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 以标杂A1、石杂2号为材料, 研究了超高产(3 500 kg hm-2以上)杂交棉冠层的叶面积配置、叶倾角和光分布等冠层特性的变化及与群体光合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 超高产条件下杂交棉叶面积指数高且持续期长, 群体叶面积配置与光分布较均匀, 花铃期冠层中部有较好的透光性, 吐絮期底部漏光损失较小, 整个冠层仍保持较高的光吸收率。超高产杂交棉不仅群体光合速率峰值高, 而且高值持续时间长, 生育后期非叶器官仍维持较高的光合能力, 特别是茎的光合贡献率为常规高产棉花的1.6~4.9倍, 这是杂交棉在生育后期能保证群体光合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超高产杂交棉的棉铃干物质空间分布与叶分布、光分布和冠层光合分布的比例吻合程度较高, 保证了光能的有效利用, 促进同化物及时向棉铃转运, 有利于挖掘杂交棉品种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2.
智能化信息技术与兵团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发展经历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和大面积应用三个阶段。"密、早、膜、矮、壮、高"栽培体系的建立等阶段性成果有力地保证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推广;因地制宜、多种毛管田间布置模式的发展适应了棉花种植方式的多样性;对棉花膜下滴灌水分蒸散特征、干旱诊断技术的深入研究为制定灌溉制度和进行科学的水分管理提供了依据,保证了膜下滴灌技术的高效应用;施肥推荐系统和水分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增强了棉花膜下滴灌管理的目标性;各级职能部门的重视有力地推动了膜下滴灌技术的发展。当前棉花膜下滴灌技术需解决主要问题有:加快膜下滴灌技术普及与培训;加大对膜下滴灌技术推广的政策扶持力度,调整水价,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继续深入研究棉花膜下滴灌灌溉制度和施肥技术,提高肥水利用效率;加强地下滴灌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利用ETM 数据及地理信息系统 (GIS) ,根据目视解译 ,进行了新疆石河子 148团土地利用及作物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与 1997年相比 ,全团耕地面积增加 ,园地面积减少 ,其他地类面积变化不大。同时 ,棉花种植面积较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采棉机上安装AFS产量监测系统及建立广域差分GPS基准站,绘制出棉田产量空问分布图,为精准农业的实施提供田问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正>杂交棉"新陆早43号"制种田杂交制种结束后(8月1日前后),制种田后期的田管及杂交铃收获等对杂交棉制种的产量、质量影响很大,也是杂交棉制种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应引起各制种单位的高度重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通过近几年"新陆早43号"的制种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7.
黄淮地区麦后直播棉花一播全苗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东利 《中国棉花》2016,43(12):39-40
针对黄淮地区麦后直播棉花一播全苗问题,提出了适合该地区麦后直播棉花一播全苗的关键技术,包括播前准备、播种技术、苗期管理等技术。  相似文献   
18.
“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以农作物周年生产综合管理专家系统的研究应用为核心,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运用智能化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组成配套有重要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农业技术成果,提高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水平和生产者科学信息意识,对兵团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9.
滴灌春小麦高效施肥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干旱区灰漠土中等肥力条件下,分析了滴施不同肥料在土壤和小麦植株体内的运行方式及不同施肥量和施肥方式对小麦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①小麦滴灌的最佳施肥量为,氮肥234kg/hm2,磷肥108kg/hm2,钾肥61.7 k岁hMh2;最佳施肥方式为,氮肥以75%滴施25%基施,磷肥75%基施25%滴施,钾肥50%基施配合50%滴施.②滴灌小麦全肥区增产效应为26.5%~41.5%,其中,氮肥35.9%,磷肥13.8%,钾肥平均增产效应8.1%0③小麦植株体内各部位氮、磷、钾的含量均随氮、磷、钾肥用量的增加有增高趋势,氮、磷、钾肥用量每增加1kg/hm2,小麦植株体内氮、磷、钾的含量分别提高9.95%,3.09%和11.26%.④壤质土壤滴施的氮肥可以随水移动,被分配到耕层湿润峰的各个部位,磷肥主要集中在0~10cm表层,钾肥移动性好于磷肥,但弱于氮肥.  相似文献   
20.
1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概述“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俗称智能农业或电脑农业,是国家863计划306组主题项目。它利用计算机的网络通信能力,帮助人们在广泛的范围内快速地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利用计算机的大容量存储能力,帮助人们快速地存放和取出大量有用信息;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帮助人们对各类信息进行快速的科学处理和定量计算;运用各种知识,模仿人类专家的思维方法,对错综复杂的各类问题进行快速而有效的定性分析和推理判断;利用声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手段,向农业生产者形象而及时地传播各类农业生产知识、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