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农学   18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14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6 毫秒
41.
由黑顶柄锈菌引起的甘蔗褐锈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甘蔗病害,Bru1是甘蔗抗褐锈病主效基因,该基因对不同地区的褐锈病分离物具有广谱抗性。为明确中国甘蔗主要育种亲本对黑顶柄锈菌的抗性水平,了解Bru1基因在这些亲本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于2014年对中国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101份甘蔗主要育种亲本进行苗期抗褐锈病鉴定和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结果显示,供试亲本中,共48份抗病材料含有抗褐锈病基因Bru1,频率为47.5%,表明中国甘蔗主要育种亲本中褐锈病抗性主要由Bru1控制;其余29份抗病材料和24份感病材料均不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暗示除了Bru1外,可能还有其他抗褐锈病基因存在。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甘蔗抗褐锈病育种,选育和推广优良抗病品种,有效防控甘蔗褐锈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优良抗性亲本。  相似文献   
42.
为了明确云南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 RSD)的发生危害情况,为推广应用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和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提供科学依据。于2012—2014年,对云南省18个蔗区的甘蔗宿根矮化病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并采用PCR技术对田间采集的1091 个蔗茎样品进行RSD检测。结果表明,825 个样品为阳性,阳性检出率75.6%;18 个蔗区都检测出RSD,阳性检出率56.4%~88%;28 个主栽品种均感染RSD,阳性检出率51.2%~100%,其中‘粤糖82-882’、‘粤糖93-159’、‘粤糖00-236’、‘粤糖60’、‘桂糖11’、‘桂糖17’、‘桂糖94-119’、‘赣蔗18’、‘云引58’、‘德蔗93-94’等10 个品种感病严重,RSD检出率在90%以上;不论是新植、宿根,还是水田、旱地甘蔗均感染RSD;可见RSD已在云南各蔗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是导致甘蔗减产、宿根年限缩短及严重威胁云南蔗糖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病害。  相似文献   
43.
对广西宜州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SD)的发生和分布进行了调查和田间采样,采用PCR和I-ELISA法,对田间采集的52个样本进行RSD检测。结果表明:37个样本为阳性,阳性检出率71.15%,15个样本为阴性,确认宜州蔗区存在RSD;通过系统分析,明确了不同品种、不同植期、不同蔗区RSD发生状况,为宜州蔗区推广应用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为明确2016年在广西北海、来宾、百色蔗区发现的疑似甘蔗白条病症状蔗株致病病原。利用白条黄单胞菌特异性引物XAF1/XAR1对采自这3个蔗区的62份疑似病样进行PCR检测鉴定。鉴定结果表明:62份疑似病样都能够获得约600 bp的特异性片段,所得序列完全一致大小均为608 bp(GenBank登录号:KY315183--KY315203),其与白条黄单胞菌raxB1基因核苷酸序列(GenBank 登录号:FP565176)一致性为100%,在系统进化树中处于同一分支。田间调查结果显示:甘蔗品种‘桂糖46号’、‘桂糖06-2081’对于白条黄单胞菌高度感病,病株率一般为18%~50%,严重田块高达100%;染病严重蔗株全叶枯萎,茎的节部长出许多侧芽,侧芽叶片具白色条纹,造成大幅度减产减糖。本研究在广西蔗区检测发现由白条黄单孢菌引起的检疫性病害甘蔗白条病。  相似文献   
45.
甘蔗白条病是由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Ashby) Dowson引起的甘蔗重要病害。2017年在云南保山、孟定和金平蔗区的甘蔗上发现疑似白条病的病害。从病株蔗茎中分离得到圆形,凸面,光滑,有光泽,黄色的细菌菌落。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分离得到的细菌为该病害的病原菌。使用16S rRNA基因、gyrB基因和rpoD基因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BLAST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本研究所获得的病原菌的3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白条黄单胞菌GPE PC73菌株(GenBank登录号:FP565176)对应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均为100%,在系统发育树中处于同一分支。根据田间症状诊断、柯赫氏法则验证及分子鉴定结果,确认云南保山、孟定和金平发生的甘蔗病害为X.albilineans引起的甘蔗白条病。  相似文献   
46.
甘蔗根施5%异丙特丁硫磷颗粒剂对甘蔗螟虫和甘蔗蓟马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同剂量下,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与对照农药5%特丁硫磷颗粒剂相当,对甘蔗蓟马防治效果优于对照农药5%特丁硫磷颗粒剂。可作为甘蔗害虫防治中的替代农药,使用剂量以60~75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47.
2012年5-10月在田间自然感病条件下对开远、临沧、保山、德宏4个地区41个国家甘蔗体系新品种(系)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明确了新品种(系)中开远综合试验站的云蔗05-49、云瑞06-189、云蔗05-51、桂糖30号、云蔗99-91受甘蔗螟虫危害重;云蔗03-103受黑稳病、花叶病危害重,云蔗99-91、桂糖02-467受花叶病危害重.德宏和临沦综合试验站的福农38号、福农1110、粤甘24号、云蔗99-91、桂糖31号、云蔗99-596、云蔗03-258、桂糖02-901、云瑞06-189受梢腐病危害重,福农40号、柳城03-1137、粤甘26号、粤甘35号、粤甘39号受锈病危害重,福农0335、桂糖31号、挂糖32号受褐条病危害重.4个地区甘蔗黄斑病和黄叶病危害重的品种较少.并根据以上结果提出了病虫害防治和品种布局建议.  相似文献   
48.
概括报道了澳大利亚甘蔗产业、科研现状;系统介绍了澳大利亚甘蔗试验管理总局(BSES)及其生物安全研究概况和国际国内检疫及主要病害检疫与防控等先进技术、方法.供全国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9.
为探明云南蔗区甘蔗白叶病植原体的昆虫介体及优势种群,丰富甘蔗植原体病害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制定适用于甘蔗白叶病的综合防控措施,2019年采用寻集法和扫网法对甘蔗白叶病发病最为严重的云南省临沧市耿马蔗区进行甘蔗白叶病植原体昆虫介体调查和巢式PCR检测分析。调查检测结果显示,采集到的大青叶蝉(Tettigoniella viridis)和条纹平冠沫蝉(Clovia conifer)2种昆虫介体均被检测为阳性,是甘蔗白叶病植原体的自然携带者,说明2种叶蝉可能为甘蔗白叶病植原体潜在昆虫介体;大青叶蝉若虫呈强阳性,初步确定为优势种群。鉴于目前云南蔗区甘蔗白叶病植原体传播方式主要是带毒蔗种和叶蝉类昆虫介体,建议建立甘蔗无病健康种苗繁育基地,及时杀灭蔗园中叶蝉类昆虫介体,从源头上控制甘蔗白叶病的扩散蔓延,降低田间自然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50.
为明确新甘蔗品种对甘蔗螟虫的抗性水平,以期为抗虫品种的推广应用和抗性基因发掘奠定基础,本文采用螟虫自然种群接虫方法,连续2年对10个甘蔗新品种进行了苗期螟害分析与抗螟虫性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甘蔗新品种对螟虫抗性存在显著差异,桂糖29号、桂糖31号等较抗虫,福农39号、德蔗03-83和云蔗05-49等较感虫。部分甘蔗品种抗性会随螟虫选择压力不同而变化,云蔗03-194、云蔗05-51、云蔗06-407等在螟虫虫口密度高时表现为感虫,而在虫口密度低时表现为抗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