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8篇
基础科学   2篇
  21篇
综合类   29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21.
通过对内蒙古准格尔旗西黑岱流域坝地土壤的野外调查,结合西黑岱沟监测站监测资料,估算淤地坝泥沙量和泥沙有机碳储量,揭示坝系拦蓄泥沙对该流域碳汇的贡献.结果表明:1988-2009年,西黑岱流域坝系累积拦沙量为554万t.1988-1993年拦沙量为119万t,1994-2004年拦沙量为201万t,2005-2009年拦沙量为234万t.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9 407t/(km2·年),土壤侵蚀模数随时间变化呈递减趋势.淤地坝泥沙共贮存有机碳14 958 t.1988-1993年泥沙贮存有机碳3 213 t,1994-2004年泥沙贮存有机碳5427 t,2005 -2009年泥沙贮存有机碳6 318 t.平均提高流域泥沙有机碳贮存速率为0.27 t/( hm2·年),泥沙有机碳贮存速率随泥沙贮存有机碳总量的增加而提高.本研究结果可为西黑岱流域土壤碳循环和该流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2.
北京山地针叶林与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以北京山地典型针叶林和阔叶林为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和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逐渐递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内,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地高于针叶林土壤。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但针叶林与阔叶林之间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没有规律性。土壤易氧化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范围为0.36~0.45,土壤颗粒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范围为0.28~0.73,且随土层深度增加比率减小。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极显著相关,土壤易氧化碳与颗粒有机碳的相关性也极显著(P0.01)。因此,阔叶林比针叶林能积累更多的土壤有机碳。   相似文献   
23.
北京雾灵山保护区蒙椴林空间点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蒙椴林样地调查资料,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该群落的树种组成、优势种群及不同发育阶段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蒙椴林中乔木层共有9个种群,种群密度差异较大,蒙椴种群的株数比例和断面积占有明显优势。2)蒙椴林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和空间关联性与空间尺度的关系密切,在研究尺度范围内,蒙椴种群和山杨种群均呈显著性聚集分布,白桦种群呈随机分布。优势种群的空间关联性以负关联为主,种间竞争激烈。3)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空间格局随尺度的变化明显,大树在整个空间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中树和幼树在中小尺度上(r<24m)呈显著性聚集分布,在较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不同发育阶段种群之间空间关联性以负关联为主,当空间尺度大于临界值时,大树和中树、幼树的空间关联性减弱,而中树和幼树的负关联增强。  相似文献   
24.
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刺槐种群生活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在对密云地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刺槐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刺槐的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率曲线、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积累死亡函数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种群生命过程,研究了北京密云地区刺槐人工林刺槐种群动态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刺槐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并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刺槐种群动态,在刺槐种群更新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刺槐种群在群落中占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25.
北京山区天然侧柏林种内竞争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该文采用逐步扩大范围的方法确定影响对象木的最佳竞争范围,利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对锥峰山林场天然侧柏种内竞争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与典型人工侧柏林种内竞争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天然侧柏群落中对象木的最佳竞争距离为5m;天然侧柏的种内竞争强度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减小;竞争指数与对象木胸径服从幂函数关系,从模型预测结果可知当侧柏胸径达20cm以上时,竞争强度变化很小;与天然侧柏林相比,人工侧柏林的种内竞争强度较小,群落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相似文献   
26.
北京雾灵山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雾灵山固定标准地群落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比较了不同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及乔灌草各层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①不同植物群落高位芽植物种类最多,地下芽植物种类次之,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和1年生草本植物缺乏。②植物群落乔木层层片结构差异明显,天然次生林层片结构复杂,以落叶阔叶中高位芽层片和小高位芽层片为优势层片;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以落叶针叶大高位芽层片为单优层片,层次结构简单。③雾灵山植物群落物种组成较丰富,在群落梯度上,总体物种丰富度指数大小顺序为群落Ⅰ>群落Ⅲ>群落Ⅱ。④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一致,均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规律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⑤天然次生林的草本层物种均匀度指数最大,乔木层次之,灌木层的物种均匀度指数最小;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生长型的物种均匀度指数没有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27.
北京西山不同林分枯落物层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该文对北京西山4种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层的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元宝枫枯落物储量最大(14.07t/hm2),其次为栓皮栎(11.80t/hm2)、油松(10.66t/hm2),侧柏储量最小(6.90t/hm2)。②枯落物持水量的排序为元宝枫>栓皮栎>油松>侧柏;各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为元宝枫3.77mm、栓皮栎3.03mm、油松2.20mm、侧柏1.27mm。③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在184.74%~267.57%之间,排序为元宝枫>栓皮栎>油松>侧柏,其中元宝枫的持水能力最强而侧柏的持水能力最弱。④4种林分不同层次枯落物持水量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按照对数方程W=alnt+b增加。⑤各林分不同层次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之间的关系式为S=a+bt-1;在0~2h内吸水速率较快,在8h左右吸水速率明显减缓。  相似文献   
28.
不同起测胸径对判定油松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起测胸径是影响调查结果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对森林结构的合理划分、森林资源的准确计量以及对林分内部特征的正确把握。该文在对100m×80m的油松林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RipleysK函数分析了不同起测胸径下油松林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油松林的胸径结构分布不均匀;油松种群呈现明显的集群分布,且分布格局随着尺度和起测胸径的变化而变化。在同一尺度下,油松林空间分布格局的判定与起测胸径的大小有关,起测胸径不同,分布类型也会有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没有规律性。因此,在分析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时应采用相同的起测胸径。  相似文献   
29.
黄土地区主要树种的林冠降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人工降雨条件下,采用色斑法对黄土地区4个主要树种幼树进行林冠降雨观测。结合AutoCAD、Excel数据处理软件,在0.1mm径级下分析不同树种的林冠降雨特性,并对比研究林外降雨和不同树种的林下降雨动能。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林冠降雨雨谱基本不受空旷地降雨强度影响;2)用正态分布函数和类卡方分布函数对林冠降雨雨谱描述和分析容易失真,应寻求更好的数学形式对林冠降雨雨谱进行表达;3)林冠降雨雨滴直径—体积分布密度图是双峰曲线,表明Best函数同样未能对林冠降雨大雨滴作出准确描述,而利用多项式函数直接表达累积体积效果更好;4)不同树种单位水体(1L)的林冠降雨动能大小为侧柏(28.18J)〉油松(26.74J)〉元宝枫(25.75J)〉刺槐(20.07J),此结论也为在充分降雨条件下判断植被冠层是否增加了降雨动能提供了可比条件。  相似文献   
30.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草类—兴安落叶松渐伐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龄组林分植被层的生物量、碳密度、固碳速率、固碳潜力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碳密度与生物量的变化方向一致,植被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71.87~115.08 t/hm2、51.48~68.97 t/hm2,两者各层次大小顺序均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植被层固碳速率变化范围为0.96~2.75 t/(hm2·a),随林龄的增加呈逐渐递减趋势。乔木层固碳速率随林龄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趋势较明显,变化范围为0.26~0.83 t/(hm2·a),灌木层、草本层的固碳速率变化范围为0.19~0.55 t/(hm2·a)和0.39~1.87 t/(hm2·a)。植被层总固碳潜力随林龄增加而呈减小趋势,变化范围为3.61~21.11 t/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