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玉米纹枯病抗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通过多年来对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分离方法及抗性鉴定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基本上掌握了该方法。本文主要为读者介绍该方法,为玉米抗纹枯病育种筛选抗源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广西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种群构成与毒素化学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明确广西玉米穗腐病致病镰孢的种群构成及毒素化学型,为玉米穗腐病的综合防治、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抗病育种提供重要指导和理论依据。方法 从广西玉米主产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本,经组织分离和单孢纯化共获得138个镰孢菌分离物,分别来自21个县(区)。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镰孢菌种的鉴定,构建TEF-1α系统发育树,利用产毒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毒素化学型检测。结果 在138个镰孢菌分离物中,鉴定出10种镰孢菌,包括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层出镰孢(F. proliferatum)、九州镰孢(F. kyushuense)、南方镰孢(F. meridionale)、甘蔗镰孢(F. sacchari)、藤仓镰孢(F. fujikuroi)、亚洲镰孢(F. asiaticum)、轮纹镰孢(F. concentricum)、变红镰孢(F. incarnatum)和禾谷镰孢(F. graminearum),分离频率依次为50.72%、12.32%、10.87%、8.70%、6.52%、3.62%、3.62%、1.45%、1.45%和0.72%。禾谷镰孢复合种(F.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由南方镰孢、亚洲镰孢和禾谷镰孢3个独立种组成。拟轮枝镰孢为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孢复合种、层出镰孢和九州镰孢为次优势致病菌,而甘蔗镰孢和轮纹镰孢则是国内首次报道为玉米穗腐病致病菌。拟轮枝镰孢、层出镰孢、甘蔗镰孢和藤仓镰孢检测到伏马毒素关键合成基因FUM1的菌株数分别为67、13、5、3,具有潜在的产伏马毒素能力,轮纹镰孢则未检测到FUM1。供试禾谷镰孢复合种、九州镰孢和变红镰孢菌株的毒素化学型有4种:NIV、15-ADON、NIV+15-ADON和DON+15-ADON。8个九州镰孢菌株、2个亚洲镰孢菌株、2个南方镰孢菌株和1个变红镰孢菌株携带NIV毒素化学型;2个南方镰孢菌株携带15-ADON毒素化学型;8个南方镰孢菌株、2个九州镰孢菌株、1个亚洲镰孢菌株和1个变红镰孢菌株携带NIV+15-ADON毒素化学型;只有1个禾谷镰孢菌株携带DON+15-ADON毒素化学型。未检测到3-ADON毒素化学型菌株。结论 拟轮枝镰孢为广西玉米穗腐病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孢复合种、层出镰孢和九州镰孢为次优势致病菌。拟轮枝镰孢、层出镰孢、甘蔗镰孢、藤仓镰孢均检测到FUM1,广西禾谷镰孢复合种的主要毒素化学型为NIV和15-ADON,变红镰孢和部分九州镰孢的主要毒素化学型为NIV。广西玉米穗腐病镰孢菌种群构成与我国温带玉米相关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原因可能为镰孢菌种群适应广西热带和亚热带高温、高湿的玉米生长环境并因此导致毒素化学型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芽孢杆菌(Bacillus sp.)B11分离自土壤,其拮抗蛋白粗提液在温度60、80℃各处理30min后仍能保持抗菌活性,对紫外线、蛋白酶K、RNase处理稳定,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氯仿部分敏感,作用活性pH(pH4~10)范围较宽。B11拮抗蛋白对西瓜枯萎病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抑菌机制主要使病菌菌丝畸形,细胞质浓缩,孢子不萌发或萌发异常。  相似文献   
14.
为培育适合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的稳产宜机收玉米新品种,以热带种质为主、温带种质为辅,构建种质改良群体,创造适合广西生态环境的玉米自交系并组配组合。经多年、多点鉴定选育出玉米新品种桂单902。2018年春秋两季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7 719.00 kg/hm2,比对照增产5.80%;2019年春秋两季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7 138.00 kg/hm2,比对照增产7.70%。感纹枯病,感大、小斑病,抗南方锈病,中抗镰孢穗腐病、镰孢茎腐病。容重758.00 g/L,粗蛋白10.21%,粗脂肪4.12%,粗淀粉72.55%。2018—2019年2年试验倒伏率分别为5.30%和0.40%,倒折率分别为0和0.50%。桂单902具有丰产、稳产性,符合广西机械化收获的要求,可在广西全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生物防治作为害虫综合治理(IPM)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治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不得缺少的一部分。为开展草地贪夜蛾天敌资源的调查,我们在广西崇左玉米田采集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中发现一种寄生蝇,通过形态鉴定和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为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Townsend),其在田间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自然寄生率为11.90%。本研究将为今后开展草地贪夜蛾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玉米内生细菌的动态分布及拮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品种及生育期玉米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差异,对分离到的内生细菌的拮抗作用进行鉴定。[方法]以桂单0810、迪卡008、正大619玉米品种苗期和穗期的不同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研磨匀浆方法分离培养内生细菌,结合形态生理特征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对菌株进行了分类,并测定了所分离的菌株对4种玉米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从桂单0810、迪卡008、正大619这3个玉米品种苗期和穗期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到82株内生细菌,归于4个属,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群,各菌群在不同生育期及组织的分布动态各有特点,其中有8株菌对4种玉米病原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结论]玉米内生细菌的多样性丰富,可作为玉米病害生防菌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糯玉米种质资源对玉米纹枯病的抗病性,2014—2015年连续2年对广西83个糯玉米农家品种进行田间接种纹枯病菌鉴定。田间接种鉴定方法:以纹枯病麦粒培养菌物在玉米拔节期进行田间人工接种,按照国内通用的病害分级评定方法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广西糯玉米农家品种间的抗感性存在差异;同一品种在同一年度内病害的表现春植和秋植没有差异。在83个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和高抗的品种,其中抗病品种占所鉴定品种总数的42.2%,中抗水平占40.9%,感病占13.3%,高感占3.6%。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完善玉米种质资源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信息,为可持续性抗病育种和玉米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齐319和黄早四为高抗(HR)和高感(Hs)对照,采用人工辅助接种法对379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抗南方锈病鉴定。【结果】352份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CIMMYT)的玉米白交系中,表现HR(高抗)、R(抗)、MR(中抗)、s(感)、HS(高感)的份数依次为139、104、38、40和31份,所占比率分别为39.49%、29.55%、10.80%、11.36%和8.80%;12份温带玉米自交系中,两份表现为HR或R,10份表现为s或HS;154k)玉米杂交种中,10份表现为R或MR,5份表现为s或HS。【结论】目前广西主推的普通玉米品种大部分对玉米南方锈病有较好的抗性;CIMMYT的玉米白交系中存在丰富的抗锈病资源。  相似文献   
19.
广西玉米自交系纹枯病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秋至2005年夏连续2年对广西223份玉米自交系进行多年多重复的田间纹枯病抗病性鉴定。接种鉴定方法:将玉米纹枯病分离菌在大麦粒上扩繁,于玉米拔节期进行田间接种,采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病害分级评定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间的抗感性存在差异,同一自交系在同年度内春播与秋播鉴定中抗病性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在223份材料中未发现免疫类型,高抗自交系占所鉴定总数的1·3%、抗病的占14·4%、中抗水平占6·3%、感病占2·2%、高感占75·8%。  相似文献   
20.
玉米孢囊线虫病是我国玉米的新病害,对我国玉米生产存在潜在风险。通过生物学测定和盆栽试验,研究广西玉米孢囊线虫(Heterodera zeae)群体孵化特性、侵染规律和发育进程以及广西主栽玉米品种对该线虫群体的抗性。结果表明,玉米孢囊线虫在25℃~33℃均可孵化,33℃为最佳孵化温度;20℃和35℃条件下孢囊线虫的孵化率仅为4.6 %;15℃和40℃条件孢囊不孵化。30℃条件下,玉米孢囊线虫15~18 d完成1个生活史。广西主栽的16个玉米品种中仅有庆农13和万川973表现为高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