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7篇
  16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1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21.
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高空环流、海温和地面气象资料与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的相关关系,建立了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长、短期预测模型,对指导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我国主要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类型的气候适应性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针对夏季低温对我国两系杂交稻制种生产的严重威胁,用1997~1998年由三亚、武昌、贵阳、南京4个生态点组成的“新不育系联合生态鉴定”试验资料,分析了以培矮64S为代表的实用低温敏类型不育系和以N5088S为代表的实用光敏类型不育系的育性光温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培矮64S的育性受温度影响,育性稳定性较差,下限温度指标年际间和地区间变化较大;N5088S育性主要受日长影响,其临界光长同一地年际间差异小,但地区间差异较大。同时,用1951~1992年逐日平均气温和理论日长资料,分析和评价了我国南方稻区(18°14′~34°17′N)的三亚、南京、广州、福州、长沙、杭州、南京、高邮、徐州等9个城市的光温特征及其时空规律。在此基础上,从生态角度提出了克服夏季低温危害两系杂交稻制种的三项生态技术措施,一是要根据气候规律正确选择适宜的制种地区和季节;二是华中双季稻区应改秋制为春制或选择山区单季稻区秋制;三是应全面评价温敏和光敏类型不育系的特点,因气候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水稻不育系资源。  相似文献   
2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光温特性及其熟期性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个熟期性不同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三亚、贵阳、武汉、南京4地各4 a的分期播种熟期性资料及同期的温度和日长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类型不育系的感光性和感温性强弱均为晚籼(粳)>中籼>早籼;大部分不育系在中温条件(24~28℃)下的感光性强于在低、高温条件下的感光性;各不育系短日下的感温级低于或等于长日下的感温级;短日高温生育期的表现与常规水稻一致,即中籼>早籼>晚籼(粳).选配了各不育系的熟期性模型,早籼和中籼不育系可以用温度线性或非线性模型表达,但晚籼(粳)不育系以用光温综合模型表达为宜.  相似文献   
24.
<正> 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着结构改革和布局调整的新形势。杂交稻在经过大幅度发展后,也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根据(一)、(二)部分研究结果提出适合气候分析要求的产量解析式,并以实测数据拟合气候表达式。据此以南方稻区200站点三十年气候资料计算和分析了我国南方籼型杂交稻的生育期,干物质有效积累  相似文献   
25.
以实验数据确定水稻光敏核不育性敏感期及其育性量化模型,并在验证水稻发育速度模型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适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育性敏感期及育性变化的预测方法,为今后建立两系杂交稻杂象服务系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6.
水稻叶片形态因子及其在F1代的遗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3个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和14个常规水稻品种及用NCⅡ设计杂交获得的42个F1为材料,于分蘖盛期、穗分化期和齐穗期测定了上位展开叶的10项形态因子,分析了不同生育阶段的叶片形态因子及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回归验证,认为叶长、叶宽、叶角、叶卷度和比叶重是水稻叶片形态的5项基本因子。通过亲本与其F1叶片形态因子的比较,  相似文献   
27.
两系超级稻两优培九稻米RVA谱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和2007年中国南方3个生态稻作区8个试点(20°N~32°N)共28个播期的两系超级稻两优培九稻米RVA谱分析表明:不同稻作区稻米RVA谱特征值变化较大,最佳食味稻米RVA谱出现在华中双单季稻作区(26°N~32°N);不同播期的两优培九稻米食味品质也有优劣之分,适宜播期比迟播的RVA谱好;而在双季稻种植区,晚季稻的RVA谱好于早季稻.两优培九稻米RVA谱在年度间变化比较大,总体上看,RVA谱分析结果2007年比2006年好.  相似文献   
28.
低温敏感不育水稻培矮64S育性转换的植株温度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两系法杂交稻制种中,对温敏型不育系育性转换的预测一般根据气象站发布的气温报告(150cm百叶箱温度)进行。本文以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为研究材料,提出以直接测量植株育性敏感部位的温度或其周围气温来监测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的方法,比大气温度预测法更直接和准确。【方法】用不同类型温度及持续时间模拟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的育性量化模型。【结果】以20 cm高度处连续3 d平均植株茎温或气温表示育性转换温度指标效果最好。以20 cm连续3 d平均茎温作为指标时,培矮64S的育性转换上限温度为22.8℃,最适可育温度为22.5℃,育性转换下限温度为21.7℃。以20 cm连续3 d平均气温为指标时,培矮64S的育性转换上限温度为23.2℃,最适可育温度为21.8℃,育性转换下限温度为21.5℃。【结论】可以根据本指标对制种田不育系进行育性监测并通过对制种稻田的小气候进行即时调控来保障和提高制种种子纯度,从而降低两系法杂交稻制种风险。本研究还建立了20 cm茎温和气温的统计预报模型,可以根据制种田灌溉时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水温和气象台报告的百叶箱温度及云量估算20 cm茎温或气温,实现对低温危害的调节和评估。  相似文献   
29.
水稻叶片形态因子的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索水稻叶片形态因子在F1代的遗传规律,以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10个常规水稻品种(品系)为亲本,采用NCⅡ设计,杂交获得40个杂种F1,于乳熟期测定了剑叶的7个叶片形态因子,分析了F1剑叶叶片形态因子的基因型方差来源及其对性状的贡献率。结果表明:7个叶片形态因子的广义遗传力大小依次为:宽度>面积>比叶重>长度>叶面曲率>着生角>披垂角。其中叶片长度、宽度、面积、比叶重和叶面曲率的广义遗传力大于0.5,在F1代呈现较高遗传力;叶宽和比叶重的基因作用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叶长、叶面积和叶面曲率的基因作用则主要表现为显性效应;着生角加性效应显性效应相当;披垂角的广义遗传力最低(0.277),环境效应则最高(0.723),表明F1叶片披垂角主要受栽培条件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根据叶片形态因子在F1代的遗传规律和超级杂交稻的高产株型要求,提出了杂交稻育种中有关叶片形态因子的双亲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30.
分析了两优培九稻曲病的发病程度及其与抽穗后0~15d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优培九易感稻曲病。其发病率与抽穗后0~15d的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温度是影响其稻曲病发生的主要气象因素,相对湿度起协同作用。提出了发病率为2%和5%时的温湿度指标。根据我国南方一季稻区18个城市42a(1951—1992)8—10月的气象资料,分析了稻曲病的易发区域和适宜抽穗期,为两优培九稻曲病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