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4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4篇
  77篇
综合类   8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全面、准确分析重要农业管理措施对于农业固碳减排的影响特征,对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产为对象,研究硝化/脲酶抑制剂对土壤温室气体(CO_2、N_2O和CH4)排放、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壤碳库排放法(soil based approach,SBA)、生物量排放法(crop based approach,CBA)和土壤生物量排放法(soilcrop based approach,SCBA)3种方法对农田净温室气体效应(net greenhouse gas warming potential,NGWP)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相比只施尿素(U)处理,尿素+硝化抑制剂(NI)、尿素+脲酶抑制剂(UI)和尿素+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NIUI)均能增加粮食产量和降低净温室气体排放。用SCBA方法计算得到的农田温室气体净排放的潜力最大(15 704~17 860 kg/hm~2),CBA法次之(4 195~7 107 kg/hm~2),SBA法最低(-7 304~-6 599 kg/hm2)。由于3种方法的固碳单元不一样,评估结果差异较大、一致性差。SCBA方法更适于评价强调粮食生产条件下的农田净温室气体效应。增加作物籽粒和秸秆产量,降低化肥使用和减少灌溉量是提高当前华北平原农田温室气体系统净排放潜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2.
农产品硒含量及与土壤硒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硒是人类硒的主要来源。分析不同类型气候和土壤条件下,主要农产品的硒含量和富集能力,对于发展富硒农产品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本研究选择中国南方丰城和北方博山两类不同硒含量地区,对土壤和当地所生产的农作物产品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硒含量整体较高,是造成丰城地区同类农产品硒含量高于博山地区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所有农产品硒含量与土壤硒呈正相关关系。丰城和博山地区的各类农产品中,韭菜硒含量最高,高于十字花科的小白菜和白萝卜,以及禾本科的玉米、小麦和水稻,后两类作物硒含量高于花生和大豆,辣椒和甘薯最低。博山地区中性和碱性土壤中,作物硒富集系数普遍高于丰城地区酸性土壤所生产的作物。区域富硒农业发展过程中,应针对性选择合适的作物品种,并根据当地的自然和土壤硒水平,制定相应的发展方案。  相似文献   
123.
冬小麦对基肥和追肥15N的吸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生育期 (花期、灌浆期和收获期) 肥料氮的去向和氮素的吸收运转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贡献。 【方法】 采用15N示踪结合盆栽试验,尿素N 90 mg/kg等分为基施和拔节期追施。分别在开花期、灌浆期和收获期破坏性取样,测定冬小麦地上部、根和土壤15N含量等指标。 【结果】 在整个生育期,冬小麦吸氮量42.8%来自土壤,57.2%来自肥料,其中来自基肥和追肥的比例分别为26.6% 和30.6%。冬小麦植株对氮肥15N 的吸收率随作物的生长而增加,从开花期到收获期增加了50%,15N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从开花期到收获期下降约50%。冬小麦收获后,约28.6%的肥料15N残留在土壤中,肥料15N损失率为33.9%,基肥氮的损失率比追肥氮高21%。冬小麦对肥料15N的全部回收率为37.5%,其中籽粒吸收量约是秸秆的4倍,64.9%的籽粒氮素从开花前营养器官吸收转运而来。 【结论】 在整个生育期,冬小麦吸收的氮素来源于肥料和土壤氮的比例约为6∶4,基肥和追肥氮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具有同等贡献,在当前N 250 kg/hm2的施氮水平下,适当增加追肥氮的比例可以减少氮肥损失率。残留在土壤中的肥料氮对于补充土壤氮素消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4.
为了解富硒土壤的硒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明确土壤硒与主要土壤性状指标的关系,选择江西丰城地区不同硒水平的水田和旱作农田,于2014年9月选取了14个村落于作物收获后布设土壤剖面采样点。在0~100 cm的土壤剖面进行分层(20 cm)取样,测定土壤全硒含量及主要理化性状。结果表明,丰城地区农田土壤(0~20 cm)全硒平均含量(算术平均值)为0.49 mg·kg~(-1),41.2%的农田土壤高于0.4 mg·kg~(-1),99%高于0.125 mg·kg~(-1)。1 m剖面中土壤硒含量在0~20 cm最高,硒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在60 cm以下基本保持不变。富硒条件下,水田土壤硒含量在0~40 cm土层上显著高于旱地土壤;非富硒条件下,二者的全硒含量在1 m土体上无显著差异。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全硒含量有决定性影响,而黏粒仅对水田土壤硒有显著影响。p H对土壤全硒含量呈现抑制作用,而土壤总铁、总铝和阳离子交换量对土壤全硒呈现富集效应。研究表明,在富硒地区,水田比旱地更有利于土壤硒的积累,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对增加土壤硒含量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25.
新疆伊犁河谷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概述伊犁河谷主要农产品生产状况,分析伊犁河谷主要作物病虫草害发生危害情况,结合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国家标准要求,对伊犁河谷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中的土壤培肥和病虫草害综合治理关键技术提出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6.
绿色和有机农业的支柱是其生产技术。果-蔬是直接入口食用的食品,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防治中易于造成污染,生产技术难度较大。研究以我国北方两种主要水果葡萄和苹果为例,同时结合新疆伊犁地区果品生产的特点,讨论了绿色和有机果品生产的主要植保技术问题,为当前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和开发提供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7.
菊花瘿蚊雌蚊释放性信息素的确定和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菊花瘿蚊(Rhopalomyia longicauda)性信息素进行有效提取,本文对菊花瘿蚊成虫性行为进行了室内观察和田间诱捕试验,研究了菊花瘿蚊性信息素释放和求偶的行为规律,并用溶剂浸提和空气收集法提取了菊花瘿蚊性信息素。结果表明:菊花瘿蚊雌蚊羽化高峰期迟于雄蚊1-2 h,雌蚊羽化后5 min左右即外伸产卵器吸引雄蚊交配。活体雌蚊诱捕器田间诱捕雄蚊(233±16.3)头/24 h,活体雄蚊诱捕器诱捕雌蚊0头/24 h、雄蚊(1±0.6)头/24 h,说明雌蚊对雄蚊有引诱作用,而雄蚊对雌蚊、雄蚊均无引诱作用,菊花瘿蚊由雌蚊释放性信息素吸引雄蚊交配。“Y”型嗅觉仪测定表明,雌蚊溶剂浸提和空气收集法获得的提取物对雄蚊有引诱作用,且二者引诱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655),雄蚊对雄蚊提取物无选择性,说明2种方法均从菊花瘿蚊雌蚊提取到了性信息素。提取物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空气收集法提取到的雌蚊特有组分的色谱峰面积是溶剂浸提法在该处组分色谱峰面积的2.86倍,说明空气收集法是提取菊花瘿蚊性信息素的更为有效方法。获得含有性信息素的提取物为菊花瘿蚊性信息素化学结构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8.
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定位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定位与发展策略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9.
翁牛特旗位于内蒙古东南.交通十分便利.南距赤峰站仅45km.旗内有305、306国道两条。由于翁牛特旗地型是一个狭长条.有三纵一横3条质量较高的公路形成的交通网络.遍布整个项目区,而且将要建成的赤大高等级公路,将大大缩短与北京、石家庄、沈阳等大中城市的距离。交通的四通八达为产品进出外地市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0.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文良  乔玉辉 《农学学报》2018,8(1):201-204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地不断觉醒,在全球有机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有机农业的探索。有机农业经过了出口导向型向国内有机产品拉动型的发展阶段,2005年随着国内有机产品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中国有机农业步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轨道。文章从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背景及历程、生产贸易概况、法律法规、监督管理、政策扶持、技术保障及发展战略等方面,对国内有机农业迄今20余年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