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8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研究了七星瓢虫对棉蚜的捕食作用。用血清学方法测得了棉田中七星瓢虫捕食棉蚜的阳性率,并按F=L.r.n,P=F/D估计了七星瓢虫对棉蚜的日捕食量及棉田中棉田中棉蚜的被捕食率。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明种内、种间干扰对多异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方法]在室内设置多异瓢虫与不同密度菱斑巧瓢虫和棉蚜情况下,观测多异瓢虫的捕食量,用HaSSell方程模拟评价种内、种间干扰对多异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不同龄期随着多异瓢虫和棉蚜密度的增加,多异瓢虫的相互干扰作用明显增大,捕食效应下降.在棉蚜密度不变条件下,随着多异瓢虫密度增加,总捕食量增加,平均单头捕食量下降.多异瓢虫种内竞争强度与种间竞争强度差异不大.[结论]种内、种间干扰对多异瓢虫对棉蚜的捕食效应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3.
拮抗菌AL7的鉴定及其生防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新疆棉田中分离获得一株细菌AL7,利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性状测定结合16SrDNA、gyrB序列分析对菌株AL7进行种属鉴定,测定了菌株AL7及其挥发性气体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拮抗能力,利用酸沉淀法粗提菌株AL7的抑菌活性物质,并测定了该活性粗提物对棉花黄萎病菌生长及其孢子萌发的拮抗能力,利用薄层层析法对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分离。结果表明,菌株AL7为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该菌株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分泌在PDA平板中的抑菌物质对病原菌的抑制持效期达14d以上,该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气体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达59.2%;菌株AL7的脂肽粗提物对棉花黄萎病菌抑制率达到82.8%,能够充分抑制大丽轮枝菌孢子的萌发,抑菌圈直径为36.1mm,生物自显影分析表明,菌株AL7分泌的抑菌活性物质Rf值约为0.75~0.83,该菌株在防治棉花黄萎病方面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4.
杏棉间作对棉花害虫与捕食性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单作棉田、杏棉间作棉田(东西)和杏棉间作棉田(南北)棉花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的发生动态.[方法]2008~2009年5月中旬~8月中旬定期系统调查各类棉田节肢动物数量,每7 d调查1次,调查全株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结果]杏棉间作棉田牧草盲蝽和棉叶螨发生量轻于单作棉田.棉蚜(Aphis gossypii G)中度发生时(2008年),单作棉田棉蚜发生量显著性高于杏棉间作棉田;棉蚜轻度发生时(2009年),三类田无差异.杏棉间作对棉蓟马(Thrips tabacci L.)发生量影响不大.棉蚜轻度发生年份(2009年),间作田和单作棉田棉蚜发生量无显著差异,但间作田瓢虫和食虫蝽较多;棉蚜中度发生年份(2008年),单作棉田由于棉蚜数量较多,瓢虫和食虫蝽也较多.2 a中间作田棉花上的蜘蛛数量均多于单作棉田.杏树走向对棉叶螨的发生有影响作用,棉间杏田(南北)棉叶螨量高于棉间杏田(东西),但对棉蚜、牧草盲蝽和棉蓟马发生量影响不大.[结论]杏棉间作不利于棉花上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 L.)和棉叶螨(Tetrangchus urticae K)的发生.棉田瓢虫和食虫蝽天敌受间作和棉蚜发生量的双重影响.间作有利于蜘蛛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45.
目前南疆粮棉混作区有三种粮食生产模式,即吨粮田(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二熟制(麦收后复播夏玉米)、多熟制(冬小麦套作春玉米,小麦收获后种植夏玉米等短季作物).这三种模式中第一茬玉米播种时间不同.研究比较了吨粮田中夏套玉米和多熟制中春套玉米对棉田第二代棉铃虫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多熟制中春套玉米对棉铃虫产卵有很强的吸引作用,可以使棉田第二代棉铃虫卵量减少55.7;,幼虫数量减少57.1;,对防治棉田第二代棉铃虫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土壤中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研究外界因素对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影响特征,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意义。【方法】 利用选择性分离培养与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采自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内不同处理组土壤中的微菌核,并结合室内盆栽试验进行验证。【结果】 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在棉田土壤中呈聚集分布,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根围微菌核的数量无明显差异。花铃期时'新陆中66号根围微菌核的数量显著高于新稻11号,至吐絮期时新稻11号根围微菌核数量显著增加,与新陆中66号根围相比已无显著差异。耐病品种中植棉2号以及中植棉2号+新稻11号混种处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与感病品种军棉1号及军棉1号+新稻11号混种处理均无显著差异。水淹20~30 d时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显著上升,至60 d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略下降,至150 d时微菌核数量升至最高,是初期微菌核数量的5倍;种稻处理土壤中微菌核的消长动态与对照一致,至150 d时微菌核数量是初期的8倍。【结论】 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在土壤中聚集分布,其数量与棉花品种的抗病性无明显相关,大田种植旱稻前期能延缓微菌核的增长。盆栽水淹能够显著促进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增长,种稻未能抑制甚至促进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47.
研究了七星瓢虫对棉蚜的捕食作用。用血清学方法测得了棉田中七星瓢虫捕食棉蚜的阳性率 ,并按 F=L· r· n,P=F/D估计了七星瓢虫对棉蚜的日捕食量及棉田中棉蚜的被捕食率  相似文献   
48.
1 新疆棉铃虫及其近缘种种类 棉铃虫原属于实夜蛾属(Heliothis).1965年Hardwick根据外生殖器将实夜蛾属中的一些种划入他所建立的新属Helicoverpa,其中包括分布于我国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 (Guenee)] 和西藏棉铃虫(Helicoverpa tibetensis Hardwick)[1,2].  相似文献   
49.
棉田与相邻荒漠过渡带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对南疆喀什地区莎车县恰热克镇棉田及相邻的荒漠-绿洲过渡带节肢动物群落进行初步研究明确了棉田及与之相邻的荒漠过渡带节肢动物群多样性和稳定性,了解不同生境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0.
棉铃虫性诱剂和带叶杨枝把对棉铃虫成虫的诱蛾试验结果表明,杨枝把显著优于性诱剂,性诱剂难以达到防治目的.杨枝把放把密度可由目前的105~150个/hm2降至60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