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农学   3篇
  9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荞麦营养功能及其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荞麦的品种资源、主要内含成分及营养保健功能,分析我国荞麦资源加工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大荞麦产品研发力度,广泛应用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生产符合市场需求和具有较高药用保健价值的荞麦制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综述荞麦的品种资源、主要内含成分及营养保健功能,分析我国荞麦资源加工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大荞麦产品研发力度,广泛应用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生产符合市场需求和具有较高药用保健价值的养麦制品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外校园景观的历史回顾与当代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古以来教育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就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今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科教兴国更是愈演愈烈。作者着重对中外校园景观形态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回顾,并对我国当代校园景观的建设现状提出了几点参考意见,希望能对今后的校园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夏秋季针形名茶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针对茶叶生产中夏秋季大宗茶产品性价比倒挂的突出问题,开展了夏秋季针形名茶加工技术研究,采用鲜叶摊放处理改善夏秋季茶苦涩味重和鲜爽度较差等品质问题.在试验基础上,提出了夏秋季名茶生产的技术指标和最佳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5.
针对茶树菇、金针菇、杏鲍菇等食用菌,通过预处理、调味、包装、杀菌等工序,加工成色、香、味俱佳的香辣风味即食食用菌休闲食品,满足了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6.
对B-298菌株实验室水平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8℃,发酵液pH值7.0,摇床转速为200r/min,装液量75mL(250mL三角瓶),该菌株代谢产物可有效抑制意大利青霉、指状青霉及灰葡萄孢等采后病原真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四川主栽茶品种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APD标记对四川主要产茶区具代表性的36份茶树栽培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从50条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效果良好的16条, 共扩增出167条谱带, 其中, 多态性带为158条(占94.61% ) ,遗传距离的变异范围在0.149~0.679之间。UPGMA聚类结果将36份茶树栽培品种分为3个复合组和2个独立组, 聚类结果与茶树品种的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18.
喷施叶面肥对塔罗科血橙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塔罗科血橙为材料,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的叶面肥(钾肥+钙肥+硼肥+锌肥)在转色期间喷施,研究其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能够提高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TSS)、总糖(TS)、维生素C(Vc)、固酸比(TSS/TA),可滴定酸(TA)有增有减.锌肥是影响果实TS的重要因素,随着锌肥浓度的增加,果实TSS、TA、TS、Vc、TSS/TA增加;随着钙肥浓度的增加,果实TSS、TS、TSS/TA基本呈下降趋势,果实TA基本呈上升趋势;在转色期喷施由钾肥、钙肥、硼肥、锌肥组成的A1B1C1D1、A2B1C2D3、A3B2C-D33个浓度的叶面肥能够明显改善果实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9.
以金针菇为原料,研究壳聚糖、水杨酸、苯并噻重氮、茉莉酸甲酯4种抗性诱导剂对采后金针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抗性诱导剂处理金针菇后,金针菇贮藏期间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不同时期高于对照组,提高了金针菇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维持了机体活性氧代谢的平衡.同时,实验得出壳聚糖、水杨酸、苯并噻重氮、茉莉酸甲酯的最佳处理浓度分别为0.75 g/L,0.5 mmol/L,0.75 mmol/L,100μmol/L,为金针菇的贮藏保鲜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0.
干制茶树菇是延长茶树菇保质期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采用4种不同干燥方法对茶树菇进行干燥处理,研究茶树菇干燥过程中的干燥曲线、失水曲线、复水比、干制品质的变化和特性.结果表明:对茶树菇4种不同干燥方法干燥效率和失水速率顺序依次为远红外干燥>热风干燥>自然干燥>真空干燥;复水性效果依次为真空干燥(60℃)>远红外干燥(70℃)>热风干燥(60℃)>自然干燥.根据干燥效率、干制品的复水性和品质等综合考虑,茶树菇干燥方法和温度组合首选温度70℃远红外干燥、其次为温度60℃热风干燥方,不宜选择真空干燥和自然干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