1 min能显著保持草莓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综合分析表明,采用2%柠檬酸+2%维生素C处理1 min能较大程度的保持采后草莓的外观、硬度、口感及营养品质,保鲜期达6 d以上,可用于草莓采后保鲜。  相似文献   
97.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档案从封闭的内部资源逐渐演变为可供社会利用的开放性资源,农业科研院所承担着全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的重要职责,如何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利用档案资源更好的为农业科技发展服务成为农业科研院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档案信息化的内涵出发,针对农业科研院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建设中遇到的瓶颈,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8.
【目的】以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艾氟迪(AFD)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对棉花产量形成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为科学施用AFD提供依据。【方法】设6个不同AFD处理水平,分析不同处理对棉株株高、铃数、铃重、籽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等的影响。【结果】棉株株高与AFD处理水平呈负相关关系;AFD在抑制棉铃脱落率和提高棉铃吐絮率方面效果明显;AFD在处理水平为1 350~1 800 m L·hm-2时,单株铃数和铃重较对照有显著提高,同时获得的籽棉产量较高;不同水平的AFD处理对棉纤维的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断裂伸长率没有显著影响,但高水平的AFD处理对纤维长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适宜的AFD处理水平对棉花增产效果显著,且对纤维品质影响较小。探寻AFD对棉花的影响机制,对生产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
采用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宽叶香茶菜Pb、Cd、Cr、Fe、Zn、Mn、Co、Ni、Se、B、Cu等11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宽叶香茶菜富含Fe、Zn、Mn、B、Cu等5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Cr、Co、Ni、Se等也有一定的含量,Pb和Cd 2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符合《中国药典》的限量要求,该结果为开发利用宽叶香茶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0.
基于粉末与横切面显微方法鉴别中药材威灵仙的3种基原,完善威灵仙药材的显微鉴别方法。对市场上采购的14批威灵仙药材分别采用横切面和粉末制片,考察并优化制片方法,观察比较不同批次药材的显微特征。结果表明,横切面的外皮层细胞排布、韧皮部、木质部显微特征显著,粉末的木纤维、韧皮纤维、石细胞、导管、非腺毛、木栓细胞、表皮细胞、皮层细胞显微特征显著。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可根据横切面的外皮层细胞延长方向鉴别威灵仙;根据粉末的石细胞和韧皮纤维特征鉴别棉团铁线莲和东北铁线莲。采购的14批威灵仙药材中3批为威灵仙,2批为棉团铁线莲,9批为东北铁线莲。说明粉末显微可有效弥补横切面显微鉴别的不足。将粉末与横切面显微相结合,可快速高效地鉴别中药材威灵仙的3种基原,操作简单,显微特征明显,判别直观准确,具有很高的专属性和耐用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有显微鉴别方法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