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1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林业   406篇
农学   223篇
基础科学   261篇
  213篇
综合类   1736篇
农作物   255篇
水产渔业   141篇
畜牧兽医   690篇
园艺   226篇
植物保护   117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20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49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为探讨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残膜对棉花出苗率和出苗期土壤盐分的影响规律,分别设置残膜量、灌水控制下限、土壤容重和灌溉水电导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棉花出苗率的影响作用强弱顺序为残膜量>灌溉水电导率>灌水控制下限>容重.土壤电导率随残膜量、灌溉水控制下限和灌溉水电导率增加而增加,随土壤容重增加而降低.增加残膜量和灌溉水电导率,土壤中Na+、K+和Cl-含量增加;增加残膜量和灌溉水量,土壤K+、Ca2+和SO42-含量增加,Mg2+含量降低;随残膜量增加,HCO3-含量降低.土壤残膜和灌溉水电导率增加会导致棉花出苗率降低并加重土壤盐渍化程度,无残膜和有残膜棉花苗期微咸水灌溉电导率上限分别为3800μS/cm和2500μS/cm.  相似文献   
112.
水稻密穗型品种通过“扩库”使产量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其育成和推广在近20a来浙江省晚粳稻品种改良及增产中起了重要作用。分析了密穗型品种的形态学特征及其生理生态特性,从群体小气候环境、物质的生产和分配、产量结构、稻曲病的发生及稻米品质和灌浆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对密穗型水稻的研究作了展望,认为应继续加大形态类型创新和育种基础材料的创新,开展不同类型品种源库关系的研究,以及不同类型品种品质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3.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 以标杂A1、石杂2号为材料, 研究了超高产(3 500 kg hm-2以上)杂交棉冠层的叶面积配置、叶倾角和光分布等冠层特性的变化及与群体光合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 超高产条件下杂交棉叶面积指数高且持续期长, 群体叶面积配置与光分布较均匀, 花铃期冠层中部有较好的透光性, 吐絮期底部漏光损失较小, 整个冠层仍保持较高的光吸收率。超高产杂交棉不仅群体光合速率峰值高, 而且高值持续时间长, 生育后期非叶器官仍维持较高的光合能力, 特别是茎的光合贡献率为常规高产棉花的1.6~4.9倍, 这是杂交棉在生育后期能保证群体光合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超高产杂交棉的棉铃干物质空间分布与叶分布、光分布和冠层光合分布的比例吻合程度较高, 保证了光能的有效利用, 促进同化物及时向棉铃转运, 有利于挖掘杂交棉品种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14.
研究了不同温度、压力和时间条件下,高密度二氧化碳(DPCD)处理对蛋清液中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并对DPCD处理蛋清液中大肠杆菌的杀菌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5 MPa,45℃下DPCD处理60 min,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分别降低了4.46和5.57个对数值,其中大肠杆菌对DPCD处理较沙门氏菌敏感。30 MPa,45℃,DPCD处理30 min,可以完全杀灭蛋清液中的大肠杆菌。线性模型能较好地拟合DPCD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其中30 MPa,45℃下D值最小为5.830。  相似文献   
115.
氮肥形态及施用方式对菠菜生长和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氮肥形态及施用方式的盆栽试验研究表明,石灰性土壤上施用硝态氮肥茨菜生长量大,硝态氮累积量低;大量的铵态氮肥对菠菜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施用铵态氮肥可造成菠菜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滞后;硝态氮肥基施和适当推迟采收时间都能有效减少菠菜体中的硝态氮累积量。因此应以施用硝态氮肥为主,同时配合少量铵态氮肥,并结合重基施轻追肥、适当延长采收期,不权能够获得高,而且还能明显减少硝态氮累积量。  相似文献   
116.
枣树间接地下滴灌根区土壤盐分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间接地下滴灌条件下密植枣树根区不同方向(水平及垂直方向)、不同土层盐分质量比的变化特征,及导水装置直径(50、75、90 mm)和灌水量(9、13、17 L/(棵·次))对枣树根区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一段时间后,垂直方向10~40 cm土层盐分质量比较低,0~10 cm土层盐分质量比最高;水平方向10~50 cm各土层盐分质量比随与出水口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在单次灌水后导水装置直径一定时各土层脱盐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灌水量一定时,10~40 cm土层脱盐率随导水装置直径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0~10 cm、40~50 cm脱盐率随导水装置直径增大呈低-高-低的趋势。在7—9月份,当导水装置直径为75 mm,灌水量为13、17 L/(棵·次)时,0~50 cm土层土壤平均盐分质量比均较低而且变化幅度较小。综合考虑节水、抑盐效果,确定导水装置直径为75 mm,灌水量为13 L/(棵·次)为适宜的间接地下滴灌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17.
基于SD模型的长沙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长沙市水资源现状,为平衡居民生活用水、经济生产用水和环境生态用水之间的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长沙市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系统,模型模拟了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节水治污型和综合协调型四种发展模式,选取GDP、人口数量、居民生活需水量、经济需水总量、供需压力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保持10%、12%、12%年增长率且节流治污情况与现状延续型保持一致的方案,供需压力将达到节流治污方案的两倍多;经济生产用水对水资源供需压力的影响远大于居民生活用水和环境生态用水;通过适当降低人均用水量来平衡因人口数量增长而增加的居民生活用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8.
土壤有机态Cd转(活)化的影响因子及其综合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本文讨论了土壤有机态Cd转 (活 )化的影响因子及其综合作用。根据统计学的判别分析发现 :EM菌为其主导影响因子 ,而非以往形态转化研究中所说的pH ,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是生物降解 ;就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效果而言 ,在有机态Cd向活化态Cd转化中 ,有效的处理组合是随着土壤 pH的改变而变化的 :pH 6.5时 ,以EM菌 1%、C/N 2 0为最佳。pH 7.0时 ,以EM菌 1%、C/N =3 5为最宜。pH 7.5时 ,EM菌 3 %、C/N =3 5才最适 ;本研究条件下有机态Cd减少和活性态Cd增加的协同转化率为 11.5 %。本研究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9.
目前在湘鄂川黔边境的武陵山区,杂交稻作单季中稻栽培,发展迅速,对提高水稻产量和解决粮食问题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对育秧技术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技术改进较慢,秧田播种量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更有甚者,有些地方还在沿用常规中稻的老水秧田育秧,播种量较大,且不分茬口迟早播种量“一刀切”,栽插时秧龄也普遍偏短等。难以育出杂交中稻高产要求的多蘖壮秧。本试验的目的,是从探求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着眼,设计不同的秧田播种量,重点考查秧苗分蘗的发生、停止和死亡的日期,个体器官的建成以及最大载苗量构成的各项指标,为培育适合杂交中稻高产的多蘖壮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0.
牵引耕地机组耕宽耕深不稳定的原因姚淑珍乌盟工业学校机引犁在耕作中耕宽耕深的不稳定性有以下几种原因.1挂接不正确牵引犁工作时如果在水平面内和垂直平面内挂接不当,不但影响作业质量,出现重耕漏耕,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机具的使用寿命.依据犁的挂接原理:耕作时,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