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8篇
  2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79篇
畜牧兽医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麻纤维地膜的开发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唐守伟 《中国麻业》2001,23(3):28-29
地膜及其类产品是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生产资料,我国年生产地膜及其类产品高达54-57万吨。然而,目前工业生产的地膜多为化纤产品,在农业生产应用中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本文就地膜的生产变化过程直至麻纤维地膜出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描述,意图引发出一项崭新的环保产业。  相似文献   
42.
本文较全面地回顾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科研成就:苎麻、亚麻、黄/红麻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麻类及同类纤维种质资源研究;麻类种植技术研究;麻类加工技术与加工机具的研究与推广;麻类生物脱胶与产品加工研究,特别是纤维质生产乙醇及环保型麻地膜的研究。本文还分析了未来该所麻业发展的走向;从麻类作物拓展到纤维植物;加工手段从农业微生物拓展到酶制剂;产品从传统的纺织原料拓展到生物能源与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43.
苎麻新品系“75-10”系我所采用杂交育种和辐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来的。经品系、区试和生产示范,该品系在长江流域各主产麻区表现增产稳定,品质优良,比对照种“黄壳早”(对照1)增产35.2%,比各地生产品种(对照2)平均增产22.7%,且纤维品质优良,柔软、风伤、斑疵少,单纤维在1800支以上,半纤维素含量(13.95%)比对照种(14.7%以上)低,  相似文献   
44.
为使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酶脱胶达到最佳效果就必须掌握富含果胶酶复合物与螯合剂相互关系的研究数据.本研究对不同来源的亚麻茎样品进行了加速酶液吸收的实验,测定了处理后的纤维得率,这些样品包括北达科他州油用亚麻茎(1998年);南卡罗莱纳州'Natasja'纤用亚麻茎(1993年),麻地晾干'Ariane'纤用亚麻茎(1999年),棚内荫干的'Ariane'纤用亚麻茎(1999年)和加拿大油用亚麻茎(1997年).麻茎经 80牛顿的压力碾压后,发生机械破裂,酶脱胶后的纤维得率最高.因此机械碾压可作为进一步测试酶吸收的预处理方式.麻茎在约310kPa压力或真空压力为 88kPa的条件下处理对酶的吸收显著增强.增压比真空处理效果明显.因收获打捆导致破裂程度低的麻茎受压力改变的影响比破裂程度高的麻茎大,压力对已碾麻茎的酶吸收增加甚微.机械碾压使麻茎对酶的吸收最强,纤维得率明显提高.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常压是酶液渗透到已碾麻茎的适宜条件,不需要采用特别的措施加速酶脱胶.  相似文献   
45.
本文从麻类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国际黄麻研究组的组成与职能、中国同国际黄麻研究组的关系、历年来开展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入该组织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阐明加入该组织有助于丰富中国麻类种质资源,夯实中国麻类科学研究实力,增强科研经费投入,提升麻类研究国际影响力,对中国麻类科研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6.
苎麻根际和非根际环境的土壤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不同苎麻品种地的土壤为材料,研究了根际和非根际环境的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酶活性、pH值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根际土壤中大部分的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酶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相关性分析显示,非根际环境中达到显著相关的因子比根际土壤中多。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离和克隆苎麻果胶合成关键酶GalAT基因部分序列,了解其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简并引物RT-PCR法克隆基因,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获得的cDNA序列及推定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并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研究GalAT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克隆了986 bp的GalAT基因部分序列(GenBank注册号:EU131377),可编码328个连续的氨基酸序列;核苷酸序列和推定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的Galacturonosyltransferase 4同源性最高,分别为77%和83%;推定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的Galacturonosyltransferase 4可聚为一类;GalAT基因在苎麻各个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中根部的GalAT表达量占大部分。【结论】确定所获得的序列是GalAT基因的cDNA序列;GalAT表达量为根部>叶片>韧皮部>或≈木质部, 在根部的表达量占优势。  相似文献   
48.
麻类所麻类育种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全面回顾了麻类研究所麻类育种工作五十年的历程,较为详尽地阐明了麻类育种工作开展的过程.五十年的麻类育种工作经历了资源的收集整理和评价、鉴定与利用,常规育种技术运用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基本形成了我国麻类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先后收集和整理麻类资源近万余份.选育出新品种30余个,在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红麻品种"7804"、苎麻品种"圆叶青"和"中苎1号"及黄麻品种"湘黄麻1号"等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利用,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益近100亿元.选育了亚麻品种中亚麻1号,结束了我国南方没有自育亚麻品种的历史.现代的麻类育种向多元化育种目标发展,为麻类的不同用途选育出专用品种.  相似文献   
49.
加强麻类加工技术研究和麻产品开发,对推动当前处于低谷期的我国麻类作物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论述当前我国麻类加工利用现状和加工技术研究进展,针对当前麻类加工存在的加工水平低、创新投入不足以及产品附加值低等主要问题,提出发展性对策,对我国麻类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0.
以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中苎1号为材料,采用简并RT-PCR法、RACE技术以及全长cDNA文库筛选,克隆苎麻果胶主要多糖组分的合成关键酶UGlcAE cDNA序列,序列长度为1 257 bp,编码区长723 bp,可编码241个氨基酸序列。实时定量PCR证实,UGlcAE表达量为根部>叶片>韧皮部>木质部,在根部的表达量占优势。该结果对我们后期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调控果胶的合成量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