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6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林业   442篇
农学   269篇
基础科学   218篇
  282篇
综合类   1627篇
农作物   246篇
水产渔业   215篇
畜牧兽医   878篇
园艺   185篇
植物保护   140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82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221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65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经4年系统观察,茶黄螨在绥阳发生逐年趋重。该虫年发生23代,每年6月至8月以成螨和若螨在辣椒上发生危害重。此虫以成螨在牛皮菜、狗牙根杂草等植株下部叶片凹陷处聚集越冬。采取消灭越冬虫源适时施药防治,可减少其危害。  相似文献   
82.
融合GPM降水数据的土壤干旱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趋势加重,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考虑到陕西省神木市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征,以及降水对复杂地貌背景区干旱的决定性作用,本研究应用高精度的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降水数据,建立土壤干旱遥感监测模型,开展能够揭示土壤相对湿度的应用分...  相似文献   
83.
通过对福州植物园进行实地走访,深入调查,总结园区游步道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立足区域特点、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提出“一心、一轴、两翼、三环、多节点”的游步道提升总体布局。力求在保护好园区动植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遗迹的前提下,通过对园区游步道进行科学建设、合理维护、系统提升,增加园区可达性,拓展旅游空间,提高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质,为打造集科普教育、智能体验、休闲娱乐、康体健身为一体的新型游步道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4.
硝化抑制剂烯丙基硫脲(ATU)对土壤硝化作用及温室效应的影响及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采集典型旱地土壤,进行21天室内微宇宙培养,探究了氮肥与不同剂量ATU(分别为氮素用量的1%, 5%, 10%, 15%和20%)配施对土壤硝化作用及N2O和CO2排放通量的影响,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16S rRNA基因技术监测硝化微生物群落变化,同时与传统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进行了保氮减排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与未施加氮肥的对照相比(CK),单施氮肥(N)显著提高了土壤硝化强度并促进了N2O排放。DCD能显著抑制硝态氮和N2O的积累,抑制效率分别为68.6%和93.3%。而低浓度ATU对土壤硝化作用无影响,仅在高浓度具有抑制效应,且抑制效率最高仅为14.7%。所有ATU处理N2O排放量均显著降低,降幅为60.3~68.2%,仍远高于DCD处理。处理间N2O和CO2的综合温室效应强弱顺序为N>ATU+N>DCD+N≈CK,且不同ATU施用量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发现氨氧化细菌(AOB),而不是氨氧化古菌(AOA)和全程氨氧化细菌(Comammox),与土壤硝态氮积累和N2O排放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显著负相关。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Nitrosovibrio tenuis类型AOB对氮肥诱导的硝化过程起主导作用。除此之外,ATU和DCD还能显著提高Cupriavidus,并降低Patulibacter、Aeromicrobium、Actinomycetospora、Defluviicoccus和Acidipila等微生物属在群落中的相对丰度。该研究为深化土壤碳氮循环理论,合理使用硝化抑制剂以及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
水土资源平衡是耕地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前提,为定量评估粮食主产区水土资源平衡关系,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该研究提出“以水定地”的耕地配置模式,并以三江平原腹地的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多源水土信息数据支持下,依据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原理构建水土资源平衡模型,以评估水土资源平衡态势,进而揭示该流域耕地合理利用规模特征。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挠力河流域水田持续扩张,旱地轻度萎缩,至2018年其水田化系数已达37.33%,垦殖率为62.61%。旱地和水田的水分胁迫蒸散能力处于同一水平,但水田的水分亏缺量显著高于旱地;2)当前,挠力河流域的灌溉供水量范围为21.23~211.91 mm,富锦市、友谊县和集贤县处于水资源超载状态,且水田均呈“土多水少”状态,饶河县、宝清县、七台河市和双鸭山市辖区则“土少水多”;3)依据“以水定地”耕地配置模式,该流域水田面积可增加11.02万hm2,对应的水田化系数控制在44.76%以下。富锦市、友谊县和集贤县应适度控制或减小水田利用规模,宝清县应成为未来“旱改水”的重点备选区。研究结果对挠力河流域乃至三江平原的耕地有序开发及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6.
以太湖地区高产水稻典型管理措施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以生产1t水稻为评价的功能单元,把水稻生命周期划分为原料阶段、农资阶段和种植阶段进行清单分析与影响评价,考虑了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温室效应、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5种环境影响类型。结果表明,太湖地区高产水稻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潜力大小依次是水资源消耗、富营养化、温室效应、环境酸化和能源消耗,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1.45、0.54、O.52、0.32和0.05,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0.54。降低稻田水肥投入,提高水分和养分生产效率是控制太湖地区水稻生产体系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关键,它在直接减少种植环节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同时,也间接减轻了上游生产环节的环境影响,从而减缓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87.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稻田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明确自然降雨条件下稻田田面水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特征,寻求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结合下较为有效的减排农艺措施,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田田面水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处理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更能够有效减少稻田氮磷养分径流流失总量;秸秆不还田条件下,翻耕、旋耕、免耕总氮径流流失量分别为6.78,8.50,11.09kg/hm2,总磷流失量分别为0.50,0.63,0.78kg/hm2;秸秆还田条件下,翻耕、旋耕、免耕总氮流失量分别为4.82,6.44,8.87kg/hm2,总磷流失量分别为0.39,0.51,0.70kg/hm2;整个稻季氮素径流流失率以免耕秸秆不还田为最高,达3.70%,翻耕秸秆还田为最低,仅为1.61%,磷素径流流失率也是免耕秸秆不还田最高,翻耕秸秆还田最低,分别为1.31%和0.65%。  相似文献   
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吴才武  夏建新  段峥嵘 《土壤》2015,47(3):453-460
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判定土壤质量动态变化的重要标准。为了便于了解当前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利于今后有机质研究和测定工具的开发,本文对当前测定有机质的方法,包括干烧法、湿烧法、化学氧化法、灼烧法和土壤有机质光谱测定法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以及研究中适宜选择的方法,并对当今农业的需求和测定方法的不足,提出了研究无损、原位测量有机质工具的构想,展望了土壤有机质快速测定方法的发展趋势,以此为精准农业的实施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信息及建议。  相似文献   
89.
基于地统计与遥感反演相结合的有机质预测制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才武  张月丛  夏建新 《土壤学报》2016,53(6):1568-1575
土壤水分对土壤光谱反射率有显著影响,而以往有机质遥感反演制图中却很少将水分作为预测建模的变量。为了使遥感制图更加符合野外实际环境,提高有机质预测制图精度,在充分考虑土壤样点空间自相关、异相关与野外复杂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地统计获得研究区水分的空间分布数据,结合遥感反射率,建立多因子预测模型,得到了吉林省黑土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有机质遥感制图中,水分因素的加入,使模型的建立更加符合野外实际情况,显著提高了有机质预测制图的精度。  相似文献   
90.
分子标志物参数在识别土壤多环芳烃(PAHs)来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中PAHs污染物的成因十分复杂,常见的污染源包括生物质的高温降解产物、石油等化石燃料及其不完全燃烧产物等,其输入方式主要有大气中所含PAHs的干、湿沉降、水体输入、固体废弃物排放等。不同成因的PAHs组成特征有一定差别,并可能具有独特的分子标志物或分子化合物组合特征,由此,可以根据环境介质中PAHs的组成特征判断污染物来源或成因类型。目前,分子标志物特征参数已成为追踪PAHs污染来源的有效手段。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运用PAHs分子标志物特征参数识别土壤中PAHs污染源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应用潜力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