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5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18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以甘肃陇东地区盛果期‘富士’苹果树体为试材,通过连续2年的不同修剪时期试验,比较研究了6个修剪时期(1月20日、2月5日、2月20日、3月5日、3月20日、4月5日)对苹果叶片光合特性指标、1年生枝量、枝类构成比例、及腐烂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月20日-3月5日期间的4个处理之间叶片光合特性指标、1年生枝量、枝类构成比例均无显著差异;但3月5日-4月5期间的3个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时间推后,叶片光合特性指标随之降低,1年生枝数量、1年生长枝比例、中枝比例均显著减小,短枝比例显著增加;2月20日之前,随着修剪时间前移,苹果腐烂病发生随之加重。3月5日之后,随着修剪时间后移,苹果腐烂病也随之加重。2月20日与3月5日修剪的苹果腐烂病发生程度最轻,二者无显著差异。确定出3月5日前后(惊蛰左右)是甘肃陇东地区‘富士’苹果修剪的临界期。  相似文献   
52.
为探明陇东旱塬区不同覆盖方式对苹果生育后期叶片质量、根际生态环境的影响,以16 a生,连续6 a覆盖的盛果期“长富2号”苹果树为试材,设清耕(CK)、覆膜、麦草覆盖、覆黑膜+麦草(膜+草)等4个处理,调查叶片养分、活性氧代谢功能,测定0~100 cm内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水分、容重、有机质等,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麦草覆盖处理可有效提高苹果叶片叶绿素与淀粉含量,增幅分别为CK的2.79%、29.09%;根系集中分布层(20~40 cm)土壤水分、有机质含量增高,分别为CK的102.93%,135.96%;土壤容重仅为CK的96.32%,并有效提高各土层土壤酶活性,特别提高土壤表层(0~20 cm)酶活性,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为CK的157.14%、218.5%、118.02%、193.21%,可有效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总量,为CK的134.19%,其中细菌与真菌的数量增高,放线菌的数量降低;根系活力与土壤水分、孔隙度、微生物含量及脲酶、蔗糖酶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负相关。覆膜与膜+草处理对叶片及土壤环境改善效果较差。综合分析根际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酶、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等,认为麦草覆盖处理是陇东旱塬区苹果园适宜的地表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53.
乔化密植红富士苹果园改造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陇东黄土高原区15年生乔化密植红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间伐、提干、落头3种处理树体光合特性、花芽量、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伐、提干、落头3种处理均能提高红富士苹果树的光合效率、产量和果实品质,其中隔株间伐处理效果最好;行株距为4m×3m,盛果期干高100~110cm,落头高度230~280cm,每667m2枝量8.5万条是成龄乔砧红富士苹果比较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54.
为探明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旱作节水措施下黄绵土物理稳定性机制和化学活性机制,揭示表层土壤有机碳贮存对土壤物理"隐性"退化的响应机制。以陇东旱塬区不同覆膜年限(2,4,6年)的苹果园表层土壤(0—20 cm)为对象,对土壤物理性状、质地分级进行判断,监测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可溶性有机碳(DOC)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表征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借助β-1,4-木糖苷酶(βX)、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表征土壤碳代谢循环特性,以解析不同覆膜年限下根系生长、土壤物理结构与土壤碳代谢酶活性、有机碳固持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期覆膜(2Y)可有效改善土壤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分别为CK的112.39%,105.65%,104.29%,90.08%,显著促进细根的生长,有利于良好的土壤结构形成和植物源有机质输入;有机碳总量、颗粒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为CK的137.21%,220.11%,129.42%,151.35%,111.72%,提高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长期覆膜(6Y)表现为表层土壤"隐性"退化,土壤孔隙结构恶化导致细根生长障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中的易氧化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显著降低,仅分别为CK的46.88%,43.54%;βX、βG、CBH酶活性作为主导因子决定了有机碳储量的变异性,仅分别为CK的65.60%,53.08%,47.04%;长期覆膜条件下表层土壤结构的破坏,导致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土壤碳代谢酶活性和碳库管理指数的降低,有机碳储量减少,不利于土壤质量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短期覆膜(2Y)为适于陇东旱塬苹果栽培的节水保墒覆膜年限。研究结果为完善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苹果栽培节水保墒技术对土壤物理结构演化、地力提升、根系生长的调节机制、优化抗旱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5.
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测定了不同摘袋时期处理对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摘袋时期对果实色泽、光洁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硬度、可溶性总糖含量、总酸含量以及糖酸比均有影响,但不影响单果重和果形指数;综合各项指标,甘肃地区“红富士”苹果适宜的摘袋时期为9月下旬,此期内摘袋并适期采收,果实着色鲜艳,光洁度好,硬度大,糖酸比适中,口感酸甜可口.  相似文献   
56.
陇东旱塬区果园节水抗旱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肃陇东旱塬地区具有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化学污染等优越条件,所产果品以色泽艳丽、糖度高、风味浓郁而著称,是生产绿色果品的理想区域,已成为我国著名的优质苹果、梨生产基地之一。但由于降水及灌溉条件的限制,果园水分高效利用难度增大,水分已成为果品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57.
以16年生苹果树为试材,对果园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容重、有机质含量及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覆草处理可有效增大土壤含水量、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增加各土层土壤酶活性、细菌与真菌的数量,减少了放线菌的数量。覆膜处理降低了0~80 cm土层“细菌/真菌”比值,果园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土壤生态逐渐失衡,肥力降低。综合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及酶活性、微生物分布特征,认为覆草处理是陇东旱塬区苹果园适宜的地表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58.
结合多年试验研究和集成示范实践,提出了以培养树势为中心,及时保护伤口、尽量减少树体带菌量为主要预防手段,以刮治病疤、休眠期主干涂白等措施为辅助的苹果树腐烂病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59.
为研究间伐改形对陇东成龄乔化密闭富士苹果园树体枝类组成、花芽形成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16年生密闭红富士苹果园为研究对象,对隔株间伐改形和不间伐改形树体枝类组成、花芽形成、质量和果实品质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间伐改形后长枝和中枝占比率比不间伐改形分别减少5.97、5.88百分点;短枝占比率和优质短枝占比率比不间伐改形分别增加11.85、24.97百分点;顶花芽量比不间伐改形提高35.4%;花芽坐果率比不间伐改形提高23.4百分点;果实单果质量、硬度分别比不间伐改形分别提高16.7%、17.3%;着色面积和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比不间伐改形提高12.3,1.03百分点。间伐改形后花芽在冠层中的立体空间分布均衡,有效改善了不间伐改形树体花芽外移和上移现象。可见,间伐改形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密闭果园枝量繁多、树形紊乱等问题,还可有效改善枝条组成比例,提高花芽质量及坐果率,明显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