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3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3篇
  2篇
综合类   28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麦蒲螨[Pyemotes tritici(LaGreze-Fossat et Montagne)]是黑沙蒿主要钻蛀性害虫沙蒿大粒象(Adosomus sp.)和沙蒿尖翅吉丁(Sphenopterasp.)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为明确麦蒲螨的寄主选择行为,本文分别研究了麦蒲螨对黑沙蒿4种钻蛀性害虫、同一寄主不同发育阶段、受害黑沙蒿根部以及害虫虫粪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麦蒲螨对4种害虫以及同种害虫不同龄期幼虫有明显的选择现象,其中,对沙蒿尖翅吉丁的趋向性相对最高,沙蒿蛀茎蛾次之,沙蒿大粒象相对较小;相对于寄主的初孵幼虫,麦蒲螨对其老熟幼虫和蛹的趋向性更为强烈;不同种类害虫幼虫对麦蒲螨的寄主定位起到重要作用,而不同种害虫的虫粪对麦蒲螨的寄主选择行为也有一定的作用。相比受害黑沙蒿而言,健康黑沙蒿对麦蒲螨有明显的驱避现象。研究结果为揭示麦蒲螨对黑沙蒿不同钻蛀性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利用麦蒲螨进行黑沙蒿主要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
为有效控制柳毒蛾Leucoma salicis对沙柳Salix psammophila的为害,深入了解柳毒蛾幼虫和蛹的种群空间结构,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年龄沙柳林地中柳毒蛾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柳毒蛾幼虫和蛹的数量在沙丘顶部最多,每丛沙柳中分别为17.03±5.15和15.24±5.26头,与在沙丘底部的数量分布差异不显著;在多年生沙柳林地内的数量分布最多,每丛分别为20.31±2.39和18.02±3.19头,与2年生沙柳林地内的数量分布差异极显著。沙丘顶部多年生沙柳、沙丘顶部和底部2年生沙柳上柳毒蛾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均呈聚集条带状分布,聚集斑块由聚集中心区域向四周逐渐减小;沙丘底部多年生沙柳上幼虫和蛹的空间分布为随机分布;不同样地内,柳毒蛾蛹和幼虫在沙柳上的空间分布相同。  相似文献   
63.
沙蒿木蠹蛾性诱剂的分析合成与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和触角电位测定(EAG)技术分析沙蒿木蠹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结果表明:在提取物中存在有顺-5-十二碳烯乙酸酯(Z5-12∶Ac)、顺-5-十四碳烯乙酸酯(Z5-14∶Ac)和顺-5-十二碳烯-1-醇(Z5-12∶OH)3种主要成分.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相应的标准化合物,林间诱蛾试验结果显示:Z5-12∶Ac和Z5-14∶Ac 2种组分的组合具有很高的诱蛾活性,且具有专一性,当加入反-3-顺-5-十二碳二烯乙酸酯(E3,Z5-12∶Ac)时诱蛾活性增加.将3种化合物按10∶6∶0.5配成性诱剂制成诱芯(825 μg·个-1),诱蛾效果最佳,日平均诱蛾7.2头.此性诱剂可用以田间诱捕和虫情监测,为沙蒿木蠹蛾的综合防治提供一条新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64.
北京地区古树资源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状况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当前我国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形势,结合北京市门头沟区古树资源情况和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实际,对门头沟区古树立地条件、生理条件以及有害生物入侵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提出了保护古树的复壮措施和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方法,从而为有效保护古树资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5.
本文采用空间换时间的研究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南缘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与固定沙地过渡带和固定沙地内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沙地内植物群落多样性呈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各演替阶段均有不同的植物群落和优势物种。豆科和藜科植物作为流动沙地的先锋物种,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禾本科和菊科植物由流动沙地到固定沙地,其种类变化较大,表明其在沙地恢复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萝摩科植物可作为区分流动沙地和其它沙地类型的指示性植物;马齿苋科和紫薇科植物仅在固定沙地中出现,已成为判断固定沙地的标志性植物。除沙地恢复过程中人为播种的柠条和沙蒿外,流动沙地阶段的优势物种是沙米,半固定阶段是沙生冰草,半固定沙地与固定沙地过渡地带是老瓜头和地梢瓜,而固定沙地则为花棒和地梢瓜。因此,在沙漠化治理中应根据不同的沙地类型选择不同的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66.
我国西部地区柠条主要害虫及其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柠条自身的生态经济价值及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对我国西部地区柠条主要害虫及其控制措施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指出要坚持可持续控制和森林健康的防治理念,遵循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原则,以营林措施、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及无公害化防治为主。积极开发不同的营林模式和技术,同时进行抗性品种的选育;筛选和应用高效低毒的环境协调性药剂;进行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本地天敌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可供监测和防治的性信息素、植物源引诱剂和相应的应用技术等,最终建立有效控制柠条林虫灾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7.
旨在了解荒漠典型生境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选取宁夏盐池县地区3类典型荒漠灌木林,于2008年8月至9月对大型节肢动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均为沙蒿灌木林甘草沙蒿灌木林沙柳灌木林;不同类型灌木林节肢动物类群之间有显著差异。以膜翅目昆虫为优势种群,占总数的75.91%,鞘翅目(5.43%)、革翅目(4.35%)、双翅目(3.01%)、同翅目(2.68%)、蜘蛛目(2.68%)和半翅目(2.17%)为常见种群,其余各目共占总数的3.76%。3种类型灌木林内节肢动物的垂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性,沙蒿灌木林、沙柳灌木林主要聚集在土壤的下层,而甘草沙蒿灌木林具明显的表聚性。因此,固定沙地(沙蒿灌木林代表)的土壤环境优于沙质草甸(甘草沙蒿灌木林代表)优于半固定沙地(沙柳灌木林代表)。  相似文献   
68.
根据宁夏彭阳2006-2011年期间沙棘木蠹蛾成虫发生期资料和2005-2011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彭阳县每年5-9月气温变化趋势和沙棘木蠹蛾成虫发生期年变化趋势,探讨了发生期与气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5-2011年,彭阳县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均呈现下降趋势,气温倾向率分别达-0.89、-0.57℃/10年,而平均最低气温呈现略微上升的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18℃/10年,但总体来说,气温的变化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下降趋势不显著.沙棘木蠹蛾成虫始见期和结束期均向后推迟,发生期总体呈现加长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降低对沙棘木蠹蛾成虫始见期的影响较大,始见期随气温的降低而推迟,平均温度下降1℃则向后推迟约9d,而历期受气温降低的影响较小,其他时期基本不受气温降低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有效控制沙棘木蠹蛾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9.
麦蒲螨(Pyemotes tritici)是油蒿根部钻蛀性害虫沙蒿尖翅吉丁(Sphenoptera sp.)和沙蒿大粒象(Adosopius sp.)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为解决其人工繁殖、贮存和运输问题,对麦蒲螨在不同寄主上的发育情况、低温条件下贮存的可行性以及在不同时间被剥离寄主后的产出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麦蒲螨膨腹体显示出前期快速膨大,后期基本不变的增长规律;确定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幼虫和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幼虫经-20 ℃冷冻24 h后,适宜作为麦蒲螨繁殖的替代寄主;初步明确在(26±1) ℃、RH为40%条件下,麦蒲螨发育5 d后的膨腹体在经过10 ℃低温长时间贮存和被剥离寄主后都能产生大量后代。  相似文献   
70.
为预防中国常见的园林害虫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对以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为主的园林绿化树种造成危害,结合长期实地调查数据和网络数据库收集的物种分布数据,利用物种分布模型最大熵(MaxEnt)模型,对斑衣蜡蝉在中国历史(1971—2000年)和未来4个时间段(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2081—2100年)气候场景的适生区进行了预测,通过对比历史和未来时期的预测结果,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斑衣蜡蝉在中国潜在适生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历史气候场景,斑衣蜡蝉的适生区将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且适生概率自东向西逐渐降低;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斑衣蜡蝉的适生区逐渐向北迁移,同时中国北方的适生概率逐渐加强,而中部和南部地区的适生概率将逐渐降低。因此,在斑衣蜡蝉防治中,在东部地区应持续加大防治力度,将其种群密度遏制在较低水平;同时也应加强对其他气候适宜地区的主要寄主树种的虫情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