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微生物菌肥对温室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京尊108"番茄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肥对温室番茄生长及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菌肥能显著提高温室番茄的果实品质,菌肥处理的番茄单果重及单株结果数较对分别增加12.35%、13.47%,达差异显著水平(P0.05);微生物菌肥处理的果实维生素C含量、番茄红素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30.56%、30.33%,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2.
生活垃圾堆肥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一定时期内施入生活垃圾堆肥对土壤重金属及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玉米为供试作物,施用化学肥料为对照,通过施用不同量的生活垃圾堆肥和化肥配合,研究连续两年施入垃圾堆肥对土壤和玉米籽粒重金属累积的影响.[结果]通过连续两年试验,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肥力明显提高;而Cd、Pb、As、Hg等4种重金属含量随垃圾堆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Cr含量基本不变;玉米籽粒中Cr、Cd含量随垃圾堆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土壤5种重金属Hg、Cd、Cr、As、Pb含量均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的二级标准.玉米籽粒中Hg、Cd、Cr、As、Pb含量未超出国家食品卫生标准的标准值.当施肥量为30 000 kg/hm2时,玉米产量较对照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一定时期内,适量垃圾堆肥农用短期内能提高土壤肥力,并且不会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也不影响玉米籽粒的食用,使用多年后应及时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借鉴和应用中亚国家盐碱土改良理论、技术、方法,完善新疆盐碱土改良的理论技术体系.[方法]通过对吉尔吉斯斯坦楚和平原农业资源的考察,应用DPS9.5,Excell2003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含有碳酸氢钠的地下水反复作用楚和平原农田土壤,导致土壤耕层进行频繁的盐渍化过程,是盐碱化加重的成因;采用甜菜轮作和灌排结合的优化推荐施肥体系是楚和平原农田盐碱土改良的创新举措;楚和平原盐碱土经过改良后,土壤质地以含碳的砂质粘土为主,土壤肥力高,腐殖质和适宜耕作的盐分含量均为2.65;,其含量随着土层深度递减,土壤中被吸附的钠离子复合体呈弱碱性,改良效果明显.[结论]借鉴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平原盐碱土改良措施,新疆盐碱土改良应以水肥为中心,改良和培肥相结合,轮作模式和排盐 相结合的生态改良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棉秆生物质炭对灰漠土、风沙灌淤土速效磷、钾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分别以两种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四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土壤(CK)、土壤质量0.5;的棉秆炭(0.5;BC)、土壤质量1.0;的棉秆炭(1.0; BC)、土壤质量2.0;的棉秆炭(2.0; BC);检测不同培育时间,两种土壤的pH、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变化.[结果]棉秆炭(BC)呈现碱性,随着添加量的增加,不同程度的提高两种土壤pH、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其中棉秆炭高剂量(2;)处理能明显提高两种土壤速效磷、速效钾(P<0.05),增加幅度分别为25.21; ~45.79;、10.24; ~ 28.05;、23.34; ~ 101.17;、38.95; ~62.36;.[结论]棉杆炭具有激活两种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的效应,对土壤保肥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材料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过程和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以PBAT型全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聚乙烯塑料(PE)地膜为处理,在南疆四地州主要棉区和玉米种植区,开展降解地膜大面积应用试验与示范,系统分析了降解地膜的降解性能以及对作物产量、土壤温湿度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地膜的降解过程为先出现裂纹,然后出现孔洞,最后破碎成小块,中间伴随着地膜变薄、变脆。巴州棉花降解地膜出现碎裂期的时间较阿克苏提前4 d,喀什玉米出现大裂期的时间较和田地区提前7 d;但同一作物不同地区之间降解时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降解地膜降解处于诱导期之前,除巴州棉花降解地膜膜下5 cm的平均土温低于PE地膜外,四地州棉花和玉米降解地膜膜下5 cm和10 cm的土壤温湿度均高于PE地膜,但两种地膜的土壤温湿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同一地区,降解地膜覆盖下作物收获期和播种前土壤养分略有不同,但差异不显著(P0.05)。巴州和阿克苏地区降解地膜覆盖下的棉花产量分别较PE地膜提高8.33%和6.48%,喀什与和田地区玉米分别较PE地膜提高3.67%和14.97%,但两种地膜的作物产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降解地膜降解性能良好,对土壤水分和温度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与PE地膜相当,以PBAT型全生物降解地膜代替PE地膜应用于南疆农业生产具有可行性,对作物和土壤环境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材料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过程及其对番茄产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南疆对比分析了PBAT型全生物降解地膜(降解膜)和普通聚乙烯地膜(CK)的降解性能及其对土壤温湿度、土壤养分及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降解膜的降解过程为先出现裂纹,然后裂纹变长,覆膜100 d左右50%膜面无肉眼可见地膜。6-7月降解膜降解率较小,介于4.92%~17.99%,8月较大,为63.03%;而CK在整个生育期未出现降解。降解膜处理的番茄产量较CK减少941.67 kg·hm-2,减产率2.60%,但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整个生育期,降解膜膜下5、15 cm和25 cm土层平均土温分别较CK低0.73、0.60℃和0.5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膜下5 cm和25 cm土层降解膜处理平均土壤含水率分别较CK高2.84个百分点和3.54个百分点,而膜下15 cm土层较CK低13.15个百分点,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0~20 cm和20~40 cm土层,番茄生育期两处理的土壤养分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降解膜降解性能良好,对番茄产量和土壤养分等指标的影响与CK相当,以降解膜代替普通地膜应用于番茄生产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NaCl胁迫对蓖麻功能叶光系统Ⅱ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科院自育蓖麻品种KB-7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外盆栽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 Cl盐胁迫对其功能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及其光响应曲线。结果发现:在高浓度Na Cl(9g·kg-1)胁迫时,蓖麻幼苗叶片光系统II(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显著下降;随着光强的增加,Y(NPQ)、ETR、NPQ上升,Y(II)、qp等荧光参数显著下降,Y(NO)保持稳定。以上结果表明,蓖麻在低浓度Na Cl(0-6g·kg-1)处理下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避免盐离子对PSII反应中心造成伤害,高浓度Na Cl(9g·kg-1)盐胁迫处理引发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导致PSII反应中心关闭或不可逆失活,表现出光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水培对全株大麦(Hordeum vulgare L.)、小麦(Triticum aestivum)苗氨基酸组成的影响,对比二者营养价值的差异,为水培青饲料开发利用及作物筛选提供依据。【方法】以新疆主栽大麦(甘啤8号)、小麦(新冬18号)品种为研究对象,经萌发3 d、在可控环境水培5 d后,分别测定全株水培大麦和小麦苗的茎叶、根系部分的氨基酸含量,以未进行萌发、水培的大麦、小麦籽实为对照,对比分析水培前后氨基酸组成,以及大麦和小麦苗的差异。【结果】与籽实相比,水培5 d大麦茎叶、小麦茎叶的总氨基酸含量增加了129%、102%,除谷氨酸的含量降低外,其余16种氨基酸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赖氨酸含量提高3~4倍,鲜味、甜味、芳香及药效氨基酸含量提高;小麦根系的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特殊功能氨基酸略有减少,大麦根系的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减少10%,甜味和药效氨基酸含量略有增加。2种作物水培后相比:小麦茎叶的赖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等12种氨基酸含量最高(P<0.05),呈味氨基酸和药效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大麦;大麦茎叶的亮氨酸、脯氨酸等5种氨基酸含量最高(P&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相同密度下不同穴播模式及株行距配置对新疆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 以玉米品种新玉59号为材料,在覆膜滴灌条件下,分别设置相同密度的1穴1株(H1)和1穴3株(H3)2种穴播模式,分析不同穴播模式及株行距配置下,玉米生育期内生物学性状指标及产量构成的变化。【结果】 在同一种植密度下, H3处理在拔节期的叶面积显著大于H1处理。H3在抽雄期、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比H1处理分别高16%、9%,光合势比H1处理分别高18%、25%;H1处理的株高为227.70 cm,茎粗为18.01 mm,比H3处理高11%和5%。H3处理的有效穗数、穗粒数比H1处理高10%、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1穴3株(H3)处理的产量为11 825 kg/hm2,较H1增产16%,且显著高于H1处理。【结论】 1穴3株种植模式显著促进了玉米叶面积的增长,延缓后期叶片的衰老,有助于后期光合产物的积累,抽雄期后叶面积指数、光合势提高,促进了玉米的生殖生长,提高了穗粒质量和玉米籽粒产量。在新疆玉米主产区,密度为139 500株/hm2(9 300株/667m2)下,1穴3株种植模式及适宜的株行距配置有利于实现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色林果基地作为自治区"四大基地"之一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据统计,2012年全区林果种植面积已超过8 000千米2,占新疆耕地面积的17%左右,果品产业拉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作用日趋增大。相应地伴随果园集约化生产得到加强,果园肥料投入持续增加,据近年农户施肥调查显示,果园平均667米2纯氮施用量超过20千克,五氧化二磷施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