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优质小麦品种(系)对几种主要病害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自然病(?)法对河南推广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系)的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叶枯病抗性进行了鉴定.在供试的27个品种中,表现抗3种病害的有11个,占40.74%;抗2种病害的有11个,占40.74%;抗1种病害的有3个,占11.11%;对4种病害都表现感病的2个,占7.41%,抗白粉病和叶锈病品种较多,抗纹枯病和叶枯病品种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2.
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小麦病原真菌,本研究目的是揭示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中相关基因表达对假禾谷镰孢侵染的响应。利用假禾谷镰孢野生菌株WZ2-8A侵染小麦品种周麦24,对接种后5 d和15 d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候选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假禾谷镰孢侵染后,小麦幼苗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根长、株高、根重和地上部分鲜重均显著降低。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途径中有29个基因差异表达,涉及到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3种植物激素。在接种后5 d有1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个上调,9个下调;在接种后15 d共有2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8个上调,17个下调。在生长素信号传导途径中,生长素输入载体AUX1差异表达,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从而影响小麦根部的细胞伸长。在细胞分裂素信号传导途径中,起正调控作用的B-ARR上调表达,推测其促进细胞分裂素的信号传导,从而抑制细胞分裂,与生长素协同作用,造成小麦的长势减弱。在脱落酸途径中,脱落酸受体PYR/PYL下调表达;起到负调控作用的PP2C相关基因均上调表达。脱落酸使植物对真菌和细菌的抗性起到负调控作用,其信号传导途径与茉莉酸/乙烯途径相互拮抗,脱落酸信号传导途径的阻遏可能会使茉莉酸/乙烯途径信号通路打开。q RT-PCR结果基本能够和转录组测序结果相拟合,说明在假禾谷镰孢侵染胁迫下,脱落酸的信号传导被抑制可能是中抗品种周麦24对假禾谷镰孢产生一定的抗性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宜河南南部防控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有效成分、剂型及用量,于2021年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5%丙硫菌唑水分散粒剂20 g/亩、480 g/L丙硫菌唑悬浮剂25 g/亩、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0 mL/亩等3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表现较好,可为小麦生产实现提质增效、缓解常用药剂对赤霉病菌抗性选择压力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药剂处理种子对花生茎腐病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8种杀菌剂防治花生茎腐病效果进行了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药剂处理种子在苗期的防治效果明显好于荚果期,各种药剂中以2.5%咯菌腈种衣剂1∶500(药∶种)包衣、21%咯菌腈.甲柳种衣剂1∶350包衣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0.5%拌种对病害的防治效果较好,而且具有明显促进生长和增产的作用,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20%五氯.拌.福可湿性粉剂1%拌种也有明显的防病增产作用,其余药剂处理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2种不同的玉米硫氧还蛋白M在甘蔗花叶病毒侵染后的不同阶段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病毒接种后2,6,10d,玉米硫氧还蛋白M1和M3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在接种后14d,两者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  相似文献   
16.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已成为我国黄淮麦区的重要病害,目前生产上尚缺乏有效的防控方法。菌株08F04是作者从禾谷孢囊线虫孢囊上分离的1株寄生真菌。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其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Bals.)Vuill。2011和2012年对该菌株进行了盆栽和田间防效试验,菌株08F04麦粒砂培养物6%(w/W)土壤处理的盆栽试验孢囊减退率分别达到65.03%和50.95%;田间试验中,菌剂08F0420g·m-2沟施处理土壤,2011年在许昌和荥阳的孢囊减退率分别为58.28%和32.13%,2012年分别达到58.49%和44.50%。结果表明,菌株08F04是防治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具有较大潜在开发价值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7.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小麦纹枯病抗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河南省主栽及新近选育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动态,在自然发病条件下,系统调查了2005-2007年间小麦纹枯病的田间发病情况,并采用动态聚类法就50个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进行归类。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均不同程度的感染纹枯病,多数供试品种田间发病相对较重,但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2006年度发病最轻。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50个小麦品种(系)中,无免疫品种;2个品种表现高抗,占4.0%;表现中度抗病的品种有21个,占供试品种的42.0%;表现感病的有27个品种,占供试品种的54.0%,其中中度感病和高度感病的品种分别为14个和13个。总体来看,河南主栽或新近选育品种(系)半数以上对纹枯病表现感病,仅有少数品种抗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花生根部主要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由于花生生产上抗病品种较少、种子管理调运不规范,种植制度不合理,栽培管理粗放,发病后又缺乏有效防治,导致生产上花生根部的土传真菌病害发生严重,并有逐年加重趋势。鉴于此,本文较为全面地综述了花生根部真菌病害的研究现状,主要从发生危害,识别特征,发生规律,重发原因及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生产上识别,防治该类病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与小麦黄花叶病毒外壳蛋白(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 coat protein,WYMV-CP)互作的小麦蛋白,构建了小麦茎叶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并从中筛选获得了与WYMV-CP互作的小麦蛋白基因片段。从小麦茎叶中提取小麦总RNA,分离mRNA后,利用GATE-WAY技术将反转录得到的小麦cDNA片段定向转移到目的载体,同源重组反应后成功构建小麦cDNA文库。经检测,小麦cDNA文库的滴度为5.86×106 CFU·mL-1,库容量为2.34×107 CFU,重组率为95.8%。根据NCBI上WYMV-CP开放阅读框信息,构建了诱饵载体pGBK-CP,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获得了若干阳性克隆,共转化试验初步验证了WYMV-CP与PEPCK、PAL等蛋白的互作关系。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成功获得与WYMV-CP互作的小麦蛋白基因片段,为明确WYM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小麦黄花叶病毒P1蛋白原核表达、抗血清制备及其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T-PCR方法从感染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扬州分离物的小麦叶片中扩增获得该病毒P1基因的全长cDNA片段,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1基因编码区含有765个核苷酸,编码1个由255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28.2 kDa的蛋白。将P1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GEX 6P-1-P1,经IPTG诱导,P1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GST-P1的融合蛋白,纯化并制备了P1蛋白的兔抗血清。利用此抗血清,可以检测WYMV病叶中的P1蛋白,但与提纯的WYMV粒子没有血清学反应,表明P1没有参与WYMV粒子的包装,是一种非结构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