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5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研究对张承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本研究解析张承地区2000—2014年气候因子与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揭示该区域气候因子与植被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4年张承地区NDVI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年际波动较大,季节差异和空间分异特征显著。2)对于气候要素,15年间光合有效辐射与气温呈下降趋势,而年降水量呈现出增长趋势,且具有明显季节差异。3)在季节尺度上,夏季NDVI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显著,而在冬季NDVI与气温和光合有效辐射的相关性更显著;在年际尺度上,NDVI与光合有效辐射相关性较低,但却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4)不同植被类型的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程度存在差异,但对于同一植被类型,NDVI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高。这些研究结论将为张承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森林生态补偿是通过协调森林生态公共产品受益者与提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生态服务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的重要途径。文中对合作治理模式的核心要素和实现条件进行分析;探讨构建政府、企业、环保组织和林农等行为主体合作治理的区域多层次复合市场化森林生态补偿模式,在运作方式、组织机构设置与责任机制、投融资体系和补偿方式等方面进行思路创新;提出实施区域多层次复合市场化森林生态补偿模式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地理大数据"课程是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面向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生增设的一门学位课程。针对"地理大数据"课程教学内容交叉性强、教学方式不确定等特点,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具体从以下3个方面实施:①基于前沿话题式引导,开展以问题讨论与交流为主的互动式专题教学;②建立"地理大数据"课程资源数据库,鼓励并督促学生丰富该课程数据库内容;③建立多元化的"地理大数据"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探讨"地理大数据"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输出了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气候情景下典型开垦与退耕区耕地动态变化的定量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气候情景下中国典型开垦与退耕区耕地动态变化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东北地区作为典型区,基于设计的土地利用规划情景和RCPs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气候情景,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DLS,dynamics of land system)模型模拟了在规划情景和RCPs气候情景下开垦与退耕区2010~2030年耕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不同耕地类型未来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规划情景下水田呈持续减少的态势,而旱田在2000~2010年有小幅增长的态势,而后出现大面积减少;AIM(Asia-Pacific integrated model)气候模式情景下旱田增长趋势也较明显,水田则保持小幅减少的态势;MESSAGE(Model for energy supply strategy alternatives and their general environmental impact)气候模式情景下,耕地面积呈减少的态势.从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转移分析得出,该区域开垦与退耕相逆的现象在未来情景下仍会延续,但是发生的频率却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该研究为开垦与退耕区应对气候变化,合理进行农业规划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平原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发展土地系统结构变化模型(DLS模型),以黄淮海平原为典型区,探索1988~2000年土地系统结构变化规律、驱动机理,模拟黄淮海平原不同情景下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可能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产业集聚形成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该研究以嘉峪关市为例,构建产业空间集聚的单指标评价体系,结合邻域丰度因子和地类交互因子建立产业空间关联的评价方法,利用基于产业的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数据,计算研究区各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和不同产业间的空间关联度,分析各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及产业间的空间关联程度。结果表明:1)主要分布在北部小范围的第一产业用地空间集聚度整体偏低,第二产业集聚度总体偏高,产业发展聚集在北部或东部地区,第三产业聚集度也相对较高,相比第二产业分布更松散;2)制造业聚集度最高,分别在8%~20%与46%~64%之间形成2条不同宽度的密集带,东部地区聚集效应已经初步形成,交运仓储和邮电信息业的斑块集聚度在15%~23%之间形成特别密集的分布带,产业用地尤其是交通运输业占地面积较大,但空间分布相对松散;3)第一产业用地因地处城区和近郊面积较小,与其他产业空间相关性低,第二产业用地对第三产业用地以及居住用地表现出排斥作用;4)采掘、冶炼与加工业和制造业都与公共资源生产供应与管理用地关联度均大于1,交运仓储和邮电信息业、商业服务业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业与居住用地关联度都偏高,且三者互相也具有一定的关联度,说明人群的聚集与局部流动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集聚度和空间关联度较好地呈现产业集聚水平、表达产业间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台田措施下坡面流土壤侵蚀水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野外径流小区放水试验,研究2种台田类型(土坎,石坎)、3种台田级数(1,2,3级)、1种坡度(10°)、3种放水流量(0.5,1,1.5m~3/h)下坡面流土壤侵蚀过程,分析台田措施下坡面流土壤侵蚀水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台田级数对坡面流流态影响较大,增加台田级数可使坡面流波动性降低,台田类型对雷诺数影响相对较小。土壤分离速率总体随流量增大而增大,相同流量条件下,呈波动性增加后减少且逐渐趋于平稳的特征,两者相关关系用指数函数回归方程拟合(R20.840)。同类台田且田面宽度和相同条件下,土壤分离速率与台田级数呈负相关关系,阻力系数与流量呈负相关关系,坡面流土壤分离速率与阻力系数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认识坡面流土壤侵蚀的过程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坡面侵蚀物理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邓祥征  姜群鸥  战金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990-16994
建立了土地系统计量分析模型体系,介绍了定量监测与分析土地系统动态的探测模型、表征模型、驱动机理模型、过程模拟模型和效应评价模型,阐述了各个模型的方法与技术,展望了土地系统计量分析模型的发展方向,总结提出的土地系统计量分析模型为国家相关部门预测区域土地系统动态提供了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有助于规划者从生态学角度宏观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为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该研究基于MSPA和InVEST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地区2000—2017年生态基础设施、生境质量和产业发展变化特征,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该地区三者的耦合协调性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京津冀不同区域未来五年耦合协调度。  结果  (1)京津冀地区生态基础设施水平整体偏低,连通性较差;生境质量空间差异显著,整体生境质量0.450,水平不高;(2)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农林牧渔业发展稳定,津冀工业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东部滨海发展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京津金融业发展实力较强;(3)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轻度失调到初级协调状态之间,空间差异明显。其中,南部功能拓展区耦合协调度最高,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耦合协调度最低。(4)未来5年京津冀地区耦合协调度均将有所提升,但中部核心功能区仍将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北京和东部滨海发展区仍将处于勉强协调状态,是未来需要优化的重点区域;天津耦合协调度将由勉强协调转变为初级协调,西北部生态涵养区耦合协调度将由濒临失调转变为初级协调,是具有协调发展潜力的区域;南部功能拓展区耦合协调类型将转变为中级协调,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  结论  该研究通过评估京津冀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生境质量?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并分析预测具有协同发展潜力的重点区域,为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依据,并为其他城市群范围内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气候情景下中国典型开垦与退耕区耕地动态变化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东北地区作为典型区,基于设计的土地利用规划情景和RCPs(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气候情景,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DLS,dynamics of land system)模型模拟了在规划情景和RCPs气候情景下开垦与退耕区2010-2030年耕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不同耕地类型未来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规划情景下水田呈持续减少的态势,而旱田在2000-2010年有小幅增长的态势,而后出现大面积减少;AIM(Asia-Pacific integrated model)气候模式情景下旱田增长趋势也较明显,水田则保持小幅减少的态势;MESSAGE(model for energy supply strategy alternatives and their general environmental impact)气候模式情景下,耕地面积呈减少的态势。从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转移分析得出,该区域开垦与退耕相逆的现象在未来情景下仍会延续,但是发生的频率却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该研究为开垦与退耕区应对气候变化,合理进行农业规划和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