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8篇
  2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79篇
畜牧兽医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在微生物预处理苎麻韧皮的基础上,进行了pH值、温度、浴比、无机盐、单糖种类等外界因子对苎麻纤维质酶降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苎麻纤维质混合酶水解的适宜条件为:起始pH 5.0、温度50℃、浴比为1:15;纤维素酶水解最适条件为:起始pH 4.5、温度50℃,浴比为1:15;钙、镁离子对酶水解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铁离子和单糖对纤维质酶水解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2.
DTOPSIS法是将各参试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综合为一个具有可比性的量化指标,对农作物的品种试验结果分析更为简便.本文运用DTOPSIS法分析2000~2001年度全国麻类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数据,探讨DTOPSIS在苎麻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8322和9324的综合评价值最高,与实验观测值极其吻合.本文还对DTOPSIS法在综合评价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3.
为探讨刈割茬次对苎麻饲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以饲用苎麻"中饲苎1号"和纤饲兼用苎麻"中苎2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一年内不同刈割茬次的测产和营养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在不同茬次间的产量性状中,干鲜比的变异幅度最大;而在不同茬次间的饲用品质上呈现"前两次优于后4次"的变化规律,且不同茬次间,茎的饲用品质变异幅度大于叶。在实际苎麻生产过程中,可利用干鲜比估测苎麻植株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64.
本届国家苎麻新品种(系)生产试验于2008-2009年分别在湖南南县、江西宜春等四省的四个试点进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国内四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的参试品种(系)共计六个。全文对参试品种的试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为我国苎麻科研、品种鉴定和大面积生产提供安全可靠的品种信息。  相似文献   
65.
对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国内三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的8个红麻参试品种(系)于2009~2010年分别在广西南宁、河南信阳等七省(区)的七个区试点进行了国家红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全文对所有参试品种的田间试验、室内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对影响参试品种纤维产量性状的相关变异来源进行了LSD法测验,并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66.
饲用葛藤栽培模式下不同品种粉葛的地下部块根生长与营养品质的研究尚未开展,为更好地选择适合湖南地区的葛藤饲料化栽培品种,对来自广西的8个商品粉葛品种在湖南地区进行饲用栽培模式下地下部块根产量与饲用营养品质评价。试验采用平地种植,不打顶不去侧枝的葛藤栽培模式,对8个遗传背景相近的广西地方粉葛品种,于种植当年测定单株葛根鲜产和饲用营养指标。结果表明,8个粉葛品种种植当年地下部块根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FGDYGYGWZGZGTGMGQCG。营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葛根干物质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淀粉和粗脂肪含量在品种间变化较小,8个品种被分为差异显著的2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各被分为差异显著的3组;灰分含量在品种间变化较大,被分成差异显著的4组。依据产量和营养价值,综合评定较好的品种分别为FG、DYG和YG。  相似文献   
67.
为探讨刈割株高对饲用苎麻(Boehmeria nivea)产量的影响,对饲料专用苎麻品种-‘中饲苎1号’进行了不同高度处理下的生长性能、产量和饲用品质变化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9月份之前,‘中饲苎1号’旺长期的生长速率高于苗期,且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风干物年产量和粗蛋白年产量随着刈割株高的增加而增加;饲用品质和叶茎比随着刈割株高增加而下降。综合试验期间的生长性能、产量和饲用品质,‘中饲苎1号’在湖南长沙地区一年内不同时间段的最佳刈割株高为:3月6日—4月20日阶段建议为125~135cm;4月21日—7月11日阶段建议为75~85cm;7月12日—8月27日阶段建议为85~95cm;8月28日—10月3日阶段建议为105~115cm。  相似文献   
68.
69.
55个苎麻品种纤维结晶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55个苎麻品种问及同一品种不同季别间结晶度的差异;分析了苎麻纤维原麻与精干麻之间结晶度的相关性.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苎麻纤维精干麻与原麻的结晶度,通过面积法计算各个品种的结晶度.结果表明,不同苎麻品种纤维结晶度不同且部分品种间有显著性差异;同一苎麻品种在不同季别及不同年份间纤维结晶度也不同;同一苎麻品种的精干麻结晶度与原麻结晶度呈弱相关或基本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0.
苎麻果胶合成重要酶UGlcAE基因的克隆及组织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苎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中苎1号为材料,采用简并RT-PCR法、RACE技术以及全长cDNA文库筛选,克隆苎麻果胶主要多糖组分的合成关键酶UGlcAE cDNA序列,序列长度为1 257 bp,编码区长723 bp,可编码241个氨基酸序列。实时定量PCR证实,UGlcAE表达量为根部>叶片>韧皮部>木质部,在根部的表达量占优势。该结果对我们后期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调控果胶的合成量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