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15篇
园艺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玲  孙文松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2):149-151
通过对基因工程技术的特征分析以及在农业上应用效果的总结,论述了基因工程给目前农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32.
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辽东绿色经济区的支柱性产业,该文对辽东绿色经济区道地药材产业现状进行概述,指出道地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辽东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3.
34.
为了探究药用植物种植年限对土壤根际真菌多样性的影响和根际群落结构的差异,从根系与土壤微生物关系角度为药用植物的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分析不同种植年限龙胆草根际土壤的真菌群落.结果表明,测序获得的1541个OUT分属于11门28纲59目109科173属.与未种植龙胆草的土壤相比,龙胆草土壤根际真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指数降低,并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多样性与生长年限呈负相关,根际真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指数的下降趋势明显.种植年限影响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的改变,种植2、3年龙胆草土壤根际真菌群落结构相似,与种植1年的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差距较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根际真菌优势种群由未种植中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等有益菌属为主转变为种植3年的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镰刀菌属(Fusarium)等致病菌属.可以看出,种植龙胆草影响了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随着种植的年限增加,有益菌属丰度下降,致病菌属丰度增加.  相似文献   
35.
李玲  孙文松  程英 《杂粮作物》2005,25(5):307-307
辽谷一号是辽宁省经济作物科学研究所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2004年7月通过辽宁省品种鉴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生育期适中(120 d),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好、适口性好、营养丰富.综合性状好,抗病、抗旱、抗倒伏能力强.  相似文献   
36.
辽藁本是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道地药材之一,应用广泛、发展前景广阔。作者综述了辽藁本生产现状及资源、育种、栽培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目前生产上及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7.
通过查阅近20年的相关文献和专利信息,综述益母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产品开发的研究进展.揭示益母草含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主要表现为抗炎、心肌保护、抗氧化、抗血栓和子宫修复等方面,开发的产品涉及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多个领域.益母草开发前景乐观,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38.
李玲  孙文松 《杂粮作物》2008,28(2):84-84
豌豆籽实营养丰富,是备受欢迎的淡季蔬菜,我省种植面积有逐年扩大的趋势。目前生产状况是品种杂、抗性差、产量低、新品种少,未形成产业化,未能产生较好效益,因此有必要进行豌豆新品种选育,提高豌豆单产和产值,进行规模生产,形成产业化。为此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作,参加了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豌豆种质改良”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9.
刘莹  孙文松  李旭 《北方园艺》2021,(15):158-161
概述了辽宁省发展人参产业优势及常规人参种植模式,并结合栽培模式技术要点对辽宁省人参种植提出区域发展模式,以期为辽宁省人参产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0.
出口切花菊关键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文松 《吉林农业》2010,(6):120-121
以切花菊"神马"、"优香"两个品种为研究对象,对育苗技术、水肥调控技术、花期调控技术、周年生产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单项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切花菊高产优质栽培模式,总结出了最优综合栽培技术方案,使单茬切花菊生产时间从原来的120-130天,缩短至90-100天。温室切花菊生产由每年2.5茬提高到每年3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