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为阐明酚酸类物质在花生连作障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研究排除田间因素的干扰,通过室内模拟培养法,研究了4种不同浓度的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及其混合物对土壤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当酚酸类物质的初始含量较低(15 mg·kg-1干土)时,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活性、酶活性(脲酶、中性磷酸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及养分含量(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均略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P>0.05);当其初始含量达到或高于30 mg·kg-1干土时,各指标均降低,且随浓度增加降幅增大,以3种酚酸类物质混合物的化感抑制作用相对最强。总体来看,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酚酸类物质的化感抑制作用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其中,对羟基苯甲酸在处理第7d化感抑制作用达到最强,而肉桂酸、邻苯二甲酸和3种酚酸类物质混合物的最强化感作用是在处理第15 d。推测酚酸类物质的累积与连作花生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劣化有着直接关系,是花生连作障碍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2.
生物可降解型自控缓释尿素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种生物可降解型自控缓释尿素(CU1、CU2、CU3、CU4)为研究材料,通过静水释放试验模拟研究了4种肥料在常温条件下的养分释放规律,采用静水释放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对CU4养分释放的影响以及采用土壤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量对CU4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CU1和CU2养分累积释放曲线呈倒"L"形,CU3和CU4养分累积释放曲线呈"S"形,这与非生物可降解型聚合物包膜尿素养分累积释放曲线相同。4种肥料的初溶出率为0.07%-8.77%,微分溶出率除CU1外,均低于4%,其中CU4初溶出率最低,控释效果最好,约控释85天。升高温度将增大养分释放速率,缩短控释时间,降低土壤含水量能够降低养分释放速率和养分释放总量,但不管是升温还是降低土壤含水量均不改变肥料养分累积释放曲线类型。  相似文献   
23.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石油污染物对油菜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POD、硝酸还原酶活性、根活力、细胞膜透性和VC、总糖含量等一系列生理及品质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浓度低于500mg/kg时,对油菜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油菜产量、株高、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而且这个浓度时对油菜品质的影响也很小,但是当石油烃的浓度超过500mg/kg时,随着浓度的加大,对油菜的伤害也越来越严重了,表现为油菜产量、叶绿素含量、根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大幅降低,细胞膜透性和POD 大大增加,而且品质也随之下降。综合各项指标,石油烃对油菜的临界浓度暂定为500mg/kg。  相似文献   
24.
调控措施对日光温室黄瓜伤流液及其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以农民习惯施肥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滴灌两种水氮调控措施对黄瓜产量、伤流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天的根系伤流强度均明显高于夜间|且随生育期延长,伤流强度和伤流量呈升高趋势,但受根系生长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后期升幅较小。伤流液中的氮素形态以硝态氮为主,含有大量游离氨基酸。与当地习惯施肥模式相比,通过秸秆还田调节土壤C/N措施可以显著增加伤流量和伤流液中硝态氮、铵态氮、游离氨基酸和钾含量,增强了根系活力,也促进了作物对N、K养分的吸收,略增产1%,差异不显著|而受灌溉频率的影响,滴灌措施下植株伤流液的上述指标都显著降低,产量降低13.1%,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5.
山东省农村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硝酸盐含量是衡量饮用水水质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为摸清山东省农村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现状,本文通过对山东省16个地市农村地区的地下水进行取样及硝酸盐含量监测,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取样时期、取样区域、种植作物类型的不同均导致了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差异显著。各地雨季前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均值达到14.12mg.L^-1,雨季后地下水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均值仅为6.74mg.L^-1;受氮肥投入量及地下水埋深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作物种植类型下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差异明显,以露地蔬菜区最高,其次为果树区、设施蔬菜区及粮棉油作物种植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率分别为65.71%、60.71%、50.98%、24.74%;不同地市间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差异明显,青岛与烟台两市的污染水所占比例及硝酸盐含量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市,聊城、德州、滨州、菏泽4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均值低于5mg.L^-1;整体来看,在两次所取516个样本中,全省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均值为10.43mg.L^-1,污染水占所取得水样的比例达到14.15%。  相似文献   
26.
山东省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已成为普遍问题.为了摸清山东省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状况,通过调查取样分析,对本省地下水硝酸盐含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地下水NO-3-N含量总体较低,平均为7.4mg·L-1,仅有2%的地下水超过了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地区之间地下水硝酸盐含量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临沂市NO-3-N含量最高.达10.6 mg·L-1.受降雨影响,雨季后地下水硝酸盐含量下降.农田利用类型对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影响较大,在粮田、设施菜地、露天菜地、果园4种类型中,设施菜地影响最大,NO-3-N达到13.1 mg·L-1,其次为果园.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NO-3-N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大平均值出现在埋深20~50m的地下水中,达8.5mg·L-1.  相似文献   
27.
山东省典型覆膜作物地膜残留情况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阐明山东省地膜污染现状及地膜残留系数,2011—2014年采用问卷调查及取样检测方法对山东省典型覆膜作物(棉花和花生)的地膜残留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定点试验监测方法研究地膜残留系数,以期为山东省残膜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0个调查地块的土壤耕层地膜残留量范围介于5.33~46.99 kg/hm~2,平均23.91 kg/hm~2,未超过国家农田残膜限值标准,地膜污染状况较轻。统计分析表明,农田土壤地膜残留量与地膜厚度呈反比,与覆膜年限呈正比;与壤土区相比,砂土区地膜残留风险较小。受地膜厚度、覆膜年限、覆膜比例和土壤质地的综合影响,花生和棉花种植区的地膜残留量相当。3年的定点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和花生的地膜残留系数分别为13.02%和8.56%,维持生产和地膜回收现状不变的情况下,两种作物的种植年限分别超过21年和19年,地膜残留量将超过国家农田残膜限值标准,成为残膜污染区域。因此,不能忽视地膜残留的防治工作,要以预防为主,注重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28.
施氮模式对番茄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番茄为指示植物,研究不同施氮模式:农民习惯施肥(N-farmer)、减施化肥氮26%(74%N-farmer)、减施化肥氮26%结合调节土壤C/N(74%N-farmer+S)、减施化肥氮26%结合调节土壤C/N和采用滴灌(74%N-farmer+S+D)、减施化肥氮45%结合调节土壤C/N和采用滴灌(55%N-farmer+S+D)的集成模式对设施番茄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55%N-farmer+S+D模式下番茄产量最高为108 349 kg·hm~(-2),产投比最高为26.1;与N-farmer模式相比,74%N-farmer、74%N-farmer+S、74%N-farmer+S+D和55%N-farmer+S+D模式的氮素利用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均有增加,其中55%N-farmer+S+D模式的氮素当季利用率为9.56%.氮素农学效率为43.67 kg·kg~(-1),均显著高于N-farmer模式(P<0.05);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在各施氮模式间没有显著差异,55%N-farmer+S+D模式的效率最高为598.06 kg·kg~(-1);55%N-farmer+S+D模式的氮素果实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分别为493.81 kg·kg~(-1)和53.84%,均高于N-farmer模式.氮平衡结果表明,N-farmer模式的表观损失最高,55%N-farmer+S+D模式显著低于N-farmer模式;相同土壤剖面中不同模式硝态氮含量随番茄生育进程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番茄盛果期和拉秧期,74%N-farmer+S、74%N-farmer+S+D和55%N-farmer+S+D模式在0~100 cm剖面累积的硝态氮含量均低于N-farmer模式,拉秧期N-farmer模式累积的硝态氮含量最高达705.24 kg·hm~(-2),74%N-farmer+S+D模式累积的硝态氮含量最低为453.75 kg·hm~(-2);番茄在3个不同生育期,土壤硝态氮多累积在0~40 cm土层,硝态氮的相对累积量约为50%.综合以上分析结果,集成模式55%N-farmer+S+D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提高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残留.  相似文献   
2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石油污染物对油菜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POD、硝酸还原酶活性、根活力、细胞膜透性和Vc、总糖含量等一系列生理及品质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浓度低于500 mg/kg时,对油菜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油菜产量、株高、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而且这个浓度时对油菜品质的影响也很小,但是当石油烃的浓度超过500mg/kg时,随着浓度的加大,对油菜的伤害也越来越严重了,表现为油菜产量、叶绿素含量、根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大幅降低,细胞膜透性和POD大大增加,而且品质也随之下降.综合各项指标,石油烃对油菜的临界浓度暂定为500mg/kg.  相似文献   
30.
氮素对大蒜产量影响和氮素供应目标值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地方品种金乡白皮蒜为试材,设6个施肥处理5个氮素水平,研究了氮素对大蒜产量的影响以及该条件下土壤氮素平衡等。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大蒜的产量随之增加,MN1~MN4处理大蒜分别增产25.4%~40.2%。施氮240kg/hm2的MN3处理为该试验条件下的适宜用量。在大蒜整个生育期,土壤有机氮表观矿化量为N 134.5kg/hm2、有机肥净矿化量为N 34.2kg/hm2。大蒜在苗期、鳞芽花芽分化及蒜薹伸长期、鳞茎膨大期氮素的供应目标值应为N 158.6、128.0、211.6kg/hm2。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氮素的损失增加,MN1~MN4处理分别损失32.0%~40.4%。单位氮素投入所获得的收益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逐渐减少,MN1~M4处理每投资1元钱的氮肥分别可获得97、67、51、35元的收益。大蒜施肥在注重产量的同时,也应兼顾环境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