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2篇
农学   59篇
基础科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4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小麦转基因再生植株培养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5个基因型不同的小麦幼胚,幼穗作为供试材料,探讨了品种基因型、ABA咱生根条件等对小麦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品种豫麦18-64为遗传转化的良好受体材料;0.2mg/L NAA和0.8mg/L IAA可促进幼苗生根;在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前14d,用0.5mg/L ABA处理可有效抑制出芽率,并有利于促进胚愈伤组织形成和再生能力的保持.  相似文献   
92.
基因枪轰击后大麦幼胚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基因枪轰击后的6个大麦品种的幼胚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ABA,2,4-D,ZT和IAA对胚幼的出愈率、愈伤组织分化特性和植株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用1.0mg/L的ABA在诱导培养基上处理幼胚能大大降低胚芽鞘发生率,并对出愈率和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无不良影响;经1.0mg/L的2,4-D诱导产生的胚性愈伤组织转到分化培养基上以后,芽分化率可达8%~17%,而4.0mg/L 2,4-D处理芽分化率极低。1.0mg/L ZT与0.1mg/L IAA配比能降低分化过程中不定根的发生率,有利于芽的分化。通过植株再生系统的优化,6个大麦品种的转化幼胚植株再生率达到2%~8%。  相似文献   
93.
利用反义trxs基因特异引物,对扬麦5号转反义trxs基因株系00TY5的T4和T5代进行了PCR分子鉴定,并对其纯合株系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巯基含量、α-淀粉酶活性及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00TY5的T4和T5代PCR分子检测均呈阳性.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在籽粒成熟和后熟过程中,籽粒清蛋白巯基含量在开花后30 d至成熟后5 d平均降低33.2%,球蛋白巯基含量在开花后20d至成熟后5 d平均降低42.5%,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巯基含量有下降的趋势,但降低幅度较小;α-淀粉酶活性低,变异小,尤其在开花后35 d至成熟后10 d,平均比非转基因植株下降36.5%.各种蛋白质组分的巯基含量与α-淀粉酶的活性呈正相关关系,清蛋白巯基含量在成熟前与α-淀粉酶活性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球蛋白巯基含量在成熟前10 d至成熟后10 d达显著水平(P<0.05);贮藏蛋白巯基含量与α-淀粉酶活性的相关性在各时段均较高.  相似文献   
94.
试验在温光互作设计下,通过品种苗穗期(出苗—抽穗)对温光反应的变异分析看出,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温光组合下,不仅存在着最短与最长的苗穗期,而且不同类型品种,对温光反应类型不同,春性类型品种对春化基本无反应而对光长反应敏感;强冬性类型品种对春化反应敏感,而对光长必须在一定春化量基础上才表现敏感,并且具有短日代替春化效应。一般冬性类型品种(主要指黄淮麦区的半冬性过渡类型)多为温光兼敏性,无短日春化特性。  相似文献   
95.
根据山西、陕西和河南豫西等地的调查,2004年7~9月降雨量较多,旱地土壤底墒好,大部分小麦适期播种,加之12月下旬和进入2月份以来,几次降雨降雪过程,旱地小麦苗情长势普遍好于往年,尤其是地膜覆盖麦田。目前一、二类苗情面积占到旱地麦田的80%以上,麦田群体合理,生长健壮。但各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冬前气温偏高持续到12月中旬,  相似文献   
96.
为了探索不同小麦品种潜在穗发芽能力存在的差异,分别对豫麦34、豫麦18、豫麦70和豫麦49等4个河南主栽小麦品种在籽粒发育后期的潜在发芽势、可溶性糖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①所有品种在开花20 d后均有一定的发芽能力,其中豫麦34潜在发芽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参试品种;②豫麦34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相对较高,而豫麦18最低,且4个品种在花后20 d的可溶性糖含量都略有升高的趋势,而在花后25~30 d又开始下降;③α-淀粉酶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规律在整个籽粒发育过程中大体呈一致趋势;④穗发芽率与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及α-淀粉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豫麦34和豫麦49的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与α-淀粉酶活性达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小麦穗发芽现象与籽粒内较长时间维持高的可溶性糖的含量和α-淀粉酶活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7.
为了探明转反义TrxS基因小麦株系农艺性状的变异程度,对转基因株系00T89与非转基因对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00T89转基因株系与对照同步发育,生育期相近。单株籽粒数和单株产量平均比对照提高了35.3%和39.5%;在单株成穗数和千粒重方面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平均株高增加了3.8 cm。在穗部性状上表现为穗长增加13.37%,但总小穗数变化不大,单穗结实小穗数平均增加1.7个;单穗粒数和粒重分别比对照增加24.2%和26.77%。  相似文献   
98.
研究了反义Trx-S基因对小麦Trx-h基因表达抑制情况,对两个转反义Trx-S基因品系(OOTY5和OOT89)的T3代进行了PCR检测,证明反义Trx-S基因已经遗传到转基因品系T3代植株当中、对不同成熟时期的转基因品系种子的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测定表明,转基因种子在不同成熟时期的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有较大的变化,但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α-淀粉酶活性最低值出现在花后33~36d,平均降低幅度达到61%;而β-淀粉酶活性最低值出现在花后22d、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成熟时期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反义Trx-S基因对小麦Trx-h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
小麦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培育抗穗发芽的种质资源,以13个小麦品种(品系)的植株体为受体材料,用花粉管通道及子房注射法进行了硫氧还蛋白反义基因(Anti-TrxS,与穗发芽抗性有直接关系)的遗传转化。花粉管通道法共处理小花2036朵,收获T0代种子1616粒,结实率为79.4%,将T0代种子大田点播成株行,T1代共出苗1424棵,出苗率为88.1%。对T1代苗按品种和处理组合的方式进行抽样检测,抽样株系取10个单株分别提取叶片基因组DNA,然后将单株叶片DNA等量混合,进行株系基因组DNA的PCR检测。检测结果为31个株系中有16个株系呈阳性反应。子房注射法共转化豫麦49、豫麦70、豫麦18、郑新991和95519等5个小麦品种(品系)的小花1206朵,收获种子89粒,结实率为7.4%,T1代共出苗41棵,出苗率为46.1%。对郑新991T1代株系(12棵幼苗的叶片基因组DNA混合样)进行PCR检测,电泳结果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0.
为了提高大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和植株再生频率,本试验以引进的4个啤酒大麦品种为材料,在诱导、分化与生根培养基上分别进行了不同浓度Cu2+处理.结果表明,MS诱导培养基中增加Cu2+浓度对啤酒大麦愈伤组织的诱导无明显影响,但对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分化与生根培养基中不同浓度Cu2+处理的各品种再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都表现为在5.0~10.0μmol@L-1的浓度下明显提高了出愈率和再生率,而且每个胚性愈伤组织的平均再生率也有显著提高.通过切片技术证明Cu2+浓度主要影响胚性愈伤组织的发生.供试品种在出愈率和再生率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Cu2+浓度和基因型之间表现出正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