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1篇
  2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1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81.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及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化 ,牧草及饲料作物在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苜蓿产业化的时机已成熟。本文作者分析了当前发展苜蓿产业化的有利条件 ,并针对苜蓿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苜蓿产业化首先要积极扶持龙头企业 ,进行苜蓿产品深加工 ,扩大种植规模 ,提高苜蓿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 ,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苜蓿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82.
183.
四种冰草幼苗抗旱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孙启忠 《中国草地》1991,(3):29-32,16
  相似文献   
184.
内蒙古荒漠区几种优势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5.
186.
华北及毗邻地区是我国近代农业变革的重要区域,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农业技术有明显的进步。苜蓿作为华北及毗邻地区(河北、察哈尔、北平、天津、河南、山西、绥远、山东及苏北地区)的重要作物或饲草,在变革的农业发展中,苜蓿亦得到发展。采用植物考据学方法与原理,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对华北及毗邻地区近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进行了初步考证。结果表明,齐如山考释了华北地区苜蓿的方言,发现该地区常将苜蓿读为木须。据不完全考查,该区域近代大约有73个县(厅、地区)有苜蓿种植,其中以山东最多,达27个县,河北次之,达19个县,山西第三,达11个县,3个省占总数的78.0%。由于华北及毗邻地区近代苜蓿的种植,都形成了地方苜蓿品种,如晋南苜蓿、蔚县苜蓿、无棣苜蓿及淮阴苜蓿等。在华北地区为了发展苜蓿,政府也出台了若干项鼓励种植苜蓿的政策。苜蓿是华北及毗邻地区极好的饲草,常以花草的形式饲喂家畜,在苜蓿幼嫩时亦是很好的蔬菜。在近代盐碱地改良中,苜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山东和苏北盐垦区都有苜蓿种植。苜蓿是其主要播种形式,并注意到了播种床的精耕细作,本地区苜蓿一年刈割3次,用钐镰刈割。苜蓿种一次可使用10余年,但苜蓿怕积水。  相似文献   
187.
由于最早记载苜蓿的典籍没有明示其是紫花还是黄花,导致对我国古代苜蓿物种认识上存在分歧,目前大致有5种观点:一是古代苜蓿专指紫花苜蓿;二是南苜蓿;三是紫苜蓿与南苜蓿的合称;四是黄花苜蓿;五是不确定。本研究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通过收集整理记载苜蓿植物生物学的典籍,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证苜蓿物种。研究表明,汉代从大宛国传入我国的苜蓿与紫花苜蓿的起源地相一致,并且唐代韩鄂《四时纂要》明确记载了苜蓿开紫花,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这与我国汉代苜蓿最初引种地相一致,在之后也有不少典籍同样记述了苜蓿开紫花,乃至苜蓿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可以确定,我国汉代引入的苜蓿应该是开紫花的苜蓿,即紫花苜蓿。宋梅尧臣和明李时珍记述的开黄花的苜蓿,至少说明在宋代和明代开黄花的苜蓿就在我国存在和被利用。据清《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在古代我国有3种苜蓿被利用,即紫花苜蓿、南苜蓿和黄花苜蓿。  相似文献   
188.
陶雅  李峰  孙启忠  柳茜  高润  徐春城 《草业学报》2018,27(8):118-129
旨在探讨小花棘豆与玉米按不同比例混贮对微生物特性及乳酸菌多样性影响,挖掘具有脱除苦马豆素活性的乳酸菌,为小花棘豆青贮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以小花棘豆和全株玉米为原料,按不同比例10:0(T1)、9:1(T2)、8:2(T3)7:3(T4)、6:4(T5)、5:5(T6)、4:6(T7)、0:10(T8)混合青贮,室温发酵60 d,检测青贮前、后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鉴定分离出的乳酸菌,并测定其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试验结果:1)原料中乳酸菌数量随着玉米混入量的增加逐渐升高,青贮饲料各处理间乳酸菌数量无显著差异;原料中的肠细菌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经过青贮发酵后肠细菌均未检测到;好氧细菌数量在原料和青贮饲料中均随着玉米比例的增加逐渐减少;酵母菌数量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原料中的霉菌数量随着玉米混入比例增加逐渐增加,而青贮饲料中的霉菌数量均在检出线以下。2)从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的原料中共分离得到乳酸菌菌株4株,经鉴定属于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hordniae、Lactococcus lactis subsp. lactis和Lactococcus taiwanensis 3种;从青贮饲料中分离出乳酸菌菌株9株,经鉴定属于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Lactobacillus brevis、Lactobacillus pentosus和Lactobacillus amylovorus 4种,当玉米混入比例升高时,原料中乳酸菌多样性有所增加,而青贮饲料中乳酸菌多样性有所下降。3)不同乳酸菌菌株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均高于85%,其中菌株JD6E、JD4D、JD10D、JD2E和JD1F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高达100%。经过热处理后,菌株JD10D和JD2E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分别为100%和97.76%,而其他菌株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下降31.76%~100%,其中菌株JD6D和JD1E经过热处理后对苦马豆素的脱除率分别下降到2.17%和0。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与玉米混贮可以增加青贮原料中乳酸菌的数量及多样性,降低青贮饲料和原料中好氧细菌的数量,有助于提高青贮成功率;乳酸菌对苦马豆素具有良好的脱除效果,菌株JD10D和JD2E对苦马豆素的吸附脱除作用最强,而菌株JD6D和JD1E对苦马豆素的降解作用最强,均可用作小花棘豆青贮脱除苦马豆素的发酵菌株。  相似文献   
189.
对选自中国和美国的28份多年生耐盐禾草在内蒙古河套灌溉区盐渍荒地上进行的建植和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在表土含盐量为0.54%~0.72%、pH值为8.9~9.4的盐渍土中,引自美国的高薄冰草品种Tyrell、Jose、Largo、Alkar和中国的野大麦生长良好,建植率为57%~80%,干草产量为4700~6900kg/hm2;美国的阿尔泰赖草Prairieland、卡氏赖草Logon's、细披碱草Pryor、San Luis、西方牧冰草Rosana、Barton、Arriba、杂交偃麦草RS-Hoffman、RST-hybrid以及中国的羊草LECH2等品种/材料也可建植成功,并获得较高的牧草产量.  相似文献   
190.
以甜菜渣为青贮原料,研究玉米粉及其不同添加量(20、40、60、80、100 kg/t)对甜菜渣青贮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粉后.甜菜渣青贮料的pH值、粗蛋白质(C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物质含量显著增加(P<0.05).添加100 kg/t的玉米粉可显著降低氡态氮的含量(P<0.05),且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为对照组的6倍.各处理组的乳酸和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丙酸和丁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