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0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近年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三农”与建设“生态湖南”为出发点,致力于幽雅的校园环境建设,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校园。学院现有土地面积73.3公顷,绿地面积33.01公顷,共种植乔灌木42.6万株,草坪面积3.98公顷,各种花卉十万盆。近几年来,学院投入300余万元资金实施了旧老绿地更新、专类植物园开发、校园生态保护、拆墙透绿、屋顶及垂直绿化等十余项工程,校园绿化覆盖率达43%。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气质联用(GC-MS)和基质辅助激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测定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平均取代度的方法。对HP-β-CD先进行甲基化反应,后将其酸水解为单环葡萄糖单元,通过硼氢化钠还原成链状葡萄糖单元,经羟基乙酰化后,进行气质联用分析,计算平均取代度(DS),并与MALDI-TOF-MS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利用GC-MS分析测得的DS为7.0,略高于使用MALDITOF-MS测得结果(DS=6.6)。GC-MS分析方法灵敏度较高,但是前处理步骤较为繁杂,MALDI-TOF-MS法能够快速检测样品,2种方法均可提供相关分析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防治柳树天牛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4.15%吡虫啉.阿维菌素注干液剂、4.5%吡虫啉注干液剂、10%啶虫脒注干液剂和30%敌畏.氧乐注干液剂等5种药剂进行了树干注射防治危害柳树的光肩星天牛(Anop lophora g labrip enn is(M otschu lsky))试验,并研究了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田间防治光肩星天牛的使用技术。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注干药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防效最好。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以1.0 mL/cm树干胸径注药量对天牛幼虫的防效可达90.7%,优于对照药剂30%敌畏.氧乐注干液剂。利用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林间防治天牛时,当幼虫虫口密度低于1.15头/株时,1年注药1次;虫口密度约为5头/株时,1年注药2次;虫口密度约为12头/株时,两年注药3次,可将虫口密度控制到0.15头/株以下,有效控制天牛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一种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气质联用(SFE-GC/MS)技术测定树干注药后柳树中敌敌畏残留量的分析方法。超临界CO2萃取柳树组织中敌敌畏的适宜条件为:温度40℃、压力34.48MPa、静态萃取时间20min、动态萃取CO2体积为20ml(1.0ml/min)、夹带剂甲醇(添加量0.15ml/g)、收集液丙酮。通过上述方法对柳树体内各组织中敌敌畏含量动态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敌敌畏经树干注药可在柳树体内经木质部长距离传导,分布于树体各组织中。树干注药后不同时间,敌敌畏在柳树树冠内不同部位的传导、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药剂进入木质部后,首先沿注药孔上方输导组织随蒸腾流纵向传导,进入注药孔上方的叶片中。树干注药24h时,树体各部位叶片内药剂含量差异最大,随着时间的延长,药剂在树体内逐渐降解,含量逐渐降低,各部位叶片内药剂含量差异也逐渐缩小,96h后在树冠各部位趋于均衡分布。树干注药初期叶片内药剂含量大于树体其他部位,随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下降。注药7d后,药剂在树体各部位趋于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5.
几种杀菌剂树干注药对板栗疫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抑菌及田间树干注药药效试验,探讨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甲霜灵等几种杀菌剂对板栗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室内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甲霜灵等几种药剂对板栗疫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EC50在(0.24~65.64) mg/L之间,其中戊唑醇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为0.24 mg/L,其次为烯唑醇和己唑醇,EC50分别为0.28 mg/L和0.29 mg/L.戊唑醇对板栗疫病病原菌孢子毒力最高,EC50为0.67 mg/L.田间树干注药,10%戊唑醇注干杀菌剂对板栗疫病的防治效果最佳,按树干地径1 mL/cm的注药量防效83.85%,可有效控制板栗疫病的危害,其次为10%烯唑醇和10%己唑醇,防效依次为73.19%和71.03%.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超临界CO2萃取气质联用(SFE-GC/MS)测定绞股蓝中甲霜灵含量的分析方法.超临界CO2萃取绞股蓝中甲霜灵的适宜条件为:采用先静态后动态的萃取方式,静态萃取时间20 min;动态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4 500Psi,萃取温度35℃,CO2流速为1 ml/min,动态萃取40 min,改性剂为甲醇(每管添加量0.5 ml),收集液为丙酮.添加回收率为86.58%-101.8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6.38%-12.75 %,符合残留分析要求.全程分析时间小于1 h.  相似文献   
17.
防治核桃黑斑病药剂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桃细菌性黑斑病是一种危害核桃的重要病害。为明确不同杀菌剂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的抑制作用以及田间防效。通过室内抑菌试验及田间喷雾防治试验,研究了中生菌素等14种杀菌剂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中生菌素等7种供试杀菌剂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原菌成团泛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EC50在40.27~252.41 mg·L-1,其中中生菌素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40.27 mg·L-1,噻霉酮、硫酸链霉素和春雷霉素的抑制作用相当,EC50分别为50.62、53.25、54.88 mg·L-1,氟啶胺的EC50为176.96 mg·L-1。中生菌素、噻霉酮、氟啶胺和春雷霉素4种药剂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核桃黑斑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防效依次顺序为:中生菌素>噻霉酮>氟啶胺>春雷霉素。中生菌素对核桃果实黑斑病防效为81.35%,对核桃叶部黑斑病防效为82.65%。春雷霉素对核桃果实黑斑病防效为71.58%,对核桃叶部黑斑病防效为74.87%。中生菌素、噻霉酮、氟啶胺和春雷霉素等药剂可作为防治核桃细菌性黑斑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花椒枝枯病在陕西省花椒产区大面积地发生,严重影响了花椒的生长,导致花椒产量和质量的显著降低。为明确花椒枝枯病的病原,本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则致病性验证,分离获得花椒枝枯病菌。通过组织切片观察、形态学特征及ITS-β-tubulin-TEF1-α序列的串联分析,将花椒枝枯病菌鉴定为间座壳属真菌Diaporthe eres。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5种杀菌剂对花椒枝枯病菌的菌落生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生物源杀菌剂中以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和0.3%苦参碱乳油抑菌作用最显著,EC50分别为0.046和0.608 mg·L-1;化学杀菌剂中以复配农药的抑菌作用更显著,以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和12%腈菌·三唑桐乳油的抑菌作用最显著,EC50分别为0.002、0.115和0.125 mg·L-1。本研究能为花椒枝枯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僵蚕醇提物对3种林木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僵蚕醇提物对种供试林木病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提物浓度的升高,抑制率增大。僵蚕醇提物对苹果炭疽病菌、苹果腐烂病菌及花椒落叶病菌的EC50分别为0.048g/mL0.099g/mL和0.078g/mL。在3种供试病植物病原真菌中,僵蚕醇提物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20.
森林病虫害信息网的研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动态交互式网页制作和数据库技术建立了中国森林病虫害信息网,充分发挥了Internet的远程访问和交互的特点,使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查询、修改、添加数据等操作。写进数据库的数据不仅包括森林病虫害专业信息,而且包括用户的信息及更新时间等,扩大了数据的来源,增加了信息的权威性和容量。系统能够完成数据的远程输入,动态查询提取特定资料及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