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3篇
农学   100篇
基础科学   3篇
  23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棉麦两熟棉苗根系生长特性与地上部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周治国  孟亚利  施培 《棉花学报》2000,12(4):222-224
根系是作物活跃的吸收器官和合成器官 ,根量、根系生理活性与地上部叶片光合作用、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用 TTC还原强度、根系吸收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可表示根系的生理活性。棉花是直根系作物 ,种植制度对其根系影响较大 ,有关一熟棉根系的生理特性及栽培措施对根系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已有报道。在棉麦两熟栽培条件下 ,受共生期遮荫的影响 ,棉苗根系生长、根系生理活性等都发生变化。关于棉麦共生期遮荫对棉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以前多重视地上部的研究 ,对根系生长的研究较少且很不系统。本研究针对棉麦共生期遮荫这一关键因子 ,旨在理清黄…  相似文献   
52.
棉花冠层高光谱指数与叶片氮积累量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冠层高光谱反射率及演变的多种高光谱植被指数(VI),分析了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棉花品种叶片氮积累量与冠层反射光谱的定量关系,建立了棉花叶片氮积累量的敏感光谱参数及预测方程。结果显示,棉花叶片氮积累量和冠层高光谱反射率均随不同施氮水平显著变化;棉花叶片氮含量的敏感光谱波段为600~700 nm的红谷波段和750~900 nm的近红外波段,叶片氮积累量与光谱指数NVD672有密切的定量关系,且不同品种可以用统一的方程来描述,从而为棉花氮素营养的监测诊断与精确施肥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3.
以14个纤维比强度差异明显的棉花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棉纤维素累积特性的基因型差异及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棉株不同果枝部位棉铃的纤维素累积均符合Logistic曲线,棉纤维素累积的5个特征值(纤维素快速累积期的起始、终止时期,最大累积速率及其出现的时期,快速累积持续期)在品种间的变异均较大,与纤维比强度的相关系数存在大小和正负的差异。其中,纤维素最大累积速率和快速累积持续期的变异最大,前者与纤维比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后者与纤维比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进一步以纤维素最大累积速率和快速累积持续期为变量,在同样欧氏距离下,基于棉株上、中、下3个果枝部位数据的聚类结果不完全一致,但总体上14个品种可分为纤维素累积快、平缓、中等3种类型,德夏棉1号、科棉1号和美棉33B分别是其中心品种。同时以纤维比强度为变量的聚类分析表明,这3个品种又分别是低强纤维、高强纤维、中等强度纤维3种类型的中心品种。总之,在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素累积特性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且高强纤维的形成是以纤维素平缓累积为基础,纤维素累积过快似乎不利于纤维比强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54.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于江苏南京(长江流域下游棉区)和河南安阳(黄河流域黄淮棉区)设置了棉花施氮水平试验,依据Justes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确定方法,研究棉花花后果枝叶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及其与棉花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花后棉花果枝叶的生物量增长和氮吸收累积均受施氮水平的影响,其动态变化符合S型曲线,氮累积的快速起始时间较干物质早2~4 d;棉花产量与果枝叶氮浓度关系密切,氮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产量形成,花后果枝叶存在氮奢侈消费现象;棉花花后果枝叶氮浓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生育进程而降低,其干物质累积量与氮浓度间符合幂函数关系,2试点果枝叶氮稀释曲线模型形式相同,但参数不同,不同气候区域存在独立的果枝叶氮临界、最高和最低稀释曲线模型;根据果枝叶氮浓度与产量间的关系,安阳、南京2试点,棉花果枝叶在盛花期和吐絮期的适宜氮浓度分别为4.93%、3.70%和3.33%、3.01%。临界氮稀释曲线的氮营养指数和异速生长模型对果枝叶氮营养状况的诊断与此相符。临界稀释模型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可以作为定量诊断果枝叶氮营养动态变化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5.
棉花蕾铃生长发育和脱落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车箱理论方法,根据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合产物的源、库、流关系和供需平衡,定量模拟了不同品种、播期棉花蕾铃发育和脱落动态。结果显示,棉花单株蕾数、成铃数、吐絮铃数的模拟值与观察值之间的RMSE分别平均为3.36、1.57和1.04(个);单铃重的RMSE为0.15 g;脱落率的RMSE为8.15%。表明应用本系统模拟蕾铃发育和脱落  相似文献   
56.
根据江苏省油料作物生产的单产、种植面积和总产等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 ,分析其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显示 ,油料单产呈增加趋势 ,苏南、苏中减少的可能性大于苏北 ;种植面积变化总趋势是增加 ,但区域间差异较大 ,种植面积增加的可能性 :苏中 >苏北 >苏南 ;苏中、苏北及全省的油料总产呈明显增长趋势 ,苏南则为明显的减少趋势 ,总产减少的可能性 :苏南 >苏中 >苏北。利用综合增长率或减少率法 ,分别建立悲观、一般、乐观条件下的油料生产系统预测方案 ,并以实际生产指标值为基数 ,预测未来几年江苏省油料的单产、种植面积和总产。  相似文献   
57.
 在麦棉两熟双高产条件下,设置麦棉自然根系(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麦棉纱网隔根(肥水可相互通过,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麦棉塑膜隔根(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套种复合根系群体,研究麦棉两熟复合根系对棉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麦棉共生期,与麦棉塑膜隔根相比,麦棉自然根系和纱网隔根复合群体中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其中以麦棉纱网隔根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最高。同时,麦棉自然根系复合群体中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降低,纱网隔根处理减缓了小麦根系对棉花根系营养的竞争,同时又可能是小麦根系分泌物的作用使其养分含量最高。到棉花盛蕾期,小麦已收获,麦棉复合群体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状况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麦棉自然根系复合群体的改善程度最大,其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达到最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超过塑膜隔根,但仍低于纱网隔根。麦棉套作地下部不仅存在小麦对棉花营养竞争的不利一面,同时还存在小麦根系促进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提高的有利一面,且此效应将持续影响套作棉花一生。  相似文献   
58.
棉花生育进程与群体生育动态的知识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花生育进程以及株高、果枝果节数和干物质积累动态是反映棉花个体与群体生育状况的重要标志。在分析棉花生育进程以及产量要素形成和干物质积累等与产量目标和环境因子定量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基因型差异和有效积温的棉花生育进程模型以及群体生育动态知识模型。利用不同生态点、不同品种和不同产量目标等资料对知识模型进行了测试和验证,表明知识模型具有较强的决策功能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59.
棉纤维综合品质指数模型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用棉纤维品质指标拟合能同时表达棉纤维综合品质和纺纱质量棉纤维综合指数模型。【方法】通过不同品质棉纤维的纺纱试验,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品质原棉纺纱试验结果和棉纤维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⑴ 在成纱质量多个指标中,单纱强力是主要指标。⑵ 原棉纤维品质是决定单纱强力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纺纱工艺下,虽然同一原棉单纱强力不同,但不同原棉单纱强力分布趋势不受纺纱工艺影响,即如果棉纤维综合品质高,则在任何工艺条件下,其单纱强力高。⑶ 纤维长度、纤维强度、整齐度和麦克隆值是棉花纤维综合品质关键指标。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立棉纤维综合品质指数(IFQI)模型。经过分析,反映纺纱均匀性指数、单纱强力、成纱综合品质可选择模型 。IFQI模型机理性强、自变量少、形式简单直观,且与单纱强力、纺纱均匀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并建立SCI与IFQI间关系模型:SCI=0.3684×IFQI+35.588。【结论】IFQI模型可作为农业部棉纤维检验和纺织工业棉纤维检验部门共同参考指数,不仅解决两部门棉纤维重复检验问题,而且能大大减少棉纤维检验工作量。  相似文献   
60.
区域棉花生产系统空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苏省棉花生产系统为例,以1985、1999年两个年份各县市棉花生产系统数据为基础,分析区域棉花生产系统中单产、种植面积和总产的空间变化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江苏省棉花的发展要稳定徐连、沿海区,发展两淮区。根据单产、种植面积和总产变化对棉花生产系统进行分类,仅7.81%的县市属于总产增产型,太湖经济区以"总产减、单产减、面积减"类型为主,其它经济区以"总产减、单产增、面积减"类型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