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4篇
  13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84.
种子休眠的原因及破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致一个具有活力的种子无法发芽的原因很多,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种。种子休眠的种类有两类,即内胚引起的休眠和由种皮引起的休眠,然而实际上有些种子同时存在着两种休眠类型。  相似文献   
85.
根据青毛豆的生长特性及采摘机理,设计了一种小型青毛豆采摘装置。利用Solid Edge软件建立了采摘装置的虚拟样机,并运用ADAMS对该虚拟样机进行了运动学仿真。通过相关推导以及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得出影响梳脱效率的主要参数。本研究为进一步研制和优化梳脱式青毛豆采摘装置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6.
基于图像处理的小麦条锈病菌夏孢子模拟捕捉的自动计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孢子捕捉器进行气传植物病原真菌孢子捕捉,实现田间病原真菌孢子数量的监测,对于气传植物真菌病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捕捉到的孢子多采用传统显微镜孢子计数方法,由于孢子个体小、数量大,利用这种计数方法费时费力,易造成较大计数误差。为了获得一种孢子捕捉器捕捉孢子的自动计数方法,提高计数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本研究利用透明胶带、凡士林玻片和Eppendorf离心管3种方法模拟捕捉小麦条锈病菌夏孢子,利用显微镜照相技术获得孢子图像,在MATLAB软件环境下,对图像进行基于最近邻插值法的缩放处理、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分割处理、形态学操作修饰和分水岭分割等一系列的处理,实现夏孢子的自动计数和标记。结果表明,3种模拟方法获得的孢子图像经过处理后,均可获得较好的孢子计数结果。透明胶带、凡士林玻片、Eppendorf离心管模拟捕捉条锈病菌夏孢子的平均计数准确率最低分别为98.5%、98.7%、99.9%,Eppendorf离心管模拟捕捉条锈病菌夏孢子和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平均计数准确率为99.8%。本研究为实现田间利用孢子捕捉器捕捉孢子的自动计数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准确、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7.
详细分析了我国目前许多发电工程110~220kV配电装置取消旁路母线的运行状况,指出由于SF6断路器质量的不断提高,在220kV配电装置上不但可取消旁路设施,而且还具有简化电气主接线、降低工程造价等优点。  相似文献   
88.
母猪产后不食(非产褥热)在临床上比较多见,近几年病例有所增加,尤其是一些大型猪场发病率更高一些。积多年临床体验,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1 应激反应型 1.1 临床症状 多发生于皮特兰、杜洛克、长白等纯种猪。未入产房前食欲正常,产前7天转入产房即发生便秘,食欲减少。产后食欲废绝,对外界刺激敏感,稍有触摸或惊动就发生惊恐、鸣叫,随即进入昏睡状态。  相似文献   
89.
<正>1发病情况武宁县某商品蛋鸡场已开产80d的笼养海蓝蛋鸡13 000只,从2010年7月初开始,不断发病,开始每天死亡1~2只,后来每天死亡4~9只,曾使用氟哌酸、恩诺沙星、乳酸环丙沙星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90.
2010-2012年甘肃省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锈菌新小种的产生并成为优势小种是造成品种抗锈性丧失及历次条锈病大流行的先决因素。为了系统监测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异,对2010-2012年采自甘肃省28个县(市)的1 008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2010、2011和2012年分别监测到30、23和25个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优势小种仍为CYR33和CYR32,其中CYR33出现频率分别为19.06%、29.88%和16.29%;CYR32出现频率分别为24.49%、16.69%和30.57%;其次为2010年首次监测到的感染‘贵农22’的新致病类型G22-9,其出现频率分别为2.81%、7.99 %和10.86%,在2012年已上升为继CYR33和CYR32之后的第三位小种类型;同时在2011年监测到新致病类型G22-14,其出现频率也较高,分别为7.40%和2.57%。感染‘贵农22’新菌系的出现及扩展,标志着我国小麦条锈菌群体结构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异,应引起育种和推广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