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4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4篇
  6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49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1.
为了研究CRBN基因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轻型精神发育迟滞(ARNSMR)的关系,探讨小鼠CRBN基因mRNA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应用Northern blot和Real-time PCR技术,研究小鼠CRBN基因在肺、肝、心脏、肾和大脑中的表达特点.结果表明,小鼠CRBN基因mRNA在肺、大脑中表达量较高,在心脏中表达量最低.说明小鼠CRBN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广泛表达,除了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关外,可能还与其他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2.
按亲缘关系追溯构建一套以不同年代主栽品种为骨干的早籼稻系谱材料,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种植,研究不同年代早籼稻品种的植株形态性状变化及其发展演变特征,并分析植株形态演变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早籼稻品种在演变进程中,植株形态性状变异较大,品种间均达极显著差异,从早期高秆品种到近期高产品种,株高呈明显降低趋势;冠层功能叶片的形态演变主要表现为叶长变短,叶宽无多大变化,最终叶面积下降,这是矮化育种和株型育种的直观体现.植株形态演变的主导因子在于株高、叶长和叶面积,因此认为早籼稻品种改良应保持现有株型配置的同时,适当增加株高和叶长,以提高冠层功能叶面积和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生育后期光合产物的有效积累与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93.
农杆菌介导microRNA398靶基因转化大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南芥miR398对低磷胁迫有响应。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找到大豆miR398a的靶基因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GmSODC(Copper/zinc superoxide dismutase),通过RT-PCR扩增得到GmSODC全长cDNA,采用LIC(Ligation-Independent cloning)法将GmSODC连接到双元植物表达载体pJG045上,构建成植物表达载体pSDC6。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法将GmSODC基因导入大豆品种东农50中,获得了转化GmSODC的T1代植株。采用Real-time PCR的方法,对转基因植株进行GmSODC基因转录水平的相对定量分析,其中1株较非转基因植株表达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4.
大豆对SMV SC-3株系的抗性遗传和QTL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大豆对SMV抗扩展的遗传机制,以中豆29×中豆3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人工接种SC-3株系。以病情指数为抗性指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该RIL群体对SC-3株系的抗性遗传符合B-2-3遗传模型,即抗性由2对等加性主基因控制,加性效应为-9.78,主基因遗传率为97.65%。在3个染色体上检测到3个抗性相关QTL,表型贡献率为10.80%~13.41%。  相似文献   
95.
邹怀波  周蓉  梁辉  南建忠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7):1388-1389,1393
以香兰素为原料,与苯肼和对硝基苯肼缩合得到两种香兰素腙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IR表征.初步的抑菌试验表明,这些化合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96.
杨志波教授根据临床上不同皮肤病的中医发病机制及症状体征,坚持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中医诊断学为依据,以突出中医特色为前提,临床采用野菊花、金银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之花,槐花、鸡冠花等凉血止血之花,红花、蒺藜花等祛白养肤之花,佛手花、旋覆花等疏肝下气之花对症治疗,并灵活加减与化裁,以达肌肤凑密、消斑除疹、祛风止痒、美容养颜之功效。  相似文献   
97.
以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茎秆解剖结构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和阐述这些解剖结构与功能和环境适应性间的关系,旨在为大豆抗逆性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野生大豆表皮毛和腺毛多于栽培大豆,且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和表皮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表皮和外皮层细胞的木质化和木栓化程度也高于栽培大豆;2)野生大豆皮层、韧皮部、木薄壁组织和髓的比例均大于栽培大豆,茎秆机械强度降低,可塑性升高,抗逆性增强;3)栽培大豆木质部、木纤维和总纤维比例均大于野生大豆,并且表皮细胞壁厚度、韧皮纤维壁厚度、木纤维壁和导管壁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组织木质化的比例大于野生大豆,茎秆的机械强度升高,可以更好地维持直立生长和形态构建;4)栽培大豆微管形成层的细胞层数和厚度均大于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木质部的比例大于韧皮部的比例,而野生大豆两者比例基本相同;5.)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几乎是连续分布,仅在髓射线处中断,而栽培大豆是不连续的,呈片状分布,野生大豆韧皮部厚壁组织的比例大于栽培大豆;6)野生大豆导管壁强度(t/b)2和小导管比例大于栽培大豆,水分运输的安全性较高,但野生大豆木质部的连通性和水分运输的效率低于栽培大豆。本研究较系统地比较了野生大豆YD63和栽培大豆ZD19茎秆解剖结构特点,可为大豆抗性遗传改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镉胁迫下嗜温鞘氨醇杆菌降解丁草胺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从蛋白表达水平阐释丁草胺降解菌应答镉胁迫及胁迫情况下降解丁草胺的分子机制,对丁草胺高效降解菌嗜温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thalpophilum)在重金属镉胁迫下蛋白质组变化进行研究,设置10 mg·L-1镉胁迫处理和不加镉的对照,7 d后分别取样提取菌株总蛋白,利用双向(2-D)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差异蛋白功能分析。2-D电泳结果分析共获得93个差异蛋白点,其中上调蛋白49个,下调蛋白44个。选取重复性好且差异最为明显的23个蛋白质点酶解脱盐后进行MALDI-TOF-MS分析,成功鉴定出15个差异蛋白,其中8个为上调蛋白,7个为下调蛋白;差异蛋白分别按GO和COG进行了蛋白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类。研究表明:差异显著蛋白主要为参与丁草胺代谢的蛋白、响应镉胁迫敏感蛋白及在镉胁迫下参与丁草胺代谢的蛋白;获得2个镉高度敏感蛋白(蛋白编号分别为A0A0M7HIV1和A0A0D6IIE6)以及1个抗镉胁迫同时参与丁草胺代谢的蛋白(蛋白编号为D4FMF4),推测它们在镉胁迫下丁草胺的降解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
花生叶部病害抗病性种质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生的叶部病害被农学家认为是减少花生经济收入的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叶斑病和锈病,在没有进行化学防治的地方,荚果产量损失可高达50%,如果使用了农药防治,估计也要减少10%(Mixon and Hammons,1983)。况且大批量的施用农药,不仅投资大,而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而从遗传角度鉴定和利用抗病种质,培养抗病品种已成为日益重要的研究项目。近年来,许多科学家(Subrahmanyam,1980,1983,1985;Singh,  相似文献   
100.
甘肃省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价值综合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模糊决策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建立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价值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量化评判标准,确定影响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价值各因子的权重,将经过专家打分后的评判结果进行统计计算,对甘肃省62处森林公园的资源吸引力指数、可开发利用指数和综合指数进行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