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5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川麦107"慢条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人工气候箱和大田条件下比较了"川麦107"与"铭贤169"和"川麦28"等感病品种以及"平原50"等慢条锈品种的苗期对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的抗病频率、病害潜育期、病害扩展性、病情指数和千粒重损失率等,结果表明,"川麦107"具有慢锈性,它虽然对42个分属不同生理小种的菌株反应型均为4级,但在常温、高温控制及大田条件下接种条中31、32及混合生理小种后,其病害潜育期均较"铭贤169"等高感品种长3~8 d而与"平原50"等慢锈性品种相当;接种以后,它的剑叶至倒4叶的普遍率虽然与"川麦28"等感病品种无显著差,但这些叶片的病情指数均低于感病品种;与粉锈宁喷雾保护植株相比,"川麦107"在苗期、拔节期接种条中32后,千粒重的损失率为10.57 %和2.97 %,显著低于感病品种"川麦28"的24.16 %和14.39 %、Syn 95-71的37.36 %和21.67 %,而与除"平原50"以外的高抗品种或慢锈品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是四川小麦生产中的两大主要病害。为系统掌握四川小麦品种的遗传差异性及抗病性水平,以大田样品和近10年审定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其成株期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115份大田样品和33个审定品种构成的总群体共扩增出38条多态性带,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2~1。大田样品的观察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多样性指数、信息指数、多态性位点数和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1.868 4、1.422 8、0.253 0、0.386 7、33和86.8%,各项参数值均高于审定品种。聚类结果显示,多数审定品种与大田样品同源且出现于多个采样地点。抗性监测结果表明,四川省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明显,对白粉病的抗性丧失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辐射诱变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回交相结合的方法,创制出含2个抗稻瘟病基因Pi-9、Pi-K~h的、带紫叶标记性状的两用系水稻新材料(5500S,5514S)。分子检测显示5500S和5514S中的Pi-9基因来自亲本P88S,而5500S和5514S中含有Pi-K~h基因,Pi-K~h基因与IRBL kh-K3、C815S有关,这可能是辐照诱变后产生的结果。紫叶标记性状来自于紫S[安湘S/80-66(360S)//金麻粘(611S)///珍汕97B/庚紫//II-32B(BC5)],通过杂交导入完成材料创制。该材料不仅抗病,而且抗倒。  相似文献   
14.
成都平原水旱轮作田常见根结线虫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四川省成都平原地区水旱轮作田根结线虫发生情况及种类分布,为水旱轮作田根结线虫的防治提供依据。对成都平原15个县(市、区)28个乡(镇)共159块水旱轮作田的土样进行根结线虫普遍率调查,利用线虫ITS通用引物和8对根结线虫特异性引物对其中检出率高的地区重新采集的土样进行根结线虫种类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成都平原水旱轮作田根结线虫平均检出率为40.25%。重新采集的土样共鉴定出5种根结线虫:拟禾谷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南方根结线虫M. incognita、北方根结线虫M. hapla和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各线虫的检出率分别为40.91%、34.09%、13.64%、13.64%和2.27%,其中29.55%的样品由2种以上根结线虫混合侵染。拟禾谷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为该地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西藏麦类条锈病菌种群结构,测定了来自西藏林芝及邻近地区的70个菌株生理小种.结果表明,在检测出的23种小种类型中,林芝地区病菌分属水源致病类群及CY28以前的致病类型,水-2和水-5为林芝优势小种,但在2009年CY28以前类型的现频率高达32.35%.筛选出E2M2、E3M3、E4M6、E7M6等4对EcoR I/MseⅠ引物组合,对各条锈病菌株基因组DNA进行AFLP分析,共扩增出141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9条,多态率为27.65%.经AFLP分析,70个参试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5~1.00.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48时,所有菌株可分为4组.其中来自林芝的菌株大部分被聚类在A组的第一、第二亚组,而A组第四亚组、B、和D组为西藏特有遗传类型.来自四川阿坝州的菌株均属于A组第一亚组,来自四川甘孜和凉山的菌株均属于A组第二亚组.来自云南丽江的菌株分属A组第三亚组和C组.毒性分析和AFLP分析均表明,西藏条锈病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但和邻近地区特别是四川越夏区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水稻主要线虫病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前,以拟禾谷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 besseyi、水稻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oryzae、水稻茎线虫Ditylenchus angustus和旱稻孢囊线虫Heterodera elachista为主的水稻寄生线虫侵染水稻以及其它禾本科作物引致的线虫病害,已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对拟禾谷根结线虫的致病机制和寄主的防御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对其它水稻寄生线虫与寄主互作机制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空白。水稻寄生线虫的防治多依赖化学农药,抗性品种和生物防治等措施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上述5种主要水稻寄生线虫病的发生为害、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并对水稻寄生线虫致病机理的研究以及抗性品种、生物防治和诱导化合物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不仅是条锈菌冬繁区,也是我国东部麦区重要的春季初侵染菌源地和毒性变异地。准确评价四川小麦新育成品种和高代品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能为合理培育和使用抗病品种提供重要依据。利用当前条锈菌优势小种和4个地点的成株期鉴定圃对来自四川省的115份小麦育成品种和299份高代品系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新育成品种苗期对优势小种的高抗CYR32、CYR33和CYR34的比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CYR32的高抗比例为40.9%、对CYR34的高抗比例为17.4%,而供试高代品系高抗比例从52.3%降至46.2%;中抗类型育成品种从20.0%增加到40.9%,高代品系从19.6%增加至33.2%。表明条锈菌优势小种更替后一些材料仍保留了部分抗性,后期选育的高代品系兼顾对新小种的抗病性。育成品种在四川成都和甘肃清水成株期鉴定,高抗品种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13.9%和3.5%,但高代品系高抗类型比例较高,分别为42.2%和8.5%,表明甘肃和四川条锈菌的致病类型和发病环境条件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四川小麦成株抗条锈病育种取得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上研究小麦的慢条锈性机制,运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条锈菌侵染的2个小麦品种(川麦107和80-8)的对照和发病14 d叶片的差异表达蛋白,从2-D图谱上找到9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点P5是在接种并发病的川麦107中新诱导出的一个差异蛋白质.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获得6个蛋白质的肽指纹图谱(PMF),数据库搜索鉴定出2个蛋白质.这2个蛋白质是磷酸核酮糖激酶(Phosphoribulokinase,PRK)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DHAR).  相似文献   
19.
选育和布局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病菌群体的毒性类型频率逐步上升导致品种抗性丧失已成为抗性品种选育和推广的瓶颈问题。为寻找一种能够为基层单位所掌握且快速、准确的稻瘟病菌群体毒性监测方法,本文将不同来源的穗颈瘟标样分别接种于一套抗稻瘟病单基因系、杂交稻主栽品种及亲本和抗源上,30 d后调查最高病害级别和株发病率。结果表明,‘丽江新团黑谷’、标样来源品种及其所含抗瘟基因的单基因系均能稳定发病。4个来自四川盆地的病菌群体对四川主栽品种的毒性明显强于来自云南楚雄的群体,且这4个病菌群体均具备对Pi-2及‘宜香优2115’的毒性。来自万州甘宁镇‘F优498’的病菌群体对主栽品种的毒性谱比崇州‘宜香优2115’来源的病菌更广。该方法操作简单,能快速准确地监测稻瘟病菌群体毒性状态,有助于基层单位更有效地开展稻瘟病防控布局工作。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阿坝州小麦条锈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阿坝及其周边地区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和AFLP多态性进行了研究.49个参试菌株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分为2种类型:水源11致病类群类型和Hybrid46致病类群,分别占44.9 %和55.1 %,其中水-14和CY32为优势小种.CY31仅在黑水县检测到,云南盐津菌株CY32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利用E2M3、E4M3、E7M3、E2M4、E6M4、E4M6、E6M7等7个引物组合,对各菌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出,共扩增出168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2条,多态率为19.05 %.49个样品AFLP的Dice相似系数范围为:0.4063~1.0,其中阿坝州菌株聚类分析后被分作A、B两组,后者在相似系数0.7814水平上又分为两个亚组.松潘县的菌株中,4个菌株属于A组,9个菌株属于B组第一亚组,6个菌株属于第二亚组.来自黑水县和九寨沟县的菌株均属B组的第二亚组.第二亚组遍及阿坝州各采样点.来自凉山州普格县的菌株与阿坝州的菌株的遗传相似性很低,在相似系数0.73水平时归入C组.但在阿坝和凉山分别个测出1个菌株,与区内其它菌株均不相似,但彼此间相似系数为0.7813;可见四川条锈病菌阿坝群体独立于梁山州群体,但又有一定的联系.来自云南盐津的条锈病菌根据AFLP多态性被划成B组的第三亚组,与普格县菌株相差较大而与阿坝州菌株更相似,其来源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同一块田中,条锈病菌的组成可以相差很大,遗传相似系数为1.0的菌株一块田内发现两株.松潘青云乡至川主寺沿公路晒场、院坝子上自生麦苗上菌株在不同采样点间病菌也有差别.未发现生理小种和AFLP性之间的关联性.以CY32为例,其AFLP多态性十分明显,菌株分属A、B1、B2、B3等不同类型.表明病菌毒性突变可以在不同遗传背景的菌株中发生,新小种的发生可能不是由1个突变克隆不断繁殖扩大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