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5篇
  3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华南种植冬性半冬性甘蓝型油菜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01个冬性、半冬性的甘蓝型油菜材料在湛江引种试验,以及2个年度的品种比较试验材料进行生态适应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冬性、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在湛江也有正常的物候期和生长发育期,农艺性状表现良好,参试品种均能正常开花结籽,2006~2007年度的产量为1238~1944 kg/hm2,2007~2008年度的产量为1350~1951 kg/hm2。然而,湛江冬季气温却达不到阶段发育学说认为冬性、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所需要通过春化阶段的低温,这表明了冬性、半冬性的甘蓝型油菜品种通过春化阶段也可以不需要严格的低温,因此,华南的生态气候条件可以种植甘蓝型油菜。  相似文献   
42.
18个棉花品种抗棉叶蝉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鉴定棉花品种的抗棉叶蝉性,筛选抗棉叶蝉品种。[方法]调查各品种植株上棉叶蝉数,研究了1个野生木棉,1个海岛棉与16个陆地棉品种对棉叶蝉的抗性。[结果]18个品种对棉叶蝉抗虫性由强到弱为:多年生硇洲岛野生木棉〉一年生硇洲岛野生木棉〉鲁棉研21〉鲁棉研28〉鲁棉研16〉鲁棉研22〉抗虫棉9949〉新丰抗12〉双抗保铃棉〉鲁棉研18=抗虫棉95一1〉枣阳99-9〉豫棉8号〉豫棉112〉中30.13系〉鲁棉研17〉石家庄G004〉石家庄428〉长绒棉203;硇洲岛野生木棉对棉叶蝉的抗虫性评级为抗,石家庄428、长绒棉203对棉叶蝉的抗虫性评级为感,其余品种对棉叶蝉的抗虫性评级为中抗。棉叶蝉为聚集分布,对气候变化敏感,下雨对棉叶蝉不利,高温和天晴有利于棉叶蝉繁殖。[结论]棉花品种间对棉叶蝉的抗性差异极显著,可以从现有品种中筛选抗棉叶蝉品种。  相似文献   
43.
为揭示绿玉树品系间生长速度的差异,选择快速生长的品系,对海南岛绿玉树天涯海角等7个品系扦插后的单株鲜重增长率和单株分枝数增长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扦插后86 d,绿玉树的单株鲜重增长率品系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以海大4号的单株鲜重增长率最高、达403.2%,且极显著高于天涯海角、显著高于海大2号;品系间的单株分枝数增长率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以海大3号的单株分枝数增长率(970.3%)最高,其次为海大2号(856.3%),两者均极显著高于天涯海角、显著高于昆明,而单株分枝数增长率居第3位的是海大5号(739.2%)也极显著高于天涯海角.  相似文献   
44.
45.
甘蔗11个亲本和以5×6不完全双列杂交(Ncdesign )遗传设计配制的30个杂交组合的实生苗,两年的7个主要性状的基因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模型(ADE)遗传分析表明:(1)各性状不仅普遍存在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而且还普遍存在基因型×环境互作,但不同的性状其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所起的作用不同;(2)不同性状遗传率大小不同,所受环境的影响也不同,较大的互作狭义遗传率受环境的影响较大,一般而言,除锤度外,其余性状的遗传率都是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互作狭义遗传率较小;(3)所有的性状之间都存在着遗传相互关系,多数性状之间以加性和显性相关为主,环境条件对各性状遗传相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显性×环境互作相关。  相似文献   
46.
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作物栽培学教学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存在着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扭曲,缺乏学习 积极性;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紧凑,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 的措施,需要从国家宏观调控管理、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农业院校与学生家长们的有效沟通、思政教育的引入 等方面进行配套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归属感,从而能够安心于课堂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主动学习,进而有利 于提高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索不同磷肥量对甘蔗脯氨酸的合成积累影响,以阐明磷肥对甘蔗脯氨酸合成积累及其耐旱性的作用效应.【方法】以甘蔗栽培种粤糖55为研究材料,用桶栽试验法,在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条件下,测定4个磷肥施用水平的甘蔗植株内P5CS、δ-OAT基因表达和酶活性、以及游离脯氨酸、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和结论】无论是在正常供水条件下还是干旱胁迫下,甘蔗P5CS、δ-OAT基因的表达及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受到N、P、K配比的影响.当施用过磷酸钙为900 kg·hm-2时,正常水分条件下,P5CS、δ-OAT酶活性均处于较低的水平,植株游离脯氨酸含量最低;干旱胁迫下,P5CS酶活性最高,δ-OAT酶活性亦处于较高水平,植株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到最大.基于本研究的结果,湛江砖红壤蔗地的最佳N、P、K肥搭配方案是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的用量分别为918、900、750 kg·hm-2.相关、偏相关及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植株中P5CS对游离脯氨酸的合成积累贡献显著大于δ-OAT;干旱胁迫下甘蔗合成积累游离脯氨酸的途径是以谷氨酸途径(Glu→Pro)为主,鸟氨酸途径(Orn→Pro)为辅.  相似文献   
48.
为了探究盐胁迫对水稻的蔗糖合成酶(SS)、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与糖积累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响应机理,选取3份水稻种质材料,在6个NaCl浓度梯度处理下,采用桶栽土培的方法培育至孕穗期,研究了盐胁迫处理对水稻植株外观形态、蔗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S活性、SP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水稻的生长发育,表现为株高变矮,分蘖数减少,叶面积较小,叶片枯萎等,其抑制作用随盐胁迫浓度提高而增强;盐胁迫下,盐敏感种质IR29植株合成积累的蔗糖和可溶性糖较耐盐种质JX99、Pokkali的多,但其植株生长发育受到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这是由于IR29植株合成积累的蔗糖和可溶性糖中有一部分用于缓解细胞渗透压参与抗逆生理恢复,而供给植株生长发育部分不足所致。轻度盐胁迫可激发SPS与SS活性增强,分别促进蔗糖、可溶性糖的积累,缓解细胞渗透压力,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提高植株的抗逆性;而中度、重度盐胁迫下SS、SPS活性降低,叶片中蔗糖合成与积累降低,表现为植株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49.
土壤盐渍化是限制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培育水稻耐盐新品种,对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不同品种水稻幼苗的生长及生理的变化趋势,明确不同水稻品种苗期耐盐性强弱,以 5 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方式研究不同浓度 NaCl(0、70、140 mmol/L)处理对水稻苗期生长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其耐盐性。结果表明,盐胁迫下,盐分对各水稻品种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及根平均直径总体上起抑制作用,其中‘HH11’和‘日本晴’的根系生长指标值变化较小,‘9311’和‘JX99’的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尖数均受到显著抑制,‘HD961’平均根尖数最多。随着 NaCl 浓度增大,各品种株高、根系活力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叶绿素总含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根系 Na+/K+总体呈上升趋势,而根系 Na+、K+含量呈先升高后减少的趋势。其中,盐胁迫下‘9311’和‘JX99’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增幅最大,‘日本晴’和‘HH11’的丙二...  相似文献   
50.
为探究盐胁迫对水稻糙米中抗氧化物质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以‘海红11’、‘海红12’、‘建新99’、‘阳山香稻’、‘香粘3号’和‘泰香粘’等6个基因型水稻为材料,设置9个含有NaCl的土壤处理(0、0.5、1.0、1.5、2.0、2.5、3.0、3.5和4.0 g/kg),分别测定稻米中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植酸、花青素和总黄酮)和矿质元素(P、Fe、Zn、Mg、Se和Mn)的含量,并进行典型相关和典型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不同NaCl浓度处理下,1)稻米中花青素含量的累积受到基因型和NaCl处理相互独立的影响,而P、Zn、Fe和Se的含量均在互作效应上达到显著相关。2)在不同的NaCl处理中,除1.5 g/kg的NaCl处理,‘建新99’稻米中植酸含量均为最低,分别较其他8个处理中含量最高的基因型低72%~92%;除0.5、1.0 和3.5 g/kg的NaCl处理,‘海红12’稻米中抗坏血酸含量均为最高,分别较其他6个处理中含量最低的基因型高105%~566%;‘海红11’、‘海红12’和‘建新99’ 稻米中总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基因型。3)对稻米中矿质元素和抗氧化物质进行典型相关和典型冗余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稻米中第Ⅰ对典型变量(U1V1)相关系数λ为0.546(P<0.01),在这一对典型变量中,在一定范围内,随着Zn和Se含量的降低以及Fe含量的增加,稻米中抗坏血酸和植酸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典型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第 Ⅰ 对典型变量中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变量组U1对自身含量变异的解释程度为39.1%,矿质元素含量的变量组V1对自身含量变异的解释程度为20.2%;同时,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变量组U1解释了矿质元素含量的变量组V1总变异程度的11.7%,矿质元素含量的变量组V1解释了抗氧化物质含量变量组U1总变异的6.0%。综上,不同NaCl处理下,抗坏血酸和植酸含量在不同基因型稻米中差异显著;除Mg外,其他矿质元素含量在不同NaCl浓度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在基因型和不同NaCl处理的互作效应下,稻米中Fe的含量分别与抗坏血酸和植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Zn和Se的含量分别与抗坏血酸和植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