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2篇
  6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对不同玉米品种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基于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对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新推广的36个玉米品种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探讨玉米品种综合评价的新方法,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品种。结果表明,运用DTOPSIS法对玉米品种进行评价,能将各个性状指标无量纲化并综合分析,避免了评价指标之间的不公度性和矛盾性的问题。熵值赋权法客观评价了各指标在该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避免了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使评价更加科学。供试品种中,Ci值排名前5位的品种分别是兴垦9号、德美亚3号、东农281、东农265及哈育189,其综合性状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12.
防晒剂中的有机紫外吸收剂逐渐污染天然水体,而对氨基苯甲酸是有机紫外吸收剂中的一种常用成分。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对氨基苯甲酸水体中绿萝的生长良好,无太大影响,从而设置不同初始对氨基苯甲酸浓度、培养时间、培养液pH与培养温度,探讨绿萝是否能够降解对氨基苯甲酸及其降解效率。实验结果显示:绿萝对各种浓度对氨基苯甲酸的溶液都有着不错的净化能力;弱酸性条件下吸收降解能力最强,碱性条件的水体对绿萝吸收降解对氨基苯甲酸的效率有较大影响;对培养温度不是很敏感。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9个不同饲用高粱属作物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营养成分,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确定供试品种在齐齐哈尔地区的适应能力.结果 显示,供试品种的物候期均有差异,均未能完成完整的生育期.茎粗最大的供试品种为大力士(20.86 mm);干草产量最大的供试品种为12FS0018(33765.71 kg...  相似文献   
14.
磷糖类制剂对冬小麦抗干热风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有效成分的磷糖类制剂对冬小麦抗干热风能力的调控作用,并筛选出高效实用的干热风化学防控技术,采用田间试验,以自来水(CK)和磷酸二氢钾(CKP)为对照,通过拌种、叶面喷施及拌种和叶面喷施组合方式,比较自主研发的磷糖类制剂[激发元素制剂(JB)、微量元素制剂(WB)和磷胺制剂(BP)]对干热风胁迫下冬小麦抗氧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风胁迫下,与CK相比,各处理下小麦灌浆中后期旗叶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7.43%~167.87%和8.88%~ 77.59%),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了10.42%~62.99%和6.94%~76.29%,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降幅 6.58%~22.29%)。各制剂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幅分别为4.22%~10.36%和 1.05%~ 5.16%;只有拌种和叶面喷施(BP)组合处理显著增加小麦成穗数,增幅分别为4.54%和4.79%。各制剂处理较CK增产6.95%~14.68%。BP叶面喷施处理较JB 和WB拌种处理更有利于干热风胁迫下小麦抗氧特性保持稳定,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促进效应表现突出。拌种和叶面喷施组合处理具有协同作用,对小麦抗干热风能力调控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5.
2020-2021年小麦生长季,在干热风灾害发生频繁的黄淮海典型麦区进行大田试验,探索不同化学制剂对冬小麦抗干热风的调控作用,以便筛选出高效实用的制剂种类和施用时期。试验共设6个处理,以拔节期或开花期单次喷施磷胺和磷酯为制剂组处理(BA、BZ、HA和HZ处理),以拔节期和开花期均喷施自来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CK),以两个时期均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处理作为制剂组对照(CKP)。考察干热风胁迫后小麦灌浆期间叶面积指数(LAI)、叶片荧光参数、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和积累量、籽粒灌浆动态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试验期间小麦在花后24d和26d遭受了轻度干热风过程,与CKP和CK处理相比,BA处理促进穗粒数增加,理论产量显著提升8.11%和9.82%,且花后30d的LAI也显著增加47.67%;HZ处理更有助于提高千粒重,理论产量增幅为10.03%和11.78%,较其他处理增加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淬灭(qP);HA处理能稳定降低非光化学淬灭(NPQ)。遭遇第一次干热风过程后,即花后26d观测结果显示,与CKP处理相比,BZ处理的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显著升...  相似文献   
16.
试验筛选适宜黑龙江地区种植的苜蓿种质材料,旨在探究晚秋环境下苜蓿叶片光合性能的变化规律。以6个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叶片水汽压、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进行测定,利用隶属函数评价出优异的苜蓿品种。结果显示,龙牧801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草原3号的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最高;草原3号和龙牧801的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草原3号、龙牧801和皇后苜蓿叶片水汽压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运用隶属函数对品种的光合性能进行评价,各品种的光合强弱顺序为:龙牧801>草原3号>皇后>康赛>阿迪娜>赛迪。研究表明,龙牧801和草原3号的光合性能较强,适宜黑龙江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以4年生东北红豆杉幼苗和15年生幼树为试材,通过测定强光处理后叶片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方法,对比东北红豆杉幼苗和幼树叶片在强光下的光合响应,分析遮阴解除后红豆杉叶片光系统Ⅱ(PSⅡ)的生理和功能变化,揭示东北红豆杉幼苗和幼树对强光的耐受性,以期为东北红豆杉人工种植中光调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强光处理后,东北红豆杉幼苗和幼树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明显下降,产生了光抑制,幼树叶片受到光抑制程度较小。强光处理后,东北红豆杉幼苗和幼树叶片2 ms时的相对可变荧光VJ升高,表明PSⅡ受体侧都受到伤害,质体醌(PQ)库容量发生了改变。强光处理后,东北红豆杉幼苗和幼树叶片的活性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Ψo和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均表现出下降趋势,而热耗散比例φDo和单位反应中心能量耗散DIo/RC升高,表明红豆杉植株叶片在强光下会通过增加热耗散来保护光合机构。但强光照射后,东北红豆杉幼树叶片与幼苗叶片相比,将更多的能量用于电子传递途径,较少的能量用于热耗散,叶片单位反应中心的光合活性受到伤害程度较轻。综上所述,强光会对遮阴解除后的东北红豆杉叶片PSⅡ造成损伤,但东北红豆杉幼树对强光的耐受程度明显高于幼苗,因此在人工种植东北红豆杉时要注重对幼苗遮阴保护。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舞毒蛾幼虫对阿维·杀铃脲复合剂胁迫的响应机制,以阿维菌素单剂、杀铃脲单剂及丙酮溶剂为对照,应用阿维·杀铃脲复合剂对舞毒蛾3龄幼虫进行处理,将含0.50,1.10μg/g的阿维菌素混毒饲料分别作为阿维菌素低浓度组及阿维菌素高浓度组,将含8.30,16.60μg/g的杀铃脲混毒饲料,分别作为杀铃脲低浓度组及杀铃脲高浓度组,将含0.50μg/g阿维菌素与含8.30μg/g杀铃脲的阿维·杀铃脲复合剂混毒饲料,以及含1.10μg/g阿维菌素与含16.60μg/g杀铃脲的阿维·杀铃脲复合剂混毒饲料,分别作为阿维·杀铃脲复合剂低浓度组及高浓度组,并设置丙酮溶剂作为对照组,对大小一致的健康舞毒蛾3龄幼虫进行饲料混药处理,统计处理24 h后舞毒蛾幼虫的死亡率,测定舞毒蛾幼虫营养成分含量及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单剂和杀铃脲单剂处理组舞毒蛾幼虫全部存活,复合剂低浓度组舞毒蛾幼虫死亡率为1.15%,与单剂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复合剂高浓度组舞毒蛾幼虫死亡率为4.11%,与复合剂低浓度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药剂处理降低了舞毒蛾幼虫蛋白质含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而对海藻糖含量和脂质含量的影响不一致;药剂处理提高了舞毒蛾幼虫的蛋白酶活力、脂肪酶活力,降低了舞毒蛾幼虫淀粉酶活力、海藻糖酶活力;舞毒蛾3龄幼虫脂质含量与死亡率显著相关(P0.05),蛋白酶、脂肪酶活力与死亡率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随机森林方法对大米产地确证的有效性,找寻相邻区域的产地确证优化模型,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梅河及其相邻产区大米的矿物质元素(Cu、Zn、Fe、Mn、K、Ca、Na、Mg、Pb、Cd)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R语言编写程序,通过strata函数实现训练集与测试集的数据划分,选用random Forest函数建立产地确证模型,由袋外误差估计进行模型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能够实现相邻区域大米样本的产地确证,对50个待测样本进行预测,准确率达96%。利用随机森林结合矿物质元素指纹技术可确证和追溯大米的产地来源,为相邻区域的地理标志大米及其他食品的产地确证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外源油菜素内酯(BR)对低温胁迫下玉米发芽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天农九号和天和1号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分别用BR浸种和喷施处理后,对2个玉米品种低温处理下的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外源BR处理能有效缓解低温胁迫对玉米生长的抑制程度。其中0.1 mg/L BR处理效果最好,主要表现在玉米发芽率、幼苗地上及地下部生物量和SPAD值的增加;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降低;SOD、POD和CAT活性的增加;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增加;与低温对照比较,玉米杂交种天农九号和天和1号起始发芽率分别提高18.89,11.10百分点,终发芽率分别提高6.67,18.89百分点;地上部干质量增加55.92%,49.15%,地下部干质量增加38.79%,14.26%,相对电导率降低7.33%,6.80%,CAT活性增加110.58%,120.43%,脯氨酸含量增加66.59%,54.63%。说明低温胁迫下喷施适宜浓度的BR对2个玉米品种缓解抑制能力不同,表现为天农九号天和1号;抗冷性强弱不同的玉米品种对不同浓度BR的适应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