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13篇
  17篇
综合类   114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通过(NH4)2SO4沉淀,利用Blue Sepharose 6 Fast Flow和SP Sepharose Fast Flow层析方法从灵芝中分离纯化了一种脱氧核糖核酸酶,命名为GLDNase.通过质谱分析确定GLDNase精确分子质量为13807 u.SDS-PAGE电泳表明GLDNase为单亚基多肽,其N-端氨基酸序列为PLDTGRYHIYTW/T/CDGG.GLDNase可作用于ssDNA和dsDNA,是一种非限制性内切酶,酶活性依赖于二价金属阳离子Mg2+,10 mmol.L-1EDTA可完全抑制其活性.最适pH值为8.4,40℃时相对活性最高.GLDNase水解DNA的产物末端的基团为3′-OH、5′-磷酸.  相似文献   
102.
26种植物提取物抗烟草花叶病毒的活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福建省常见的26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体外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的活性进行测定,发现抑制率达50%以上的有17种植物.依次用氯仿、正丁醇对这17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并分别测定各萃取物的抗病毒活性,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物的抗病毒活性最高,但去除其中鞣质后,其抗病毒活性明显降低.蟛蜞菊(Wedeliachinen sis)、大蒜(Alliumsativum)和决明(Cassiatora)3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烟草叶片中的TMV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3.
本研究以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侵染的黄瓜叶片为材料,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DAS-ELIS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核酸斑点杂交(NASH)技术,进行了检测灵敏度比较研究。三种检测方法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RT-PCR检测灵敏度高于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斑点杂交技术,以血清学为基础的DAS-ELISA检测灵敏度最低。通过灵敏度对比分析得出,核酸斑点杂交技术可以替代RT-PCR应用于基层的检疫检测。  相似文献   
104.
乳化剂和共乳化剂对甲维盐水乳剂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筛选出合适的乳化剂和共乳化剂的基础上,研究了乳化剂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含量以及共乳化剂含量对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乳剂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乳化剂在54℃热贮2周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乳化剂的HLB可以为水乳剂的乳液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乳液的粒径和表面张力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升高而减小,当乳化剂含量增大到一...  相似文献   
105.
以水乳剂粒径、表面张力、分散性、热贮稳定性、低温稳定性等为质量指标,采用高剪切制乳法研究了不同溶剂、乳化剂、共乳化剂、增稠剂、防冻剂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乳剂的影响.最终确定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乳剂的最佳配方为0.01 g·mL-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原粉、体积比为9:1的二甲苯和甲苯(体积分数为9%)、1%...  相似文献   
106.
水稻条纹病毒胁迫下抗、感病水稻品种胼胝质的沉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探讨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在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与水稻互作中的作用,采用徒手切片法及苯胺蓝荧光染色技术研究RSV胁迫对抗、感水稻品种叶片中胼胝质沉积的影响.在RSV胁迫下,感病水稻叶片组织中胼胝质的荧光强度与健株无显著差异;而抗病水稻叶片组织中胼胝质的荧光强度却较健株明显增强,其中,大维管束中的维管束鞘内层厚壁细胞、木质部和韧皮部以及维管束鞘延伸的厚壁组织、小维管束、表皮细胞以及叶肉细胞均有较强的胼胝质荧光出现;且抗病水稻中的胼胝质荧光强度强于感病水稻.这说明水稻品种的抗性与胼胝质的沉积有关,ABA参与了RSV与水稻的互作,增强了水稻抗RSV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针对进境大豆种子上症状相似的菜豆荚斑驳病毒(Bean pod mottle virus,BPMV)和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建立同时快速检测2种病毒的多重RT-PCR技术。【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BPMV、SMV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以复合感染BPMV、SMV的大豆种子为材料,提取dsRNA作为模板进行多重RT-PCR的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和循环数的优化。利用优化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分别对健康大豆种子、BPMV、SMV及2种病毒复合感染的大豆种子进行检测,测定该方法的特异性。利用健康大豆种子提取的dsRNA,将从复合侵染BPMV、SMV大豆种子中提取的dsRNA按10倍梯度稀释,依次稀释为原液的10-1、10-2、10-3、10-4、10-5和10-6倍作为模板,分别进行多重RT-PCR和单一RT-PCR扩增,测定灵敏度。多重RT-PCR扩增产物回收纯化后,连接于pMD18-T载体,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应用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对来自于美国、阿根廷、中国和巴西的疑似带病大豆种子进行检测,同时以单一RT-PCR检测进行验证。以BPMV、SMV抗体等体积混合液包被PCR管后再加入样品提取液或直接以样品提取液包被PCR管,将免疫捕获、试管捕捉和多重RT-PCR相结合,建立同时检测BPMV、SMV的多重一步IC-RT-PCR、多重一步TC-RT-PCR方法。【结果】多重RT-PCR的优化结果显示,最佳引物浓度为BPMV 0.4μmol·L-1、SMV 0.4 μmol·L-1,最佳退火温度为52℃,最佳循环数为35。特异性测定结果表明,多重RT-PCR能够从复合感染BPMV、SMV的大豆种子上同时扩增到大小约542、221 bp特异性目的条带,从单一感染BPMV的大豆种子上扩增到大小约542 bp特异性目的条带,从单一感染SMV的大豆种子上扩增到大小约221 bp特异性目的条带,而从健康大豆种子材料上未扩增出任何特异性条带。灵敏度测定结果表明,当dsRNA原液稀释至10-3倍时,无论是多重RT-PCR,还是单一RT-PCR均未扩增出特异性目的条带,多重RT-PCR与单一RT-PCR的灵敏度相当,为10-2倍dsRNA原液。多重RT-PCR扩增产物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BPMV、SMV所测的序列全长分别为542和221 bp,与预期大小完全相符,且与已报道的各病毒基因序列高度同源,证实了多重RT-PCR结果的可靠性。应用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分别对来自于4个国家的大豆种子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从3份美国大豆种子样品检出BPMV,1份美国大豆种子检出SMV,1份阿根廷大豆种子检出SMV,2份中国大豆种子检出SMV,该结果与单一RT-PCR验证结果一致,阳性符合率达100% 。建立的多重一步IC-RT-PCR、多重一步TC-RT-PCR方法能够从复合感染BPMV、SMV的大豆种子中成功扩增出2条特异性目的条带,而从健康大豆种子中未扩增出特异性目的条带。【结论】建立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为进境大豆种子上BPMV、SMV的快速检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8.
利用RT-PCR的方法从感染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的水稻中克隆该病毒的运动蛋白基因S6和外壳蛋白基因S8,通过Gateway系统进行原核表达,获得表达载体p DEST17-Pns6和p DEST17-P8,将表达载体转化E.coli Rosetta,经IPTG诱导表达后获得分子质量约为59和46 ku含HIS标签的融合蛋白.以诱导表达的目的蛋白为抗原,免疫注射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结果表明,Western blot检测制备的Pns6和P8抗体可特异性检测RDV,间接ELISA测定Pns6和P8抗体的效价均约为6 400倍,并建立了可靠、灵敏、特异的Dot-blot ELISA方法检测RDV.以上研究表明,RDV运动蛋白和外壳蛋白抗体均可应用于该病毒在田间的大规模调查和检测.  相似文献   
109.
以克隆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ts,RDV)基因组片段S11、S12为例,报道一种克隆植物dsRNA病毒基因组的方法.具体过程为:利用T4 RNA连接酶将5′-磷酸、3′-氨基修饰的引物Primer 1连接到RDV病毒基因组第11、12片段dsRNA的3′-OH端,经逆转录、退火、补齐形成全长双链cD-NA,使用单一的互补引物Primer 2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在pMD 18-T载体上,对重组子进行两次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结合序列测定分离鉴定S11、S12.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同时克隆RDV基因片段S11、S12,是一种有效实用的dsRNA病毒基因组克隆方法.  相似文献   
110.
孔石莼质体蓝素氨基酸序列分析和分子进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孔石莼(Ulva pertusa)质体蓝素氨基酸序列在NCBI以BLASTp进行同源性检索,将获得具有一定同源性的不同生物的质体蓝素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共比较37种生物的38个氨基酸序列,包括13种藻类,1种苔藓,23种陆生被子植物的24个氨基酸序列。发现孔石莼质体蓝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序列的同源性从26.4%~88.8%不等,所有生物的质体蓝素氨基酸序列表现出较大的保守性和进化性;基于不同生物质体蓝素成熟肽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构建了它们的系统进化树,这些系统进化树能够较准确地表现各种生物系统进化关系,可以说生物的质体蓝素的氨基酸序列可作为生物系统进化的一个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