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农学   9篇
  1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duanb@163.com     
 分析了调整播种期前后豫南粳稻生育期内的气候特点与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发生流行适宜气候条件对应关系的变化,指出豫南粳稻按常规方式种植,稻瘟病、纹枯病易大发生的原因在于其孕穗灌浆期处于高温高湿时期,推迟播种期后,孕穗灌浆期避过高温高湿时期,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轻甚至不发病,解决了豫南粳稻病害重的难题。  相似文献   
22.
分析了调整播种期前后豫南粳稻生育期内的气候特点与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发生流行适宜气候条件对应关系的变化,指出豫南粳稻按常规方式种植,稻瘟病、纹枯病易大发生的原因在于其孕穗灌浆期处于高温高湿时期,推迟播种期后,孕穗灌浆期避过高温高湿时期,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轻甚至不发病,解决了豫南粳稻病害重的难题。  相似文献   
23.
单双苗移栽对杂交水稻群体特征及产量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单苗移栽和双苗移栽2种方式,研究杂交水稻的群体质量特征和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移栽方式对有效穗数影响不大,最大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和抽穗期茎生各叶片长度基本相同,影响产量差异的因素主要表现在茎鞘叶物质输出率上。单苗移栽产量比双苗移栽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4.
豫南粳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豫南粳稻的开发应用始自50年代.曾先后多次立项攻关,但多侧重于优良品种的选择,收效不大.  相似文献   
25.
信阳地区粳稻晚播气候资源利用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阳市近30年(1980-2010年)水稻生育期内太阳总辐射、日平均温度和降雨量数据为基础,产量均按照7 500 kg/hm2作为计算指标,利用前人的气候资源利用率分析方法,计算信阳粳稻晚播后气候资源利用率。结果表明,信阳粳稻晚播后光能利用率平均提高0.03个百分点,热能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74%,降水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0.85%。  相似文献   
26.
在可能引起花期不遇的众多因素中,气温变化是不可控因素,气温异常是导致大面积杂交水稻制种出现花期不遇的主要原因。回归分析表明,气温对水稻播始历期的影响以秧苗期最为明显,利用秧苗期日平均积温的变化进行花期早期预测,可在亲本可变生长期内进行花期调节,有利于提高花期调节效果。介绍了利用秧苗期积温预测花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分析了调整播种期前后豫南粳稻生育期内的气候特点与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发生流行适宜气候条件对应关系的变化,指出豫南粳稻按常规方式种植,稻瘟病、纹枯病易大发生的原因在于其孕穗灌浆期处于高温高湿时期,推迟播种期后,孕穗灌浆期避过高温高湿时期,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轻甚至不发病,解决了豫南粳稻病害重的难题。  相似文献   
28.
对豫南西瓜腾茬期和适于晚播的粳稻品种进行了研究筛选。结果表明,西瓜腾茬期在6月底~7月中旬,粳稻的播期可以推迟到6月上旬~24日,据此建立起瓜后粳稻效种植模式。这一模式也适于其它仲夏作物的后茬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29.
水稻种子蛋白质含量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水稻(Oryza sativa L.)等主要粮食作物而言,其种子蛋白质含量是个十分重要的营养品质性状。准确、快速、高通量地检测并分析水稻种子中的蛋白质含量,对稻米营养品质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比较水稻种子蛋白质含量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及其优缺点,并分析了水稻种子蛋白质含量不同检测方法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水稻及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的营养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0.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籼型杂交水稻品种、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薄膜育秧技术、水稻机插秧技术、"籼改粳"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以及近年再生稻的研发,豫南水稻播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的4月中下旬扩展到3月上中旬至6月上中旬,播时历期由20多d延长到90多d。其中,籼稻播期集中在4月,粳稻集中在5月,再生稻集中在3月上中旬。播期的演变满足了水稻不同品种类型和生产方式对播期的需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种田大户的季节矛盾,有利于提高稻田复种指数、优化豫南稻麦耕作制度,但也存在籼稻粳稻播期混淆,局部地区籼稻播期偏早、温室育秧导致品种高产潜力下降等问题。籼稻播期偏早不仅会导致高温热害,造成结实率下降,产量和品质降低,而且还加剧稻麦耕作制度退化,冬闲田面积增加。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推进技术转型升级,促进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化生产是优化豫南稻区水稻播期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