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3篇
综合类   4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Bacillus vanillea SMT-24、Bacillus velezensis BHZ-29、Bacillus subtilis SHT-15、Bacillus atrophaeus SHZ-24菌株产真菌细胞壁降解酶能力,为4株拮抗菌的机理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平板透明圈法初步测定4株拮抗菌产胶体几丁质酶、蛋白酶、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种类;采用DNS法定量几丁质酶活、纤维素酶活、葡聚糖酶活,采用福林-酚法定量蛋白酶活。【结果】平板透明圈法显示:SMT-24菌株产蛋白酶、葡聚糖酶、纤维素酶,BHZ-29菌株产蛋白酶、纤维素酶、葡聚糖酶,SHT-15菌株产蛋白酶、葡聚糖酶、纤维素酶,SHZ-24菌株产几丁质酶、蛋白酶、葡聚糖酶;DNS法、福林酚法定量结果显示:在发酵期间酶活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与细菌生长对数期增长趋势相同(酶活低于3.00 IU除外);4株拮抗菌酶活比较中,SHZ-24菌株产几丁质酶活最高,酶活最高为(12.37±0.15) IU;SHZ-24菌株产蛋白酶活最高,最高值达(24.22±0.45) IU,SMT-24、SHT-15菌株产葡聚糖酶活较高,最高酶活分别(12.29±0.23) IU、(12.07±0.59) IU,SMT-24菌株产纤维素酶活最高,酶活最高达(6.43±0.24) IU。【结论】4株拮抗菌均产几丁质酶、葡聚糖酶、纤维素酶、蛋白酶,酶活随发酵时间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细菌对数期,酶活与细菌数量呈正相关关系(酶活低于3.00 IU除外)。  相似文献   
52.
甜菜碱对干旱胁迫下棉花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广泛种植的棉花品种新陆早18号为试材,通过测定棉花幼苗体内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及抗氧化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甜菜碱(Glycine betaine,GB)对干旱胁迫下棉花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与对照相比,脯氨酸、可溶性糖、MDA含量及SOD和POD活性都显著提高,喷施甜菜碱后促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进一步提高,酶活也显著升高,同时有效抑制了丙二醛含量的增加,CAT活性受干旱胁迫及甜菜碱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喷施低浓度甜菜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干旱胁迫对棉花幼苗的伤害。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一株石油降粘菌株BT-003的生长特性及对石油的降粘效果.[方法]采用比色法、东秀珠细菌鉴定方法和单因素试验,研究菌株BT-003生长特性,考察菌液不同接种量、不同反应时间对石油降粘效果的影响.[结果]菌株BT-003培养4h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10 h后即为稳定期,可以利用石油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35℃下具有最大菌体密度;5;菌液接种量与石油作用8~14 h即可达到很好的降粘效果,石油黏度由30 000 mPa·s降低到150 mPa·s.[结论]菌株BT-003在石油中生长繁殖快,用量少,耗时短,适用于黏度较大油井的三次开采.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分析新疆桦褐孔菌生物学特性及化学成分。【方法】由采自新疆阿勒泰的桦褐孔菌菌核组织分离获得纯培养菌株HS819,利用Biolog FF微孔板表征该菌株的碳源代谢特征;利用GC-MS分析菌核、菌丝体及发酵液的石油醚提取物化学成分。【结果】菌株HS819与桦褐孔菌菌株PAT29027(OP019327)的相似性为99.73%,结合菌核、菌落、菌丝形态及系统进化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桦褐孔菌;该菌株的碳源代谢特征表明其对D-核糖、甘氨酰-L-谷氨酸、水杨苷、β-甲基-D-半乳糖苷、α-酮戊二酸、D-纤维二糖、L-谷氨酸等7种碳源的代谢能力最强;GC-MS在菌核、菌丝体及发酵液中分别检测出43种、39种和38种成分,烃类、酸类和酯类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醛类与醇类,其中酸类是菌核及菌丝体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总成分的66.07%和60.03%,在发酵液中,烃类为主要成分,占54.01%。【结论】桦褐孔菌可利用的碳源中纤维素与半纤维素占主要成分;该菌株在自然环境下和液态发酵过程中检测的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上差异明显,两者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可能与生物胁迫、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