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9篇
水产渔业   10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哈纳斯湖位于中、苏、蒙边界之中方一侧阿勒泰山深处的一个高山冷水性湖泊,面积44.7平方公里,水深188.5米,容积为54亿立方米。1985年新疆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向礼陔考察时观察到湖面上邀游的“大红鱼”体长达15米,体重1000公斤。瞬时间“哈纳斯湖怪”轰动了国内外,作者于1987、1988年专门进行哈纳斯的鱼类调查和对“大红鱼”作了考察,共获鱼类标本300多尾,经鉴定共有鱼类8种,隶属于5科8属,并进行种类记述及生物学测定。同时通过实地观察、捕捞和运用Von.Bertalenff生长方程的理论公式,揭开了“大红鱼”之谜,最大体长为3.72米;体重506公斤。最后提出保护哈纳期湖冷水性鱼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2.
2003年5、7、9、11月对勤得利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计4门82种,以原生动物、轮虫为主,分别占29.27%和54.88%;前节晶囊轮虫、锥形似铃壳虫、螺形龟甲轮虫、尖削叶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多足变形虫、单缩虫等为优势种。浮游动物数量为27449.1 ind./L,原生动物数量为11445 ind./L,占41.7%;生物量为14.235 mg/L,轮虫最高,为11.002 mg/L。浮游动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数量夏季最高为74431.2 ind./L;生物量以夏季最高37.9056 mg/L;水平分布采样点Ⅲ最高,为42113.2 ind./L和21.836 mg/L。勤得利湾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是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均匀度指数变化是秋季>冬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53.
本研究以捕获的黑龙江勤得利湾天然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 Dybowski)、乌鳢(Channa argus Cantor)、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鲇(Silurus asotus Linnaeus)和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 Nikolsky et Soin)为实验材料,通过实地网箱养殖,进行掠食性实验.每种肉食性鱼分别投以包括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在内的3~5种饵料鱼进行网箱混养,48 h后统计各种饵料鱼被捕食的数目,得出肉食性鱼对各种饵料鱼的选择性指标(E)和饵料鱼被捕食率(K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每种饵料鱼被捕食率(KR)的差异显著性.实验结果表明,该5种肉食性鱼类对施氏鲟的选择喜好性较差,而对黑龙江鳑鲏(Rhodeus sericeus Pallus)却都表现出了特殊的喜好性,说明该5种肉食性鱼类对在天然水体中增殖放养的施氏鲟幼鱼危害性很小.此外,实验还表明体长为54.50cm怀头鲇对体长小于10 cm的饵料鱼不分种类.  相似文献   
54.
蛤蟆通水库底栖动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1,1994对蛤蟆通水库底栖动物进行了研究。底栖动物共计42种,以水生昆虫为主,占52.4%。密度为315.5个/平方米,水生昆虫占50.8%。寡毛类45.4%;生物量250.065g/m^2,软体动物占98.5%。密度,生物量季节变化的顺序为秋季>夏季>春季。全库底栖动物鱼产潜力为21301kg  相似文献   
55.
山女鳟耗氧量与体重、水温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体重0.53g和75.58g的山女鳟,在7℃、10℃、13℃、16℃、19℃,5个范围耗氧的测定,研究了山女鳟耗氧量与体重、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耗氧量随着体重和水温的增加而增加,耗氧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减少,在13℃-16℃水温范围内,水温增加但耗氧率增加不明显,水温在16℃时,耗氧量与体重的关系为:R=0.3621W^7848(R:耗氧量mg/h.尾,W:体重,g),在体重0.53g时,耗氧量与水温的关系为:R=0.0173T-0.0393,75.58g时,耗氧量与水温的关系为:R=0.825T-1.725(R:耗氧量mg/h.尾,T:水温,℃)。山女鳟耗氧率具有昼夜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性,在13:00时耗氧率达到最高值,22:00时达到最低值。山女鳟的窒息点在1.2—1.98mg/L。  相似文献   
56.
对白斑狗鱼Esoxlucius和黑斑狗鱼Esoxreichrti的个体繁殖力进行了比较,并对两种狗鱼的个体繁殖力与其各主要体征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斑狗鱼绝对繁殖力(F)为3 808~173 500粒/尾,黑斑狗鱼的F为5 380~184 630粒/尾,两种狗鱼的个体相对繁殖力(FW)差异极显著(P〈0.01),F和相对繁殖力(FL)差异不显著。F、FW和FL与各主要体征指标呈正态分布,白斑狗鱼F、FW和FL与各主要体征指标关系密切;黑斑狗鱼F与各主要体征指标关系密切,FW和FL与各体征指标的关系均不密切。白斑狗鱼的F、FL、FW与各体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分别为F=-50090.38+421.661Wo-74.083Wn+205.845L,FL=6.977+0.271Wo,FW=-5.88+0.37L+0.514M;黑斑狗鱼F、FL、FW与各体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分别为F=-19300.721+33.262Wn+728.415M,FL=-20.948+0.129Wn+2.056M-0.071W,FW=15.743+0.661M。根据两种狗鱼的卵径频率分布图判断,白斑狗和黑斑狗鱼都为一次性产卵鱼类。  相似文献   
57.
2010年春季(5月)、夏季(7月)对黑龙江中游黑河-抚远江段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中游黑河-抚远江段春、夏季浮游植物共计8门80种属。其中,硅藻最多(36种属),占45.0%;绿藻次之(19种属),占23.8%;蓝藻14种属,占17.5%;其他藻类相对较少,共占13.7%。春、夏两季黑龙江中游浮游植物均以喜低温的硅藻为主,但种类组成有变化。春季硅藻的种类较夏季丰富,而绿藻、蓝藻的种类均在夏季有所增加,多于春季。优势种以硅藻为主(占71.4%),有尖针杆藻Synedra acus、针杆藻Synedra sp.、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简单舟形藻Navicula simplex、小环藻Cyclotella sp.、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环状扇形藻缢缩变种Meridion circulare、扁圆卵形藻Cocconeis placentul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美丽星芒藻Asterionel-la formosa;同时,色球藻Chroococcus sp.、针晶蓝纤维藻镰刀型Dactylococcopsis rhaphidioides、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也在调查期间占优势。调查期间,黑龙江中游浮游植物的数量、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00.11×104ind/L、1.1624 mg/L,其中硅藻的数量、生物量均最多。黑龙江中游黑河-抚远江段浮游植物的水平分布基本呈现先下降,在绥滨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8.
本文报道了松浦试验场(哈尔滨地区1996-1997年越冬期冰下浮游生物、溶解氧、pH值的相互关系及对越冬鱼类的影响。4个试验地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为26.83mg/L,优势种类为小环藻、甲藻、隐藻、直链藻等;最稳定的优势种是小环藻,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3.29mg/L。轮虫类是影响浮游动物变化的主要因子。探讨了鱼类越冬成活率与浮游生物、溶解氧、pH值之间的关系。找出了影响鱼类越冬成活率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9.
尖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28尾和钝吻细鳞鲑(B.tumensis)26尾,均采自乌苏里江中游。利用9对微卫星引物(10个位点)对其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从分子水平上探讨2个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水平及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尖吻细鳞鲑和钝吻细鳞鲑种群的平均杂合度(H)分别为0.323 0和0.339 1,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22 9和0.435 3;在检测到的10个基因位点中有9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及其在2种细鳞鲑间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2种细鳞鲑各自拥有大量的特有等位基因,而共有等位基因很少;2种细鳞鲑在4个微卫星位点上的遗传相似度(I)为0,在其他6个具有相同等位基因的位点上的遗传距离(D)为0.011 5~2.575 9,平均为0.939 3。研究表明,2种细鳞鲑在种群遗传多样性上差异显著,亲缘关系很远,物种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遗传分化程度远达到种以上的分类水平。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对2种细鳞鲑的形态学分类结论,并对2种细鳞鲑的起源及其演化进行了探讨。[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39-45]  相似文献   
60.
大兴凯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1年5、7、9月份对大兴凯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计32种,以轮虫为主,占43 8%,原生动物占31 2%,枝角类、桡足类各占12 5%;浮游动物生物量为3 2377mg/L,其中,桡足类的生物量最高,占78 5%;浮游动物密度为3601个/L,主要是以原生动物为主,占79 9%。大兴凯湖浮游动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有焰毛虫Askenasiasp 、沙壳虫Difflugiasp 、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valga、英勇剑水蚤Cyclopsstrenuus。多样性指数为夏季>春季>秋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