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30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41.
陆马蜂(Polistes rothneyi grahmi Vecht)属膜翅目(Hymenoptera)胡峰科(Eumenidae)马蜂属(Polistes),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川、湖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1-2],是一种捕食性强的社会性昆虫[3].成虫飞行迅速,捕食凶狠,捕食对...  相似文献   
42.
茶尺蠖病毒Bt生物农药尺蠖清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筛选茶尺蠖高毒苏云金杆菌菌株02-85,联合茶尺蠖病毒专性致病作用,研制出茶尺蠖病毒Bt制剂尺蠖清。试验结果表明,尺蠖清对茶尺蠖防效达92.4%,保叶率达92.1%。  相似文献   
43.
灰茶尺蠖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在中国广泛分布,是茶树主要害虫之一。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观测,研究了灰茶尺蠖的形态特征、年生活史、生活习性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灰茶尺蠖在浙江新昌地区年发生6~7代,第1代幼虫出现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以后约每月发生一代,10月中下旬陆续开始以蛹在茶树根际土壤中越冬,翌年3月中旬羽化。灰茶尺蠖幼虫4~5龄,总食叶量平均736.2 mg·头-1,3龄后食叶量总计占96.01%,各龄食叶量呈指数增长,食叶量(y)与虫龄(x)的指数曲线为y = 1.012e1.5857x。在室内饲养条件下,灰茶尺蠖每雌平均产卵2910粒,卵、1~3龄幼虫、4~5龄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存活率分别为93.8%,98.6%,98.6%,98.6%,82.2%和92.0%,雌雄性比为1∶0.85,种群增长指数为98.9。  相似文献   
44.
2种植物源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05%藜芦碱可溶液剂和30%茶皂素水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5%藜芦碱可溶液剂5 mg·kg-1药后1~14 d的防治效果为748%~867%,与对照药剂100 g·L-1联苯菊酯乳油333 mg·kg-1防效无显著差异;30%茶皂素水剂300 mg·kg-1药后3~14 d的防治效果为893%~954%,与对照药剂240 g·L-1虫螨腈悬浮剂160 mg·kg-1的防效相当,但速效性强于240 g·L-1虫螨腈悬浮剂。  相似文献   
45.
病虫的防治指标也称经济阈值、防治阈值、防治标准,是病虫(种群)密度增长到造成经济为害而需要采取防治措施时的临界值。茶树病虫种类繁多,有数百种,其中主要病虫有数十种,但已制订防治指标的只有十多种。这些防治指标有的是经过研究制订的,有的是参考国外或根据经验提出的,多数是上世纪70~80年代制订的。随着生产与科学的发展,生产水平、茶叶价格、防治成本等均有较大的变化。同时还出现了无公害茶、有机茶等新的茶园管理类型。因此,茶树病虫的防治指标也应有所变化,是值得研究的一项内容。本文就有机茶园  相似文献   
46.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测定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opolyhedogsis virus,EpNPV)和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的联合作用.5组不同配比对茶毛虫2龄幼虫的共毒系数在177.3~221.7之间,表明Bt与EpNPV混用对茶毛虫具有显著增效作用.其中以1.0万PIB/μL EpNPV与2 000 IU/μL Bt混用增效作用最明显,LC50为984.215 μg/mL,共毒系数为221.7.多点田间药效试验表明, EpNPV·Bt制剂用1 500 mL/hm2,药后7 d对茶毛虫的防效为79.80%~92.84%,药后14 d对茶毛虫的防效为94.99%~95.80%.  相似文献   
47.
湘黄卷蛾Archips strojny Razowski是2015年杭州茶园发现的一种茶树新害虫。为了准确识别该虫,明确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观察和田间调查,对湘黄卷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测。结果表明,湘黄卷蛾卵粒覆瓦状排列成卵块,卵块多为条形或椭圆形;幼虫共有5龄,1~5龄的平均头宽0.25~1.61mm;成虫停息时呈钟形,雌雄蛾的前翅斑纹有明显差别。在4-6月自然温度条件下,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为7.7、29.6、8.8d,成虫产卵前期平均为4.3d,产卵可持续2.6d,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8.5d和9.1d;成虫羽化高峰为10:00-13:00,每雌产卵量平均353粒。  相似文献   
48.
清源保1000倍液防治茶叶斑蛾药后7d防效达到90&以上,其快速击倒力强,持效期较长,防治效果优于高效氯氰菊酯。  相似文献   
49.
为明确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virus,EcobNPV)毒株对灰茶尺蠖E.grisescens的毒力差异及其机制,以前期筛选获得的高效毒株EcobNPV-QF4和原始毒株EcobNPV-QV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扩增技术对其进行分子鉴定,通过叶盘法毒力生测试验测定毒力差异,并用定量PCR技术比较病毒拷贝数及基因组测序方法分析基因组差异。结果表明,EcobNPV-QV经分子鉴定存在3个基因型,而EcobNPV-QF4则存在2个基因型,2株毒株的基因型存在差异;EcobNPV-QV和EcobNPV-QF4对灰茶尺蠖的幼虫毒力分别为4.26×106 PIB/头和9.72×107 PIB/头,EcobNPV-QF4对灰茶尺蠖的毒力是EcobNPV-QV的22.8倍;饲毒0~48 h之间EcobNPV-QF4在灰茶尺蠖体内的增殖拷贝均显著高于EcobNPV-QV,EcobNPV-QF4比EcobNPV-QV具有更快的繁殖能力;比较2株毒株的基因组,EcobNPV-QF4比EcobNPV-QV长315 bp,与EcobNPV-QV相比EcobNPV-QF4基因组的hr1~hr3区域出现倒位,其中核苷酸还原酶小亚基基因在EcobNPV-QF4中重复1次,3个同源重复区的回文序列存在差异但2株毒株仍为α杆状病毒亚家族II亲缘种分离株。表明2株毒株的基因组在同源重复区的序列及回文个数间存在差异,推测这可能与导致其对灰茶尺蠖毒力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50.
粉虱拟青霉优良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虱拟青霉(Paecilomyces aleurocanthus)是从茶园中罹病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虫尸上分离获得的一种新的昆虫病原真菌,经鉴定为一新种。目前,有多种拟青霉是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有的种类如粉质拟青霉(P.farinosus)、玫烟色拟青霉(P.fumosoroseus)等已开始应用于防治多种害虫。经对粉虱拟青霉的研究表明,该菌分布广泛,在浙江、福建、安徽、陕西各省茶园中均有发现,对黑刺粉虱、椰圆蚧有较强的致病力。为了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