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7篇
  4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一次性施肥对长江中游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一次性施肥方式对长江中游春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施肥方式与农民常规施肥方式相比,产量差异不显著,经济效益提高1429~1725 Yuan/hm2。一次性施肥方式降低春玉米花前干物质积累量,但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速率加快,全生育期内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及花后干物质对产量贡献率,与农民习惯施肥方式差异不显著。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一次性施肥显著降低了春玉米生育前期(拔节期)氮、磷、钾素积累量,生育中后期玉米养分积累速率加快,成熟期氮、磷、钾素积累量差异不显著;一次性施肥方式对春玉米氮素转运和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一次性施肥减少磷素和钾素的投入,但并不影响春玉米整个生育期磷素和钾素的积累和转运,同时显著提高了磷素和钾素的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2.
棉花叶枝发生发育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发育追踪法,统计和相关分析研究了叶枝发生发育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只有主茎上第4节及其以上节位的叶才能发育成有效叶枝,且叶民铃数与其着生节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叶枝经打顶后,地枝铃主要以伏桃为主。在1-4个叶枝范围内,叶枝数与全株成铃烽呈显著间接正相关关系,当达到3个叶枝时,单株成铃数达到本试验条件下增产显著所要求的铃数。但叶枝数超过一定限度后,全株成铃数会减少。随着果枝始节的提高  相似文献   
23.
鄂抗棉4号简化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的小区试验及大田示范结果表明:简化栽培棉单位面积总在铃数,铃重等与常规栽培棉差异不显著,衣分显著低于对照。简化栽培棉皮棉产量为1463.3kg/hm^2,比常规栽培棉增产5.4%,差异不显著;间作早玉米的简化栽培棉为1456.7kg/hm^2,比对照增产4.9%,差异不显著,但多收一季玉米。在单株叶数1-4个范围内,简化栽培棉单株叶枝数与单株成铃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以带有1-2  相似文献   
24.
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大田条件下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3个氮肥水平(0、150和240 kg/hm2N)和两种基追比例(即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40%︰30%︰30%(A)和30%︰20%︰50%(B)),共5个处理,依次记作N0、N150A、N150B、N240A、N240B。结果表明,在0~240 kg/hm2范围内,提高氮肥水平,显著增加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数量以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成熟期高氮处理(240 kg/hm2)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较多,分别为110.25、65.91、32.69 kg/hm2,而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下降,氮素损失率增加。在相同的氮肥水平下,采用基肥蘖肥穗粒肥比例为30%︰20%︰50%时,水稻吸收的肥料氮数量显著增加,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提高,氮素损失率降低。适量施氮并增加穗粒肥的施氮比例,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在本实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40 kg/hm2及基肥蘖肥穗粒肥为30%︰20%︰50%的施氮处理是兼顾产量和环境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25.
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下氮肥水平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两优培九为材料,设计3种不同的灌溉模式(常规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厢沟灌溉,分别记作W1,W2,W3)和4种不同氮肥水平(0,90,180,270 kg/hm2,分别记作F0,F1,F2,F3)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W1处理相比,W2和W3处理水稻灌...  相似文献   
26.
湖北省玉米产需矛盾及提升玉米生产科技水平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湖北省玉米产需状况及玉米生产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探讨了湖北省玉米发展的技术对策,提出了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协作。从种植体系革新入手,在平原及部分丘陵区适度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从栽培技术创新入手,加强玉米种植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定量化、规范化、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以利有效提高湖北省玉米的生产水平,增强自给能力,缓解产需矛盾。  相似文献   
27.
增密与减氮对秋玉米产量形成与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长江中游种植制度的变化,秋玉米的种植面积在逐渐增加,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有待优化,而通过提高种植密度配合氮肥减施,以协同实现秋玉米增产与氮素高效利用的效应还有待探讨。为此,以半紧凑型秋玉米品种勤玉5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施氮量为主区,设置常规施氮量处理(N_(300),300 kg/hm~2)、减氮30%处理(N_(210),210 kg/hm~2)及不施氮处理(N_0);种植密度为副区,设置常规种植密度(D_(60),60 000株/hm~2)、中密度(D78,78 000株/hm~2)与高密度处理(D_(93),93 000株/hm~2),探讨氮肥、密度及其互作对秋玉米冠层结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对秋玉米产量形成有明显的互作效应。与常规种植相比(N_(300)D_(60)),减氮30%(N_(210))后,增加种植密度均能明显提高冠层光截获率、LAI及干物质积累量,粒重下降不明显,产量显著提高;但由中密度(D_(78))提高到高密度(D_(93))种植时,冠层光截获率、LAI、干物质积累量、粒重及产量均没有显著性变化。与常规种植相比(N_(300)D_(60)),减氮30%(N_(210))与中密度(D_(78))处理秋玉米的氮素转运效率及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没有明显变化,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及氮肥回收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当提高到高密度(D_(93))种植时,氮素转运效率与利用效率均显著提高。因此统筹考虑提高秋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时,湖北省秋玉米品种勤玉58较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8 000株/hm~2,施氮量为210 kg/hm~2,可实现增密增产减氮目标。  相似文献   
28.
选用抗虫棉和彩色棉(G hirsutumL.)4个品种,在幼苗生长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热激条件(热激温度、热激时间),研究了热激对棉花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激刺激幼苗地上部生长,而抑制地下部生长。但48℃对地上部、地下部生长都有严重的抑制作用,可被认为是致死温度。根据热激效应综合判断,萌动期、42℃、2h是比较合适的处理组合,各因素间互作效应明显。不同品种对热激的反应存在差异,彩色棉中绿色棉和棕色棉间的差异明显;抗虫棉中品种间差异不大;抗虫棉与彩色棉间有一定差异,但似乎尚无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29.
转Bt基因抗虫棉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叶片光合特性与其生产力大小密切相关.在相同情况下,光合强度越大,累积的光合产物越多,光合产物的分配方向和分配强度越合理,一般来说,棉花产量也会越高.本文试图探讨转Bt基因抗虫棉的光合特性.  相似文献   
30.
【目的】明确长江中游春播与夏播玉米机收质量、籽粒脱水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长江中游两熟制玉米机械化收获配套种植模式及农艺措施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9年在长江中游(湖北省荆门市)选用3个当地的主栽玉米品种[登海618(DH618)、迪卡653(DK653)和豫单9953(YD9953)],设春播和夏播2个播种季,于生理成熟期(T1)、生理成熟后7 d(T2)及生理成熟后14 d(T3)分期进行籽粒机械收获,比较分析春播与夏播玉米的产量、籽粒脱水动态、机收质量及其对延迟收获的响应差异,并通过回归分析研究机收籽粒破碎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及籽粒脱水与吐丝后活动积温(GDD≥10℃)的关系。【结果】春播与夏播玉米生长期间气象条件差异明显,春播玉米较夏播玉米生育期长、干物质积累多,3个品种的春播产量显著高于夏播产量(P<0.05,下同),平均提高64.6%。春播与夏播玉米的机收含杂率均低于3.00%,但机收籽粒破碎率与损失率偏高,是影响机收质量的主要原因。春播玉米收获时的籽粒含水量(15.7%~35.5%)高于夏播玉米(14.6%~21.5%),且均随收获期延迟而明显下降。春播玉米机收籽粒破碎率随籽粒含水量的增加而呈直线升高趋势(R2=0.543,P=0.024),夏播玉米机收籽粒破碎率与籽粒含水量则呈二次曲线关系(R2=0.509,P=0.118)。春播玉米的籽粒体积(0.27~0.36 cm3/粒)明显大于夏播玉米(0.19~0.32 cm3/粒),玉米籽粒体积与机收籽粒破碎率存在显著的负二次曲线关系(R2=0.452,P=0.009)。春播与夏播玉米的籽粒含水量与GDD≥10℃呈显著的Logistic曲线关系,不同播种季玉米籽粒脱水速率对GDD≥10℃的响应也存在明显差异,籽粒水分下降至相同水平时,春播玉米所需的GDD≥10℃均高于夏播玉米。【结论】长江中游春播与夏播玉米生长及收获期间的气象条件差异导致其机收产量、机收质量及籽粒脱水过程存在明显差异。与夏播玉米相比,春播玉米生育期更长,生物产量较高,机收籽粒破碎率较低,但二者的机收损失率相当。在长江中游延迟收获对夏播玉米机收质量影响不明显,但延迟7 d收获可有效降低春播玉米机收籽粒破碎率与机收损失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