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9篇
水产渔业   10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1991~1993年水位变化对水库浮游动物种群动态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浮游动物种同数随水位下降而减少;2.浮游动物生物量随水位变化而变化,关系式为y=—82.69 1.009x,r=—0.842;3.浮游动物多样性随水位降低而变小,与水位呈明显的相关性,r=0.976,r=0.958。  相似文献   
82.
2001年7月、9月对大兴凯湖底栖动物进行了研究。底栖动物共计7种,以水生昆虫为主,占42.9%。密度为117.2个/m^2,寡毛类占91.0%,水生昆虫占6.8%,甲壳类占2.2%;生物量为5.8000g/m^2,甲壳类为89.8%,寡毛类占9.6%。密度、生物量秋季大于夏季。  相似文献   
83.
蛤蟆通水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及能量转化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论述1991-1993年对蛤蟆通水库游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能量转化效率的测定结果。蛤蟆通水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日产量达4.420-8.490go2/m^2,水柱年产量达574.6-1103.76go2/m^2。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浮游植物的现存量、水温、PO4-P等有显著关系。其能量转化效率平均为0.54%,属中等水体。  相似文献   
84.
1996年12月11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部级重点实验室“北方鱼类生物工程育种实验室”,为总结经验,加大开放度,选择跨世纪研究课题和培养人材等增补学术委员,召开了1996年度学术委员会。出席会议的列席委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著名专家马建章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我国著名科学家李璞教授,东北农业大学原生物工程系主任秦鹏春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植物基因工程专家徐香玲教授和所内的学术委员。会前,列席委员参观了重点实验室,听取了三个分室研究人员对仪器设备和承担课题  相似文献   
85.
通过虹鳟鱼卵体外滞留1.2.3.4.5.6min 6个梯度,对受精率、发眼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鱼卵在体外滞留时间的延长,受精率随之下降,分别为95%,85%,75%,75%,60%,60%;从受精卵发育到发眼卵,虹鳟卵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与发眼率之间无相关性,发眼率不随虹鳟卵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变化而变化,发眼率变幅在91.2~93.9%。  相似文献   
86.
2006年3月对西泉眼水库冰下浮游动物种群结构进行了初步的观察。结果表明,冰下浮游动物共32个种属。其中优势种有偏孔砂壳虫、普通表壳虫、表壳虫、镖水蚤、剑水蚤。浮游动物中原生动物的数量最大为1600.0 ind/L,占总数的92.6%;桡足类的生物量最大为0.3851,占76.1%。水平分布Ⅱ采样点数量最高为2661.0 ind/L,Ⅲ采样点生物量的总量最高为0.5378 mg/L。垂直分布在同一断面,上层的浮游动物大于下层浮游动物的数量;深水区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大于浅水区。  相似文献   
87.
2013年4月24-25日观察了大辽河口碎波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结果表明:共采集浮游动物4类16种属,其中淡水种类11种,半咸水种类5种,优势种为砂壳虫(Difflugia sp.),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桡足幼体(Copepodid)及剑水蚤(Cyclops sp)等;密度的峰值出现在4月24日8:00(4504.28ind.·L^-1),原生动物、轮虫类是影响密度变化的主要组成成分,占昼夜平均密度的78.0%;生物量高峰在4月25日20:00(23.757mg·L^-1),桡足类生物量占99.5%,占昼夜平均生物量的91.6%。大辽河口碎波带浮游动物种类与浮游植物种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初春大辽河口浮游动物丰富,为鱼类性腺发育、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8.
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2011年对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6目49科117种,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为79种,分属7目34科,占总数67.52%。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58.37 ind/m2,生物量为34.62 g/m2。2010年平均密度以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平均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2011年秋季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均高于夏季。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东北田螺(Viviparuschui)、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截口土蜗(Galba truncatula)和生米蜉(Ephemera shengmi)是现阶段黑龙江中游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聚类分析将7个调查断面分为3组,多维标度分析结果支持了聚类分析结果。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均以2010年春季最高,2010年秋季最低。功能摄食类群以刮食者占优,共计为41种。采用BI生物指数和FBI生物指数对黑龙江中游水质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黑龙江中游水质处于清洁轻度污染等级。  相似文献   
89.
2008年4~5月和8~9月对额尔齐斯河支流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种类共计8门162种属,硅藻门占67.9%,绿藻门占21.6%,蓝藻门占4.2%;数量、生物量较低;显现出山区河流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0.
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的生长模型和生活史类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特殊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特殊VBGF)、一般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一般VBGF)、Logistic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Brody生长方程和指数生长方程等6种常用动物生长模型拟合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innaeus)的生长,根据各模型拟合残差平方和的大小判断拟合程度.结果表明,特殊VBGF生长模型对白斑狗鱼体长生长的拟合效果最好;其次是一般VBGF.以14种已知生活史类型鱼类为参照物,选择渐近体长(L∞)、渐近体质量(W∞)、生长系数(k)、自然死亡系数(M)、初次性成熟年龄(Tm)、最大年龄(Tmax)和种群繁殖力系数(PF)等7个生态学参数作指标,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判断白斑狗鱼为偏r-选择类型鱼类.应用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计算改变起捕年龄(tc)和瞬时捕捞死亡系数(F)的产量,分析产量变化曲线,结合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的资源现状,建议其起捕年龄至少应定为4龄,F不超过0.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