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90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71.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气候条件是决定病害流行轻重的主导因素。本文选取与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关系密切的4个气候因子作为预测因子,应用加权列联表分析法,建立了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的长期预报体系。根据该预报体系,对1980~1990年回报历史符合率达90.9%,对1991~1993年3年预测完全准确。  相似文献   
72.
进行了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病性差异及其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间病情差异较大,在小麦赤霉病常发、重发的庐江县以种植皖麦43、扬麦158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73.
74.
杂草是影响油菜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受杂草危害轻则减产一、二成,重则减产三至五成.因为长期使用单一的除草剂,已引起油菜田杂草种群变化,尤其是繁缕、雀舌草等阔叶杂草密度大幅度上升,形成了新的杂草群落;同时,除草效果降低,杂草危害日趋严重.为有效地控制油菜田杂草危害,我们开展了草情系统监测和普查工作,摸清了我县油菜田杂草种群区域分布特点和草相变化特点,制订了油菜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1999~2000年度实施面积达30万亩,占种植面积的85.7%,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油菜田草相变化特点及化除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5.
安徽省庐县自1996年推广50%二氯喹啉酸WP防除直播稻田稗草以来,稗草危害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该药对千金子效果不好,导致近年直播稻田千金子发生量迅速上升,已成为影响直播稻田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有效地防除直播稻田千金子,我们引进了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的千金10%EC,进行了防除直播稻田千金子、稗草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76.
水稻纹枯病田间菌核残留量是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现行水稻纹枯病菌核残留量调查是按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站统一拟定的方法进行的,即在春耕前,每块田5点取样,每点取1个样方(33.3×33.3×1cm/方),将样方内的田土连同冬作物残渣一并挖起,分别放入水缸内加水搅动,待菌核浮至水面捞取计数。该方法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由于人力所限,很难较准确地掌握大面积菌核残留量多少,影响了测报的准确性。笔者在多年的测  相似文献   
77.
78.
为了验证"插喷同步"控草技术对不同品种机插秧稻田杂草的防控效果.2019—2020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以中籼杂交稻、单季晚粳稻和粳糯稻等类型为试验对象,采用插秧机加装同步喷雾设备,开展"插喷同步"控草技术试验与示范.无论是粳稻、糯稻还是中籼杂交稻,"插喷同步"控草技术的应用效果一致.其中每667 m2用30%苄嘧·丙草胺OD 120 g和24%安全解毒剂30 mL控草效果最好,插秧后15 d总草株防效达98.4%,插秧后30 d总草株防效仍达94.5%,明显优于药剂其他剂量和常规"2封"技术;对水稻幼苗安全性好,在该地中籼稻田,节本省工1240.5元/hm2,增产487.5 kg/hm2,增收1317.0元/hm2.机插同步喷施30%苄嘧·丙草胺OD 120 g和24%安全解毒剂30 mL效果佳,可解决机插秧稻田主要杂草,省工节本增产增收,可望作为庐江县机插秧稻田除草的主推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79.
我县是江淮丘陵南部以双季稻为主的4稻混栽区,双晚稻田病虫草害种类多、危害重,是双晚高产、稳产的重要障碍。为切实减轻双晚病虫草危害,提高双晚产量和品质,根据双晚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双晚稻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重点要抓好以下5个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80.
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是我县旱季作物上的主要病害,笔者在我站1980~1990年测报调查资料中发现,小麦赤霉病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程度之间有极密切关系。我县1980~1990年油菜菌核病发病程度分别为1,1,1,2,2,3,2,3,1,3,5级;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分别为1,1,1,3,3,4,2,3,1,2,5级.从中可见,11年中两病的发病程度有7年完全相同,另外4年也只是上下波动一级。具体归纳为:当油菜菌核病发病程度为1级年份,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均为1级;油菜菌核病发病程度为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