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4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4篇
  77篇
综合类   8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北京怀柔西洋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北京怀柔西洋参产业化发展的规模、效益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总结了西洋参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西洋参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对策 ,即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加强政府服务和政策扶持 ,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生态型产业 ,壮大龙头企业 ,完善产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2.
使用USES-LCA模型,对连续10多年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华北高产粮区农田系统进行了潜在生态毒性评估。结果表明,虽然潜在的人体毒性表现不明显,但1997和2007年小麦-玉米轮作的潜在水体毒性分别是225.15、261.08、308.24和303.45 kg1,4-DCBeq;土壤毒性分别是3.12、2.76、3.5...  相似文献   
9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不足和水质污染引起的水危机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平衡环境、社会和经济多元利益,寻求先进的法律机制来调节平衡、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共识。开展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是实现流域上下游之间等相关方利益公平的关键所在。但由于我国缺乏生态补偿立法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目前仍面临许多问题:我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进展缓慢、法律制度滞后、部分法律法规彼此之间矛盾和相互冲突、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缺位、立法模式不适合当今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等。本文通过对我国有关涉水法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有关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对策,以期对中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推进和进一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4.
近年来,有机农业在全球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对于其在农业中的定位和作用以及发展策略,尚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从氮素供应角度,评估不施用化学合成氮肥对于中国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影响,以期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氮素管理提供支撑。研究以中国整体农业生态系统为对象,基于共生固氮数量、农产品贸易对氮素供应影响以及粮食生产,分析在不同粮食消费水平情形下,有机农业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研究发现,如果全部耕地按照有机方式管理,中国每年共生固氮量为15.41×10~6t。在不施用化学合成氮肥情形下,1979年和2018年粮食总产量分别为381.96×10~6 t和420.72×10~6t。不考虑蔬菜和水果,分别能养活0.81×10~9~1.24×10~9人和0.50×10~9~0.77×10~9人,即中国耕地全部转化为有机农业方式,在当前耕地面积和科学技术条件下,难以养活全国人口。将进口农产品考虑在内,2018年实际人均粮食(折纯,不包括蔬菜和水果)消费量达689.35 kg·a~(-1)。减少食物浪费、调整食物结构和增加粮食特别是豆类进口,是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重要举措,进口大豆等农产品对于中国化肥减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化学合成氮肥对中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氮素利用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有机和生态农业强调整体、协调、循环和再生,是引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在全国范围内应通过种养结合等措施促进养分的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政策和法律法规层面,可以通过生态补偿和种养循环等举措,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实现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等农业的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95.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灰榆林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榆林是贺兰山保护区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关于其有机碳储量的研究对评价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贺兰山东麓灰榆林单株生物量及含碳量、林下生物量及含碳量、土壤有机碳进行了测定,进而估算了灰榆林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1)灰榆各部分含碳率有较大差异.树干含碳率最高,嫩枝叶含碳率最低,平均含碳率为437.78 g/kg,低于其他树种的含碳率.林下草本及细根有机碳密度276.61 g/m2.(2)林下土壤含碳率15.82 g/kg,有机碳密度3.76 kg/m2; (3)灰榆林平均有机碳密度为4.72 kg/m2,每1 hm2碳储量约为47.2t,土壤碳储量要显著高于植被碳储量.在植被稀疏的干旱区,土壤环境条件有利于有机碳的累积,土壤有机碳是干旱区重要的有机碳库.  相似文献   
96.
常规与有机农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施用化肥或连作农田管理模式导致土壤质量退化及碳氮损失加剧。以常规农作大豆和转换后的有机农作大豆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物理分组技术,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储量变化。结果表明,常规农作大豆田转换为有机农作大豆田后,<0.053mm粉粒加黏粒比重显著降低,0.053~0.25mm较小团聚体显著增加,土壤稳定性增大,土壤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都显著增加。有机农作大豆田土壤包被于较小的大团聚体(0.25~2mm)中的<0.053mm细颗粒有机质百分比显著降低,0.053~2mm粗颗粒有机质显著增加。有机农作大豆田土壤及团聚体中碳氮储量都显著高于常规农作大豆田,土壤碳汇和氮汇效应增大。有机农作大豆田土壤稳定性增加,团聚体中碳氮含量显著增加,土壤碳汇效应增强,有机农作方式可能比常规农作方式更有利于土壤碳氮资源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7.
华北高产粮区基于种植制度调整和水氮优化的节水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华北平原粮食作物主要的种植方式。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少,春季灌溉是保证其高产的必要措施。基于上述问题,在华北平原高产粮区设置田间试验,研究了调整种植制度和水氮优化等措施下的节水效应。结果表明,将一年两熟的冬小麦套种夏玉米调整为冬小麦直播夏玉米,并结合水氮优化等措施,能降低作物耗水15%,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52%~54%,而产量并没有下降;而将一年两熟调整为两年三熟和一年一熟,尽管能降低作物耗水24%~31%,且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58%~172%,但产量却下降16%~27%。综上所述,该区将现行的一年两熟制中的套种调整为直播,并加以水氮优化等措施,是目前较为适宜的种植方式。考虑到该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两年三熟制可能是未来的种植趋势,但需要挖掘其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98.
不同水氮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桓台县为试验地点,分别在0、100、200、300kg·hm^-2氮水平和喷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下,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冬小麦的水分利用率在1.16—1.34kg·m^-3之间,喷灌处理略高于漫灌处理。随着施氮量由0增加到200kg·hm^-2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施氮处理(100、200kg·hm^-2)间差异不显著;当施氮量超过200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不受施氮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与常规农业不同,有机农业生产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氮肥,因而有机和常规农业生产模式下作物产品中15N丰度即δ15N存在差异,可以据此区分有机和常规农产品.选择北京郊区5个有机和1个常规蔬菜生产基地,对蔬菜及土壤取样,对其δ15N进行测定,分析有机和常规生产条件下蔬菜及土壤中δ15N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有机生产时间和有机肥N投入的增加,土壤全N和δ15N都呈现增加的趋势,且当季作物对于肥料的δ15N反映敏感.蔬菜δ15N与蔬菜全N、与土壤δ15N,土壤δ15N与土壤全N之间可以用直线回归方程拟合,且都达到极显著水平的相关程度.在北京地区,15N测试能够对番茄的化学氮肥使用进行准确判断,而对于芹菜没有准确判断出其生产过程使用了化学氮肥.对于北京地区有机蔬菜,95%概率条件下可以认为有机叶菜、根菜和果菜δ15N值应分别大于7.55‰、7.64‰和5.42‰.δ15N值可以作为蔬菜是否使用化学N肥的“有效工具”,但不能作为唯一手段,还应该结合蔬菜生产过程的档案信息、现场检查等其他措施,综合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100.
纳米比亚农业资源丰富,但缺乏先进技术支持,发展落后,其国内农产品消费无法自给自足,存在一定投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纳米比亚的农业投资环境分析发现,该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社会治安良好、通信设施完备、交通便利、外商投资政策优越等,适合外商进行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投资。中国在农业科技、机械设备、生产管理等方面有优势,中国"走进"纳米比亚进行农业投资与合作具有一定发展前景。在投资与合作过程中,中国要注意加强对纳比亚投资环境的全面认知,争取投资主体的多样化,提升中纳两国农业合作的层次,实现技术推广与产品研发并重,并发挥中国宏观指导及公共服务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