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7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2篇
  33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35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不同施氮水平下油菜地土壤氮素径流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野外阳问试验,研究了浙北平原不同施氮水平对油菜地土壤氮素流失形态与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的时间与降雨间隔对氮素的流失形态和浓度有明显影响,硝态氮是氮索流失的主要形态,占流失无机氮的比例为0.56~0.95;但若施肥后短期内降雨,铵态氮流失占有量增加,占流失无机氮的比例为0.37~0.42;氮素的流失量与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102.
 在研究低覆盖度(15% -25%)行带式固沙林的水量平衡和防风固沙机制后,通过植被调查,研究赤峰市敖汉旗不同带间距离以及不同时间梯度上的椬被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从而阐明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植被自然修复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林带间距的宽窄影响植被恢复的效果,适宜带间距离的林带具有明显的加快和促进植被修复的作用;2)恢复年限相近的情况下带间距为20 m林带带间植被恢复效果优于带间距为10 m和15m林带,其群落也较稳定;3)带间距为20 m的行带式固沙林带间植被经过一段时间演替逐渐趋于自然植被,而带间距为10 m固沙林带间植被则越来越稀疏。  相似文献   
103.
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量元素硒不仅是人和动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乏的元素.研究综述了硒的形态及植物对硒的吸收及代谢、小麦体内硒的生理功能、小麦对硒的吸收和积累、硒对小麦的毒害及其拮抗重金属作用等方面的内容,展望了富硒小麦生产的发展广阔应用前景和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4.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和黏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6个小麦品种和5种生态环境,测定了小麦籽粒中总戊聚糖含量、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和籽粒提取液黏度,探讨了这3个性状的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籽粒总戊聚糖含量、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和黏度均受到基因型、环境以及二者互作的影响。其中,基因型是戊聚糖含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环境与基因型互作是籽粒提取液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水溶性戊聚糖含量与籽粒提取液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5.
江浙油菜主产区冬油菜的区域适宜施氮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2009和2009-2010年,在长江下游地区共布置10组冬油菜的氮肥用量田间试验,研究施氮对产量、干重、氮素吸收累积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肥效模型确定该区域油菜的适宜施氮量,为农民合理施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冬油菜施氮增产效果显著,施氮270 kg hm-2时油菜产量达到最高的2581 kg hm-2,比对照平均增产1265 kg hm-2,增幅为121 %。施氮明显增加了油菜的地上部干重,促进其对氮素的吸收和累积,但过量施氮导致收获指数和氮素收获指数出现降低,并导致氮肥利用效率的显著下降。各试验点油菜的适宜施氮量平均为199 kg hm-2,此施氮量条件下不仅大幅减少氮肥投入,还同时获得较高的区域产量水平和氮肥利用效率。分析认为,当前长江下游地区油菜推荐施氮200 kg hm-2,不同地区和田块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相似文献   
106.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海藻液肥对黄瓜抗盐分胁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海藻液肥能提高黄瓜根冠比和干物质含量,提高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不同浓度的海藻液肥均能降低盐胁迫对叶片质膜的伤害,提高SOD、POD等酶的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提高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7.
土壤-小麦系统中5种重金属含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盆栽方法,对土壤和小麦三叶期地上部分、成熟期籽粒的Cd,Pb,As,Cu,Zn 5种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三叶期地上部分和成熟期籽粒中5种重金属含量均随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其中,籽粒与土壤重金属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二次函数回归关系,而籽粒与三叶期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之间有着极显著的直线回归关系;在土壤-小麦系统中,5种重金属在籽粒中的富集能力依次为:Zn>Cd>Cu>As>Pb。  相似文献   
108.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制约,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逐步发育形成了广泛分布的低覆盖度植被,这些低覆盖度植被类型中存在大量的天然乔木疏林或稀疏灌丛,地表处于半流动状态,而配置成行带式后,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并且不同配置模式下行带式固沙林土壤与植被自然恢复程度不同.因此,通过对不同带宽的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对土壤及植被修复的影响研究,揭示了不同带宽行带式固沙林带间土壤因子与植被因子的变化过程,从而阐明行带式固沙林对带间植被自然恢复和土壤发育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行带式杨树固沙林能够明显的促进带间土壤与植被修复;带间距离的宽窄影响植被恢复及土壤发育效果;宽带间距固沙林带间植被多样性指数高,地上生物量大,根系生物量,总长度及表面积均高,土壤水分养分条件好,微生物数量大植物残体分解快,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模糊综合评估结果表明,不同带间距行带式固沙林土壤植被恢复程度不同,宽带间距20m的恢复效果>带间距15m>带间距10m.行带式固沙林通过带间宽度的变化可以调节植被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窄带间距固沙林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则由于造林密度大而受到抑制.宽带间距可以明显加快土壤及植被修复的速度,进而缩短土壤及植被修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9.
为了探讨As(Ⅲ)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毒害效应,选取郑麦9023、豫麦18、周麦16三个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室内水培方法,研究了As(Ⅲ)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幼苗芽和根中As含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耐As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随As(Ⅲ)浓度的增加,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的芽长、根长、芽重、根重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不同浓度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As(Ⅲ)胁迫对小麦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对芽生长的抑制。小麦幼苗芽和根中As含量随As(Ⅲ)胁迫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三个小麦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As(Ⅲ)胁迫的反应趋势相同,当As(Ⅲ)浓度≥20 mg/kg时,幼芽中As含量表现为周麦16最低;当As(Ⅲ)浓度≥40 mg/kg时,幼根中As含量也表现为周麦16最低。综合来看,郑麦9023和豫麦18种子活力较高,幼苗长势较旺,但对As耐受能力较弱;周麦16种子活力较低,幼苗长势不旺,但对As耐受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10.
为给豫中地区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在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氮肥基追施比例(分别为3∶7、5∶5和7∶3)及追氮时期(起身期和拔节期)对豫中地区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小麦叶片生理及粒重均有显著影响,充足的基氮有利于前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提高。增加氮肥追施比例在拔节期追氮能显著提高生育后期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抽穗后叶片丙二醛的含量,籽粒成熟时粒重较高。氮肥施用时期和基追比的互作对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影响显著,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在豫中地区生态环境下,全生育期施纯氮270 kg·hm-2,以基追比例3∶7在拔节期进行追氮,可延缓叶片衰老,提高穗粒数和粒重,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