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2篇
  5篇
综合类   38篇
园艺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手持式GPS坐标转换参数解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购自吉林省测绘局的4个国家三角点的西安80坐标,配合手持式GPS(奇遇eTrex Venture)实地测得的对应WGS-84坐标,应用五参数法解算出龙井市城区及周边WGS-84坐标转换为西安80坐标的转换参数.将其输入手持式GPS接收机,对龙井市区范围内的部分控制点进行实地验证,最大误差4.2m,最小误差0.7m,符合手持式GPS单点定位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12.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林地宗地勾绘是核心内容,针对Quick Bird卫星影像和地形图的几何校正以及对在Quick Bird卫星影像和在地形图上勾绘宗地的精度比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Quick Bird卫星影像上勾绘宗地更能结合实际,比在地形图上勾绘宗地的精度高.  相似文献   
113.
基于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植被覆盖度、坡耕地分布等数据,分析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耕地转换为林地或草地状况、不同坡耕地退耕情况及退耕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等,从而揭示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耕地面积减少了9501.12km2,减少比例占工程区总面积的1.41%,其中2168.80km2和6753.48km2分别转变为林地和草地,分别占减少耕地面积的22.83%和71.08%,以退耕还草为主说明工程实施过程中考虑了干旱/半干旱区水热条件限制。②2000~2010年,研究区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了8.37个百分点,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耕地转林地区域增加了14.63个百分点,耕地转草地区域增加了18.06个百分点,达到甚至超过了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增加的规划目标。③2000~2010年,陕甘宁退耕还林/草工程区内大于15。坡耕地面积减少了1800.02km2,其中15°~25°坡耕地转换为林地和草地面积为408.68km3和1048.04km3,大于25°坡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49.83km2和152.36km2。  相似文献   
114.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一景TM影像为例,分析了影响分类回归树方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均一致的情况下,训练数据如果使用涵盖各类别的外业调查数据比使用系统布设的训练数据分类精度更高,并且多种参数波段的选择也会有效地提高分类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5.
以65块云南省普洱地区思茅松人工林圆形样地数据和sentinel-2多光谱影像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林分平均高与林分密度(每公顷株数、林分疏密度、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估测思茅松人工林林分地上生物量。分析思茅松人工林林分地上生物量与林分密度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参数模型(不变参数模型和可变参数模型)和非参数模型(包括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BP神经网络)探索平均高和林分密度等变量估测林分思茅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思茅松人工林林分地上生物量与每公顷株树、林分疏密度、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5);在构建思茅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的所有模型中,每公顷株数-林分平均高构建的可变参数模型(R2=0.966 0,RMSE=10.05 t·hm^-2)效果最优,林分平均高-林分疏密度构建的RF模型(R2=0.901 7,RMSE=19.37 t·hm^-2)次之,林分平均高-植被覆盖度构建的RF模型(R2=0.748 4,RMSE=33.36 t·hm^-2)最差;林分密度-平均高的地上生物量模型与实测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较高(R2=0.966 0),反演误差值较低(RMSE=10.05 t·hm^-2);叶面积指数比植被覆盖度对林分地上生物量变动有更好的解释能力,每公顷株数对林分地上生物量变动的解释能力好于林分疏密度。  相似文献   
116.
小流域森林生态环境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小流域森林生态环境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小流域治理的6大关键技术问题:水土流失治理、更新造林、森林利用及结构调整、植被保护、治理预测及流域信息管理,采用信息系统建立的技术路线,以VisualFoxpro6 0及Areview3 2为运行平台,建立了一个原型化、可操作性强的小流域森林生态环境治理决策支持系统 实现了从合理年伐量计算、采伐地点确定到专业报表输出;从造林规模确定、造林地点确定,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技术措施查询、造林投资概算到相关报表输出的自动化技术,为小流域的信息化管理探索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7.
以香格里拉县5种主要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县2006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选取斑块类型面积(CA)、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边界长度(TE)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共5个指数,分别从粒度(5个粒度等级)和幅度(4个幅度等级)两个方面,分析和研究了香格里拉县主要森林类型的格局特征随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粒度方面,除斑块类型面积外,其他4个景观指数对粒度的变化均呈现较强的敏感性;2)幅度方面,各景观指数对幅度的变化均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8.
利用SVM、决策树及辐射传导方程,基于Landsat TM/OLI、DEM数据分别提取2000、2005、2010、2015年昆明主城区的土地覆盖类型以及地表温度信息,并进一步分析土地覆盖类型与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2000-2015年昆明主城区各土地覆盖类型面积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建设用地增加最多、森林次之,水体基本不变,农田、裸地大幅减少;建设用地与其他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相对温差不断扩大;城市地表温度的第一正相关因素为建设用地,第一负相关因素为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