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8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3篇
  33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本研究选择12只16月龄的育成辽宁绒山羊公羊,体重46.66±1.93 kg。试验动物分成3组,每组4只,试验1组、2组和3组日粮苜蓿草比例依次为20%、30%和40%,精粗比例分别为34.3%:65.7%、28.0%:72.0%和27.0%:73.0%。研究育成年公羊对不同苜蓿草比例TMR日粮的消化性能。结果表明:试验1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和代谢率均显著(P<0.05)高于试验2、3组;试验3组消化能代谢率显著(P<0.05)高于试验2组;试验1、2组粗脂肪消化率极显著(P<0.01)高于试验3组,试验1组又显著(P<0.05)高于试验2组;试验1、2组粗灰分消化率显著(P<0.05)高于试验3组;试验1、2组钙消化率显著(P<0.05)高于试验3组;试验1、2组磷消化率均高于试验3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纤维类物质方面,试验1、2组粗纤维消化率均显著(P<0.05)高于试验3组。因此,当苜蓿草比例为20%、精粗比为34.3%:65.7%时,育成辽宁绒山羊公羊对各类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最高,饲料利用率最佳。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分析喀斯特生境3种经济林树种叶片对光强的光合生理响应,为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修复植物选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Li-68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相同生境条件下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与核桃(Juglans regia)的光合作用—光响应和叶绿素荧光响应特征及暗下荧光参数,采用SPSS 25.0对光响应拟合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喀斯特高原峡谷不同经济林树种的光合能力。【结果】核桃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响应曲线与枇杷和花椒叶片差异显著(P<0.05,下同),均先呈大幅上升,后趋于平稳,枇杷和花椒光响应曲线的上升幅度则显著高于核桃,且枇杷叶片在高光强下仍有上升趋势;三者的胞间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与水分利用效率(WUE)对光强的响应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升/下降幅度排序为花椒>枇杷>核桃。3种经济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为2.89~8.80 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55~0.067 μmol/(m2·s),光饱和点(LSP)为866.06~2283.86 μmol/(m2·s),光补偿点(LCP)为13.29~49.90 μmol/(m2·s),花椒的光合性能最好,而枇杷的光合潜力最高。核桃叶片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及PSII光化学效率(Fv/Fm)均显著低于枇杷和花椒。【结论】枇杷和花椒的光合生理特性对光强表现出明显的响应,花椒光合能力最强,而枇杷生态适应性最好,在未来的种植中可考虑增加枇杷的土壤养分,以增加枇杷的光合能力,进而提高植物生产力;核桃易发生光抑制,建议在最大光强较低的地区种植。综上所述,花椒和枇杷更适宜做喀斯特高原峡谷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经济树种。  相似文献   
73.
结合线源测量方法,在Lewis-Milne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本文作者提出的土壤入渗性能线源入流计算模型的近似解析解。进行了线源入渗测量室内试验,利用数值算法及近似算法分别计算得到了土壤入渗过程。将计算结果与双环法进行了比较,同时利用水量平衡原理,通过比较入渗水量与实际总供水量得到不同计算模型的相对误差。其中数值解为7.21%~14.8%;解析解较低,为3.31%~12.4%。本研究可以直接得到土壤入渗性能及累计入渗量的时间方程,为降雨产汇流过程、灌溉系统设计与管理等相关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74.
虚实并存耕层提高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21,自引:12,他引:9  
为了探明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虚实并存耕层(furrow loose and ridge compaction plough layer,FLRC)、全虚耕层(all loose plough layer,AL)、全实耕层(all compaction plough layer,AC)、以及作为对照(controlled trial,CK)的上虚下实耕层(up loose and down compaction plough layer,ULDC)4种耕层结构,研究了不同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利用2011和2012年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层构造对春玉米产量影响显著(P0.05),2a平均表现为FLRCALULDCAC,FLRC和AL比CK分别增加16.39%、5.30%,收获指数在0.38~0.44之间。在平水年(2011)和丰水年(2012)虚实并存耕层和全虚耕层均可有效蓄积降水,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明显提高玉米的降水利用效率,2011年FLRC比ULDC提高11.95%(P0.05);2012年FLRC和AL分别比CK提高21.23%(P0.05)和12.43%(P0.05);不同降雨年型和不同耕层结构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影响不同,2011年FLRC比CK增加15.68%(P0.05),2012年FLRC比CK增加23.13%(P0.05),2a平均提高18.43%。综合分析认为,虚实并存耕层是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优耕层结构。该研究为辽西旱作农业区合理耕层构建、确定适宜的耕作技术和实现作物的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花生果腐病是由复合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直接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为筛选花生果腐病的生防微生物,以花生果腐病主要病原菌镰孢菌为靶标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对峙培养法,在花生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对镰孢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Hsg1949。经形态学观察、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及16S rDNA和gyr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等综合分析,鉴定菌株Hsg1949为贝莱斯芽胞杆菌。菌株Hsg1949对3株镰孢菌分离株具有稳定的的拮抗活性,继代培养40代时,对3株镰孢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7.0%、69.7%和61.9%,与初始菌株F0代的抑菌活性无显著差异。其无菌上清液活性物质耐高温,耐强酸但不耐强碱,在pH 11的环境下拮抗活性显著降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Hsg1949菌悬液2×108和5×108cfu/mL可显著降低花生果腐病发病率,对花生果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54%和71.27%,与化学药剂多菌灵防效(75.11%)相当。菌株Hsg1949对花生白绢病菌、棉花立枯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和棉花黄萎病菌也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在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将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6.
不同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田间抗性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进的17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晚疫病田间抗性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个品种表现为中感,8个品种表现为中抗,3个品种表现为抗病,5个品种表现为高抗。费乌瑞它表现为中感,但产量高,生育期短,商品性好,适宜多熟制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在种植时应加强晚疫病防治;B04-02-7表现为抗病,产量高,商品性好,适宜推广种植;宜薯3号、威芋3号、威薯01号、B01-41-1可作为深加工产品和饲用薯种植;黑美人可作特色产品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7.
不同水氮条件对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栽培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设置不同灌水、施氮处理,采用通气法研究了温室土壤施肥带与非施肥带的氨挥发特征,探讨了节水灌溉、减量施氮处理与传统水氮处理土壤氨挥发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春季温室黄瓜土壤在氮肥基施7 d后出现氨挥发峰值,减施氮25%处理的氨挥发峰值比传统施氮处理降低18.2%~34.3%;追肥后,施肥带和非施肥带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分别在第1 d和第5 d出现,减施氮25%处理与传统施氮处理相比,氨挥发速率峰值降低12.3%~37.2%;节水灌溉处理与传统灌水处理相比,氨挥发峰值则提高3.9%~47.0%。土壤中铵态氮含量以及温度的升高可促进土壤的氨挥发,而土壤含水量则与氨挥发速率呈负相关。在黄瓜花期和初瓜期,施肥带的累计氨挥发量显著高于非施肥带,而初瓜期之后,施肥带与非施肥带的氨挥发无显著差异。整个黄瓜生育季的累计氨挥发量为11.4~26.6 kg.hm 2;与传统施氮和灌水处理相比,减施氮25%处理的累计氨挥发量可降低20.8%~22.2%,但节水灌溉处理的累计氨挥发量却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0~4.51%。适宜减少灌水和氮肥用量不会降低黄瓜产量,且可大幅度提高灌水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8.
 Using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cultivars as controls, the resistant evaluation to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was carried out in 12 introgression lines from wide cross between cucumber(Cucumis sativus L.) and sour cucumber(Cucumis hystrix Chakr.). Three enzyme activities including POD, SOD and PAL were analyzed before and 7 d after inoculation, and the POD isozyme was detected by polyacrylamide electrophoresis. The inoc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of the 12 accessions, 3 were identified as high resistant, 5 were moderately resistant and 4 were moderately susceptible to downy mildew. The enzyme activities of POD, SOD and PAL were greatly increased in resistant accessions after inoculation. PAL enzyme activities showed close correlation with disease rating before or after inoculation, which implicated that PAL enzyme activity might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resistance to downy mildew. POD isozyme electrophoresi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and intensity for the bands of resistant lin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more than those of susceptible lines after inoculation.  相似文献   
79.
以北京郊区春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LI-8150土壤CO2通量连续测定系统研究玉米灌浆—成熟期的土壤呼吸速率。研究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在晴天呈变化幅度较大的单峰型曲线,最大值4.43μmol m2/s;阴天呈变化幅度较平缓的单峰型曲线,最大值2.90μmol m2/s;雨天土壤呼吸速率为震荡曲线,最大值2.48μmol m2/s,最小值0.41μmol m2/s。土壤呼吸速率的日际变化规律为连续的"单峰型"曲线。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指数关系,与土壤含水率呈幂函数关系,土壤温度和含水率综合因素与土壤呼吸速率函数为指数形式,相关性较显著。  相似文献   
80.
棉花核不育系豫98-8A育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1999年从转基因后代遗传群体中发现的1株雄性不育植株不育基因的遗传规律及其与现有不育基因的等位性,采用表型观察测量,以及经典的自交和测交手段,研究了该不育材料败育性状的遗传规律。花器官形态特征调查表明:不育株花柱长和花柱外露长度均明显高于同质系的正常可育株,而每朵花的子房直径及花药数量没有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杂合体可育株自交,后代不育株与可育株呈3:1分离,不育株与杂合姊妹可育株测交,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1分离,表明该核不育材料受隐性单位点控制;与阆A(msc1)、洞A(msc3)等育性位点杂合可育株分别杂交,其F1代单株育性均得到恢复。由其F1代产生的F1:2家系中均出现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3和7:9两个育性分离群体,表明该材料败育基因为不同于阆A、洞A的不育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