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1篇
  7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大规模的太阳分光地基联网观测不但能够直接为该项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可为卫星遥感提供地表订正.利用性能优越的LED型太阳光度计,依托中国生态研究网络(CERN)分布在中国各地的观测站,建立了标准的太阳分光辐射观测网.利用Langley定标法结合量值传递定标法对观测网所有光度计的标定方法及误差分析表明,不同光度计间的同步观测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以及与CIMEL光度计的观测结果间(相对偏差小于5%)有很好的一致性,证实了观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该类型光度计及其观测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2.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XDE-175及其代谢物N-demethyl-XDE-175-J和N-formyl-XDE-175-J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试样经溶剂浸泡捣碎振荡提取、净化、浓缩,用液相色谱法定量。本方法甘蓝中XDE-175及其代谢物N-demethyl-XDE-175-J和N-formyl-XDE-175-J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6.53%-101.23%、85.41%~95.47%和77.71%~85.19%;土壤中XDE-175及其代谢物N-demethyl-XDE-175-J和N-formyl-XDE-175-J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7.24%~80.23%、75.61%~80.09%和78.08%~84.46%。试验结果表明,XDE-175及其代谢物在甘蓝和土壤中消解速率较快,在天津和安徽两地甘蓝中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39和2.83d,土壤中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98和1.80d。在甘蓝上使用5.87%XDE-175悬浮液,按照推荐剂量2.0倍(75.00ga·ihm^-2)最多施药4次,采收期距最后一次施药1d,甘蓝中XDE-175及其代谢物残留量均小于1.0mg·kg^-1。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t1/2〈30d),按推荐剂量在甘蓝上使用是安全的,该项结果的获得为制定XDE-175在甘蓝上的安全使用准则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基于空间聚类与随机森林的稻米富集镉影响因素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湖南省某县为例,通过空间聚类筛选研究热点区,并对热点区筛选的土壤样品进行多参数检测获取分析数据,通过随机森林回归锁定影响稻米富集Cd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高高、高低聚类区稻米Cd富集系数差异达9倍,低低、低高聚类区稻米Cd富集系数差异达16倍;影响稻米富集Cd的最主要因素为Ca、pH、Mn,其次是Fe、Si,再次是Zn、DOC、Cl、K、P、Mg、S、Cd、Na、Cu,影响程度逐渐减小,最后是SOM影响程度最小。通过调控Ca含量可显著影响土壤pH,进而影响稻米对Cd的吸收。随着土壤Fe、Mn的升高稻米Cd含量呈指数下降。土壤Si含量与土壤Fe、pH等均呈负相关,Si含量增加,稻米Cd含量相应升高。有机质对稻米富集Cd的影响不显著。研究表明,双变量空间聚类与随机森林相结合可以有效筛选出稻米富集Cd的土壤主控因子,从而为稻米Cd污染的修复治理及污染源解析热点筛查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44.
以授粉后不同时间收获的玉米单交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收获时间对种子发芽率、百粒重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和贮藏物质运转的影响.结果表明,授粉后40d收获的玉米种子其发芽率最低,未达到国家玉米良种发芽率85%的标准,而授粉后55 d收获的玉米种子其发芽率最高,为97.3%.授粉后60d收获的玉米种...  相似文献   
45.
盐渍化水田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盐渍化水田进行水稻秸秆30%、50%和70%还田处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30%、50%和70%秸秆还田对拔节期水稻生长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没有显著影响,对灌浆成熟期影响显著。50%秸秆还田可提高灌浆期水稻有效叶片数和有效叶片面积,增加地上部干物重;30%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比对照提高4.0%,差异不显著(P>0.05);50%秸秆还田的水稻产量比对照提高9.4%,差异显著(P<0.05);70%秸秆还田水稻产量比对照降低1.2%,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盐渍化水田秸秆还田时,秸秆还田量不能过多,控制在50%左右最佳,还田量过高不利于水稻生长发育,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46.
XDE-175及其代谢物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XDE-175及其代谢物N-demethyl-XDE-175-J和N-formyl-XDE-175-J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试样经溶剂浸泡捣碎振荡提取、净化、浓缩,用液相色谱法定量.本方法甘蓝中XDE-175及其代谢物N-demethyl-XDE-175-J和N-formyl-XDE-175-J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6.53%~101.23%、85.41%~95.47%和77.71%~85.19%;土壤中XDE-175及其代谢物N-demethyl-XDE-175-J和N-formyl-XDE-175-J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7.24%~80.23%、75.61%~80.09%和78.08%~84.46%.试验结果表明,XDE-175及其代谢物在甘蓝和土壤中消解速率较快,在天津和安徽两地甘蓝中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39和2.83 d,土壤中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98和1.80 d.在甘蓝上使用5.87%XDE-175悬浮液,按照推荐剂量2.0倍(75.00 gai·hm-2)最多施药4次,采收期距最后一次施药1 d,甘蓝中 XDE-175及其代谢物残留量均小于1.0 mg·kg-1.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t1/2<30 d),按推荐剂量在甘蓝上使用是安全的,该项结果的获得为制定XDE-175在甘蓝上的安全使用准则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
膜下滴灌不同玉米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近年来吉林省西部半干旱松原地区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对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20个玉米品种中,全生育时期内耗水高峰均出现在拔节—抽雄期和抽雄—灌浆期。其中,郑单958、先玉335、铁研24、良玉66和良玉99整个生育时期内耗水量较低,在465mm以下;农大364、禾玉3和宏育29耗水量较高,均在500mm以上。群体水分利用率(WUE)和籽粒产量以良玉99和良玉66较高,而穗位叶水分利用率(LWUE)则以先玉335和郑单958最高。在实际生产中,可优先选择良玉99和良玉66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48.
地膜覆盖对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良玉99、利民33和农华101为试验材料,在松嫩平原典型半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比较分析了覆盖地膜与不覆盖地膜的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特性,结果表明,滴灌玉米覆膜与不覆膜相比较,其籽粒产量显著增加,穗部性状穗长、行粒数和百粒质量显著增加,秃尖长度显著降低。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覆膜比不覆膜显著增加;吐丝以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比例和单株光合生产量覆膜比不覆膜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9.
利用2004年秋冬季全国联网资料,给出中国19个典型区域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厚度(AODλ=500nm)、Angstrom混浊系数(β)和Angstrom波长指数(α).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海北、拉萨,AOD平均分别为0.09、0.12,β平均分别为0.05、0.13,α平均分别为1.09、0.06.东北地区,海伦、三江,AOD平均分别为0.14、0.15,β平均分别为0.04、0.06,α平均分别为2  相似文献   
50.
建立了黄瓜和土壤中啶氧菌酯残留量的检测分析方法,对啶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啶氧菌酯的最小检出量为3.5×10-11g;在黄瓜和土壤基质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05mg·kg-1。对黄瓜和土壤2种基质,设置了0.005、0.05、0.25 mg·kg--1个添加水平,每个添加水平设置5个重复,啶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68.61%-122.4%,变异系数为1.06%-17.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啶氧菌酯在天津地区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71d和12.9 d,在山东地区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70d和10.3 d,在江苏地区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9.76d和14.9 d。距最后一次施药5d时,啶氧菌酯在黄瓜中的最高残留量为0.014mg·kg-1,远低于欧盟规定的黄瓜中啶氧菌酯最大残留限量0.05mg·k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