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2篇
农学   4篇
  44篇
综合类   7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种植绿肥对板栗林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为了研究不同绿肥播种对板栗林土壤性质的影响,布置了对照,黑麦草,白三叶,大绿豆,黑麦草、白三叶和大绿豆3种混播等5个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个绿肥播种处理的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P0.05);播种绿肥显著增加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的含量(P0.05);播种绿肥在当年对土壤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影响.对4个播种绿肥处理进行比较发现,种大绿豆对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以沉水植物为先锋物种的生态净化系统处理农田退水磷污染的动力学性能。  方法  通过批式试验研究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等2种沉水植物型净化系统对农田退水总磷的净化效率及其动力学特征。  结果  至试验结束时(第49天),2种植物净化系统总磷去除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总磷去除率分别为82.8%(苦草型)和84.0%(金鱼藻型),但两者总磷去除效率的差异在时间尺度上存在不确定性;动力学模拟分析发现:除Grau二级动力学外,一级动力学、Monod 动力学和修正的Gompertz模型均可以描述试验条件下总磷的去除过程[判定系数(R2)>0.930,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0.200],其中Monod动力学和Gompertz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度(R2>0.970),预测值与实验观测值之间吻合程度更好(RRMSE<0.110)。  结论  3种有效模型拟合获得的动力学常数在植物种类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指示总磷去除效率的动力学常数值一致表现为苦草型>金鱼藻型,表明苦草型净化系统除磷效率好于金鱼藻型。图5表2参35  相似文献   
53.
为了探明磷矿粉在油菜-水稻-水稻轮作制中的有效施用方法,在一个发育于第四纪红色黏土的酸性水稻土上进行了3a田间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施用磷肥对油菜的增产效应显著比水稻大。当将过磷酸钙P120kg hm^-2分施于油菜、早稻和晚稻,而将磷矿粉P120kg hm^-2集中施于油菜时,油菜的增产效应:Gafsa磷矿粉〉昆阳磷矿粉〉过磷酸钙;早稻的增产效应:Gafsa磷矿粉≈昆阳磷矿粉〉过磷酸钙;晚稻的增产效应:过磷酸钙〉Gafsa磷矿粉〉昆阳磷矿粉。Gafsa磷矿粉和昆阳磷矿粉对油菜、早稻和晚稻的相对农学有效性分别为108.7%、105.0%、99.6%和89.4%、104.8%、97.1%。增加磷矿粉用量或将磷矿粉与过磷酸钙混合分施于3季,并未增加油菜和水稻的产量。油菜收获后的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水稻收获后的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油菜相对产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水稻相对产量之间则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4.
退化板栗林(套)改种茶树和毛竹后土壤生物学性质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板栗林(套)改种茶树和毛竹对土壤质量的影响,2009年在板栗林、茶树和毛竹林分别采集3个剖面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生物学性质。结果表明,板栗套(改)种茶树和毛竹10a后,表层0-20cm土壤总有机碳分别增加15.05%和10.47%,20-40cm的增幅分别为60.37%和24.94%,40-60cm的增幅分别为76.34%和6.09%。表层0-20cm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增加22.17%和16.46%,20-40cm的增幅分别为9.87%和-6.89%,40-60cm的增幅分别为54.82%和23.93%。板栗(套)改种茶树和毛竹后,表层土壤脂肪酸总量分别增加50.25%和36.69%,细菌比例增加,放线菌比例下降,真菌比例则茶树林最高,其次是板栗林,毛竹林最低。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能检测到近50种脂肪酸,但38~40种微生物脂肪酸为所有土壤所共有。以38种脂肪酸进行的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1)原板栗林土壤3个样地的微生物区系相似度高,而茶树和毛竹林3个样地之间土壤微生物则差异较大,说明尚未形成特征区系;(2)影响微生物生物学性质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含量。结论:板栗(套)改种茶树和毛竹均能改善土壤质量,且茶树略优于毛竹,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之一作为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55.
不同施肥雷竹林氮磷径流流失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太湖水系源头小流域优化施肥和施用微生物肥对雷竹林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和施用微生物肥的雷竹林径流水中总氮浓度分别下降35.3%和39.2%,总磷浓度下降27.2%和55.9%,氮流失量分别减少3.63,4.88 kg/hm2,磷流失量分别减少0.49,0.93kg/hm2,但并未减...  相似文献   
56.
集约经营雷竹林序列的土壤磷素含量与组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浙江省临安市三口镇、太湖源镇(西天目乡)、横畈镇等雷竹主产区采集了不同种植年限(1 a,5 a,10 a,15 a)集约经营雷竹林地以及作为对照的附近稻田(0 a)的土壤0~10、10~20、20~40 cm的样品,各年龄的土壤分别采集4个重复的剖面,对土壤磷素含量及分布作了研究,并用31P核磁共振仪分析了土壤磷素组分及比例的变化,以便为评估集约经营措施对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三个乡镇雷竹林土壤表层的全磷(1.96~2.01 g kg-1)、有效磷(458~468 mg kg-1)均随着雷竹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呈急剧上升的趋势,但土壤有机磷增幅不大。所有土壤剖面上的全磷、有效磷和有机磷均是表层>亚表层>>底土层,呈自上而下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说明土壤磷素主要富集在表层。雷竹林土壤有机磷占全磷的比例为29%~20%,有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31P核磁共振分析证实无机磷酸盐组分占土壤磷素的极大部分。有机磷份量较小,其中磷酸单酯有一定比例,磷酸双酯较少,而焦磷酸酯则更少,说明在本研究的种植时间内雷竹林土壤有机磷含量变化不大。鉴于目前雷竹林地土壤有效磷已很高的现状,建议立即停用磷肥3~5年,这既不会影响雷笋的产量和品质,又可节约资源,并逐步使土壤有效磷下降、保持在一定水平上,防止潜在的污染水体的危险。  相似文献   
57.
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课程实践、实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土壤学是高等林业院校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其实验、实习效果对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土壤学实践教学,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计划修订,实验、实  相似文献   
58.
炭基肥和竹炭对土壤氮素淋失和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竹炭和炭基缓释肥添加对毛竹林土壤氮素流失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淋溶试验,测定了淋溶水中NH_4+—N和NO_3-—N浓度,分析了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炭基缓释肥的添加可以使土柱NH_4+—N和NO_3-—N累积淋溶量分别降低12.5%和13.6%。此外,竹炭的添加可以显著降低NH_4+—N累积淋溶量(P<0.05),但是对NO_3-—N的影响不显著。炭基缓释肥的添加可以增加土壤Nitrospira(硝化螺菌属)、Nitrosospria(亚硝化螺菌属)和Nitrobacter(硝化杆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提高下层淋溶土壤反硝化优势菌群(丰度>0.1%)Burkholderia(伯克霍尔德菌属)、Cupriavidus(贪铜菌属)和Bradyrhizobium(慢生根瘤菌属)的相对丰度。炭基缓释肥添加对土壤NH_4+—N和NO_3-—N的淋溶影响可能与土壤氮素循环微生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9.
不同施肥对雷竹林渗漏水中可溶性有机碳、氮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f. preveynalis)是一种在我国亚热带地区被广泛引种栽培的优良笋用竹。为了提高竹笋产量,农民不合理地大量施用化肥,已造成土壤盐化、酸化,地力破坏,导致土壤磷钾大量残留,特别是氮磷的大量流失已造成了周边水体严重污染。虽然土壤DOC和DON在土壤全碳、全氮含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却是土壤有机质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部分。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全年动态监测雷竹林渗漏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浓度的变化,探明减量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减少雷竹林氮渗漏淋失负荷的作用,以便为解决雷竹生产上的面源污染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为对照(CK)、常规施肥(CF)、减量有机肥(DO)、减量无机肥(DI)和减量有机无机肥(DOI),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为100 m2。试验于5月18日、 9月7日、11月9日分别施用肥料总量的40%、30%和30%,施肥后均进行浅翻,深度5 cm左右。【结果】 不同施肥雷竹林中DOC及DON平均浓度为33.7~45.5 mg/L和6.6~12.6 mg/L,DOC和DON的渗漏流失负荷为84.5~138.2 kg/hm2和17.2~46.3 kg/hm2。DOC渗漏流失负荷大小顺序为常规施肥(138.2 kg/hm2)减量有机肥(133.7 kg/hm2)减量无机肥(120.9 kg/hm2)不施肥(99.8 kg/hm2)减量有机无机肥(84.5 kg/hm2),而DON渗漏流失负荷大小顺序为减量有机肥(46.3 kg/hm2)常规施肥(35.3 kg/hm2)减量有机无机肥(34.8 kg/hm2)减量无机肥(31.1 kg/hm2)不施肥(17.2 kg/hm2)。渗漏水中DOC(mg/L)与DON(mg/L)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大幅减少化肥和有机肥用量,并推广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不仅维持了雷竹竹笋的较高产量,还能减少土壤养分损失,具有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是雷竹合理施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0.
"双万计划"实施背景下,浙江农林大学"土壤学"课程积极面对课程内容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于土壤学学科的发展、课程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期待存在差距等挑战,围绕"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科学研究与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一流课程与制度保障一体化建设",加强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内涵建设,在明确"建设一流的教学团队、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建设与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对课程升级提质路径进行了探索。首先,从组织、目标、考核一体化入手,开展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其次,通过将最新研究成果编入教材、将科研成果或项目与实验项目相结合并引入实践基地、以科研项目支持本科生创新等,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最后,通过出台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一体化建设的管理制度、科学研究与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的奖励制度等,开展一流课程与制度保障一体化建设。经过实践探索,"土壤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及时更新了课程教学内容,丰富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了"土壤学"课程升级提质的路径,优化了课程推陈致新的立体多维模式,建立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良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