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4篇
农学   9篇
  1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2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特大粒水稻材料粒型性状的QTL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特大粒粳稻TD70(2011年千粒重达80 g)和籼稻品种Kasalath杂交,经单粒传法获得的240个重组自交系(RIL)为作图群体,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对粒长、粒宽、粒厚性状进行鉴定,用完备区间作图法,以均匀分布于12条染色体的141个SSR标记对粒型性状进行QTL检测。共检测到粒型性状的 QTL 18 个,分布于第2、3、5、7、9和12染色体上。其中,控制粒长的QTL 5个,控制粒宽的QTL 6个,控制粒厚的QTL 7个。两年间均能检测到的QTL有7个,分别为粒长QTL qGL3.1,粒宽QTL qGW2.1、qGW2.2、qGW5.1、qGW5.2,粒厚QTL qGT2.3、qGT3.1;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6.19%、4.42%、29.41%、10.37%、7.61%、21.19%和17.06%。第2染色体RM1347-RM5699区间是粒长、粒宽、粒厚的共同标记区间。第3染色体RM6080-RM6832区间为粒长qGL3.1、粒厚qGT3.1共同标记区间。18 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大粒亲本TD70,且增效作用显著。定位的大部分位点包含已报道的精细定位和克隆的主要粒型基因;除第2染色体的qGW2.1(qGT2.1)、qGW2.3、qGL2.2和第12染色体的qGT12等位点已有粒型性状相关报道外,定位的qGT22,qGW9 和qGT9可能是新的QTL。  相似文献   
32.
【目的】明确新育成半糯粳稻的蒸煮食味品质特性及其对环境条件的响应。【方法】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和南粳9108及其杂交育成的38个半糯粳稻品系为材料,通过两个地点两个播期的品系比较试验,分析了供试品系的淀粉理化指标、RVA谱特征值和食味品质。【结果】测定的12个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在品系间的差异均极显著。供试品系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均较好,10个品系的食味值超过南粳9108,6个品系超过南粳46,晚粳类型的食味值高于中粳类型。地点对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除了峰值黏度不显著以外,其余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影响较大的性状是食味值、回复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其次是外观品质、峰值时间和冷胶黏度,对峰值黏度、胶稠度和崩解值的影响较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峰值时间、崩解值、消减值、回复值、外观品质和食味值在地点与品种间的互作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南京种植相比,泗洪种植时直链淀粉含量普遍增加,胶稠度则普遍下降,RVA谱特征值除了崩解值多数下降以外,其余特征值多呈上升趋势。泗洪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值普遍比南京好,泗洪的食味值平均增加了7.8分。播期对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除了糊化温度、崩解值和消减值不显著以外,其余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影响最大的性状是胶稠度,其次是直链淀粉含量、回复值、食味值和峰值时间,崩解值的影响最小。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崩解值、消减值和食味值在播期与品种间的互作也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推迟播种,直链淀粉含量升高,胶稠度下降,糊化温度变化不大,RVA谱特征值除了崩解值和消减值有升有降以外,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峰值时间和回复值普遍上升。外观品质和食味值普遍提高。【结论】地点和播期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对半糯粳稻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都有显著影响。优质稻米的生产,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品种类型,并使其在最适气候与栽培条件下灌浆结实。  相似文献   
33.
抗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抗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概述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和图位克隆研究进展,总结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抗稻瘟病育种中的应用情况并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34.
ALS抑制剂类除草剂抗性水稻功能标记的开发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培育具有乙酰乳酸合酶(ALS)抑制剂类除草剂抗性的品种是防治水稻直播田杂草危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而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助于提高其品种选择效率。【方法】在明确除草剂抗性突变体黄华占M-1 ALS基因编码区碱基差异的基础上,利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CR(Tetra-primer ARMS-PCR)技术,设计引物对不同品种(品系)和淮稻5号/黄华占M-1的F2群体进行基因型检测,并结合除草剂的田间试验对标记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ALS基因编码区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尽管籼、粳稻之间具有多处差异碱基,但只有第1642和1643碱基TG到AT的变异能导致位于高度保守域的第548位编码氨基酸由色氨酸突变为甲硫氨酸,进而使水稻产生对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性。依据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带型,可以准确区分出3种不同的基因型,其基因型与苗期除草剂抗性的表型完全一致。【结论】利用Tetra-primer ARMS-PCR技术,可以实现对两个连续变异碱基位点基因型的快速检测,从而加快ALS抑制剂类除草剂抗性水稻品种的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35.
通过专项检查发现的问题,对影响货车磁粉探伤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探伤设备性能、控好磁悬液质量、抓好工件表面清洁质量等提高磁粉探伤质量具体措施,以及时发现货车配件及轮对车轴裂纹、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货车车辆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36.
南粳60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超级粳稻品种南粳5055为母本,与优质粳稻品种辽粳371为父本杂交配组育成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适宜河南沿黄及信阳地区、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等作麦茬稻种植.南粳60在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稻米品质达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  相似文献   
37.
38.
糯性和半糯性水稻品种成熟胚组织培养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晓东  李霞  周丽慧  姚姝 《核农学报》2012,26(1):6-10,16
为建立江苏优质糯性水稻品种的成熟胚再生技术体系,以非糯粳稻南粳44为对照,选择糯稻品种苏御糯和半糯性品种南粳5055为研究材料,以其成熟胚为外植体,分别从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分化和植株再生进行了比较,研究糯性水稻的成熟胚再生技术。结果表明,以M8为基本培养基,添加同样的激素组合(蔗糖3%,琼脂0.8%, 2,4-D 3mg/L,KT 0.1mg/L,ABA 0.2mg/L),诱导20d,苏御糯出愈率为98.81%,南粳5055为81.00%,均比对照南粳44的 99.32%略低,而且3品种的出愈快慢有差异,与对照南粳44相比,苏御糯的和对照相当,表现出愈较快,而南粳5055则比较慢。在分化过程中,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激素组合(蔗糖3%,琼脂1%,山梨醇1.5%,2,4-D 0.1~0.4mg/L,6-BA 1~2mg/L),苏御糯和南粳5055在0.1mg/L 2,4-D和2mg/L 6-BA组合中分化率达到最高,分别是86.54%和56.5%,而对照南粳44只有21.42%,但南粳44在0.2mg/L 2,4-D和3mg/L 6-BA组合中的分化率最高,达到了66.67%。不同基因型的最高再生率分别为:苏御糯87.5%,南粳44 78.38%,南粳5055 65.3%。  相似文献   
39.
播期和地点对南粳46稻米品质及RVA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地点对南粳46稻米品质及RVA谱的影响。[方法]大田试验于江苏省5个试点进行,每个试点设置7个播期,成熟后测定 RVA谱各相关指标。[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南粳46稻米加工品质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外观品质变优,蒸煮食用品质下降;随着地点的南移,南粳46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用品质总体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不同性状对地点和播期的反应不同,糙米率、粒宽、粒长、长宽比、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受影响较小,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影响较大,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居两者之间。 RVA谱特征值分析表明,崩解值、消减值和起始糊化温度同时受播期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峰值黏度时间受地域环境的影响较大。随播期的推迟,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和起始糊化温度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崩解值先升后降,峰值粘度时间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纬度的降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总体上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消减值和峰值黏度时间降低,起始糊化温度升高。[结论]该研究为南粳46的“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0.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栽插密度(行距)和施氮量对超级稻南粳44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施用氮肥可以增加穗长、着粒密度和每穗一、二次枝梗数,但穗长、着粒密度和二次枝梗数又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不同栽插行距对穗长、着粒密度和每穗枝梗数的影响不同.施氮量的增加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在本试验条件下,南粳44以氮肥用量300 kg/hm2、栽插行距为26.7 cm时产量最高,达11848.2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