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科学   35篇
  24篇
综合类   7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是实现灌区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础,也是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投资的重要决策依据。介绍了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了指标权重不同的确定方法;对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的现有20多种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明确了其优缺点及评价结果的精度;提出未来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更多考虑反映生态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指标,构建基于人水和谐的现代化美丽灌区评价指标体系和智能化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基础信息采集系统;要基于新的数学方法和模型建立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新方法,结合3S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现代化灌区运行水平综合评价平台,提高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与评价结果的精确性,进而更科学的指导灌区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52.
四川省不同区域地表太阳总辐射模型适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994−2016年四川省7个辐射站气象数据,在3个辐射区(川西高原I区、川东盆地II区和川西南山地III区)中评价了6种地表太阳总辐射(Rs)估算模型在3种天气类型(晴、多云、阴)下的适用性,并分析基于天气类型的组合模型在不同区域的模拟效果,以探寻最适宜全省不同区域的Rs估算方法。结果表明:(1)各经验模型在四川省整体表现良好(决定系数R2介于0.554~0.934,P <0. 001),I区(甘孜和红原站)模拟效果最好的为日照时数模型A−P(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210±0.714MJ∙m−2∙d−1),II区(成都、绵阳和泸州站)、III区(峨眉山和攀枝花站)模拟效果最佳的均为混合模型Chen(II区MAE为1.510±0.027MJ∙m−2∙d−1,III区为1.930±0.006MJ∙m−2∙d−1);(2)6个模型在四川省3种天气类型下的模拟效果呈晴天>多云>阴天的规律,日照时数模型(A−P和Ba模型)能更好地模拟晴天时的Rs,混合模型(Chen和Ab模型)则在多云和阴天时模拟效果更佳,I区在晴天、多云、阴天3种天气下模拟效果最好的模型分别是A−P(整体评价指标GPI为0.850)、Ab(1.294)、Ba(0.862),II区分别为A−P(0.381)、Chen(1.358)、Chen(1.742),III区分别为Chen(0.204)、Chen(0.857)、Chen(0.526);(3)基于天气类型的组合模型(M新)模拟各区Rs的效果均比未组合前各模型的效果好(3个区GPI分别为0.558、0.582、0.134)。因此,推荐使用基于天气类型的组合模型来估算四川省Rs。  相似文献   
53.
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对温室梨枣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探明调亏灌溉对温室梨枣品质的影响,2005-2007年以日光温室7年生矮化密植梨枣树为试材进行试验,试验期间设置充分供水处理(即对照T1),萌芽展叶期(Ⅰ期)轻度或中度亏水处理(T2),及开花座果期(Ⅱ期)、果实膨大期(Ⅲ期)和果实成熟期(Ⅳ期)中度亏水处理(即T3、T4和T5)。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亏水处理对梨枣品质的影响差异明显;与对照相比,3 a间Ⅰ期、Ⅱ期亏水处理对梨枣单果质量、含水率影响较小(P>0.05),梨枣硬度提高13.7%~15.8%,有机酸、坏果率分别下降14.2%~18.8%和21.0%~25.0%,且均达显著水平(P<0.05),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分别提高22.1%~24.4%和47.8%~60.0%,达极显著水平(P<0.01),同时使成熟期提前10~12 d;Ⅲ期亏水处理使梨枣果实硬度、着色度、Vc、可溶性固形物及糖酸比依次提高22.3%、41.9%、27.0%、38.1%和53.5%,Ⅳ期亏水处理依次提高22.7%、42.3%、37.4%、27.1%和98.7%,两期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Ⅲ期、Ⅳ期亏水处理使有机酸显著降低(P<0.05),并大幅降低坏果率(P<0.01),成熟期提前15~20 d,但同时使单果质量、果实含水率降低,且Ⅲ期亏水处理差异显著(P<0.05);各生育期亏水处理对梨枣品质的改善程度依次为:Ⅳ期>Ⅲ期>Ⅱ期≈Ⅰ期。综合考虑亏水处理对梨枣品质各项指标影响,果实成熟期中度亏水处理对品质改善效果最佳,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4.
贵州省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季节性干旱对贵州省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基于贵州省9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逐日降雨资料计算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GIS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近51a以来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1a来贵州省内大部分站点的月尺度SPI值在4-5月和9-10月呈下降趋势;年尺度SPI值呈减小趋势,干旱影响站次比呈上升趋势,干旱范围和干旱程度有加大趋势;1年四季中干旱频率空间分布在不同地域上显示出了较大差异性。  相似文献   
55.
基于叶面积指数改进双作物系数法估算旱作玉米蒸散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准确估算和区分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该文基于实测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动态估算基础作物系数,利用LAI修正土壤蒸发系数,并基于修正后的双作物系数法估算和区分黄土高原地区旱作春玉米ET,并以2012、2013年寿阳站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和微型蒸渗仪实测的春玉米ET和土壤蒸发(soil evaporation)对修正后的双作物系数法的适用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修正后的双作物系数法能够较为准确的估算春玉米ET,2012年春玉米全生育期ET估算值、实测值分别为365.3、372.6 mm,2013年分别为385.6、369.4 mm;2012年全生育期改进双作物系数法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模型效率系数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824、0.561 mm/d、0.817和0.449 mm/d,2013分别为0.870、0.381 mm/d、0.871和0.332 mm/d;同时,修正后的双作物系数法可对春玉米各生育期ET进行准确区分,土壤蒸发估算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2012年全生育期估算和实测土壤蒸发分别为0.98和0.99 mm/d,分别占ET的38.12%和37.08%;2013年估算和实测土壤蒸发分别为0.86和0.89 mm/d,分别占ET的33.59%和35.90%。因此,修正后的双作物系数法能够较为准确地估算和区分黄土高原地区旱作春玉米ET。该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区农田水分精准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6.
为探究不同数值模拟模型在川中丘陵区的适应能力,提高川中丘陵区气象资料缺失下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预报精度。选取7个代表性站点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分别建立基于M5回归树(M5-RT)、双隐含层优化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H-BPNN)和交叉验证优化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CV-GRNN)的ET0预报模型。并选取3个在川中丘陵区具有较高精度的经验模型与其进行对比,在日尺度上评估模型的预报精度,利用可移植性分析评价3种模型在川中丘陵区的泛化能力。结果表明:①基于温度、风速和大气顶层辐射输入的M5-RT2、CV-GRNN2和H-BPNN2模型都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其R\+2分别为0.987、0.967和0.988,NSE分别为0.987、0.937和0.988;②日尺度误差分析表明,4类输入项组合下,M5-RT模型最优,H-BPNN模型次之,CV-GRNN模型最差,但3种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均小于0.5 mm/d、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13.59%,优于Jensen-Haise、Hargreaves-Li和Irmak-Allen模型,M5-RT2(输入大气顶层辐射、最高/低温度和风速)、M5-RT3(输入最高/低温度和风速)和M5-RT4(输入大气顶层辐射和风速)在川中丘陵区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均可作为气象数据缺失下川中丘陵区ET0预报的推荐模型;③可移植性分析发现,训练、预测站点交叉组合下,3种模型的预报精度都有降低,但M5-RT泛化能力最强,模拟输出稳定,H-BPNN和CV-GRNN在ET0大于6 mm/d时出现明显截断误差,预测值普遍偏小,同时CV-GRNN模拟结果于标准值的趋势线斜率较小,模拟数值整体偏小。基于M5回归树的ET0预报模型在川中丘陵区具有较高精度,模拟结果稳定,可作为推荐的ET0简化模拟模型。  相似文献   
57.
温室苦瓜耗水规律及作物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耗水规律的研究是优化设施蔬菜灌溉制度、充分挖掘蔬菜种植节水潜力的基础。本研究通过温室小区软管浇灌试验结合气象数据并利用数理分析方法研究温室苦瓜耗水规律。结果表明:苦瓜全生育期耗水量为310.49mm,平均日耗水强度为2.33mm;苗期、花期、幼果期和采收期的平均日耗水强度分别为0.68、2.39、3.63和2.25mm;苦瓜作物系数与耗水模数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作物系数在苗期、花期、幼果期和采收期分别为0.54、1.53、2.90和2.64,相应阶段的耗水模数分别为6.54%、19.23%、46.74%和27.49%。结合各生育期耗水量、耗水强度、耗水模数,各生育期耗水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幼果期花期采收期苗期,幼果期为苦瓜需水关键期,在灌溉管理中应首先保证幼果期灌水。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设施环境下苦瓜耗水规律,为其灌溉制度的科学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
为探讨苗期不同水肥耦合模式对冬草莓光合特性、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寻找适合温室冬草莓的水肥耦合模式,以‘丰香’草莓为试材,设置3个灌水水平(低水、中水和高水的灌水量分别为2.4mm、3.6mm和4.8mm)和2个施肥水平(低肥、高肥的单次施肥量分别为45kg/hm2、90kg/hm2),同时设置对照处理(CK,灌水量为6.0mm、单次施肥量为75kg/hm2)。结果表明:与CK相比,低肥水平下不同灌水处理的冬草莓Pn、Tr和Gs分别降低9.9%~40.8%、15.2%~35.7%和14.0%~27.9%,高肥中水、高肥高水处理的Pn、Tr和Gs分别提高4.0%、2.4%、4.7%和13.3%、5.2%、2.3%;不同施肥水平下高水处理草莓的WUEi提高6.3%~7.6%;高肥中水、高肥高水处理的产量提高3.2%、3.5%,灌溉水利用率提高7.5%、11.8%。综合比较苗期冬草莓光合特性以及产量和灌溉水利用率,高肥高水(施肥90kg/hm2,灌水16mm)是温室冬草莓苗期较适宜的水肥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59.
为筛选适于模拟中国南方湿润地区太阳总辐射的经验模型,将中国南方地区划分为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4个区域,选用36个辐射站点逐日数据(1994—2016年),采用最小二乘算法优化3种基于温度模型(T1,T2和T3模型)、3种基于日照时数模型(N1,N2和N3模型)和2种混合模型(M1和M2模型)的经验参数,并在日、月和年尺度上评价各模型在4个分区的精度.结果表明:在日、月和年尺度上,日照时数模型精度最高,其次为混合模型,温度模型精度最低,日尺度R2分别为0.847~0.898,0.654~0.904和0.435~0.687,月尺度R2分别为0.529~0.857,0.368~0.858和0.334~0.766,年尺度RE为-1.78%~21.86%,-32.88%~24.14%和-37.54%~72.36%;日照时数模型中,N2和N3模型精度最高;混合模型中,M2模型精度最高.因此,N2和N3模型在南方湿润地区模拟效果最好,该研究可为气象资料有限条件下精确计算南方地区太阳总辐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0.
灌水均匀度是衡量滴灌系统灌水质量和水力设计的重要指标,为探究低压条件下提高灌水均匀度的方法,试验以压力补偿内镶式滴灌带和压力补偿圆柱式滴灌管为材料,测定不同毛管入口压力、敷设长度、灌水器间距的滴头流量分布及灌水均匀度。结果表明,在低压条件下,滴灌灌水均匀度随毛管入口压力的增大及敷设长度的减小而提高,随灌水器间距的增大而缓慢降低,其中毛管敷设长度影响最大,毛管类型次之,灌水器间距最小,当两种滴灌毛管入口压力在2~5 m时,灌水均匀度均高于85%,且随入口压力的减小而缓慢降低,入口压力在0.5~2 m时,灌水均匀度显著降低,压力补偿内镶式滴灌带灌水均匀度低于80%,但压力补偿圆柱式滴灌管灌水均匀度仍高于80%;当两种滴灌毛管敷设长度在40~70 m时,灌水均匀度均高于85%,且随敷设长度的增大而缓慢降低,敷设长度在70~90 m时,灌水均匀度显著降低,当压力补偿内镶式滴灌带和压力补偿圆柱式滴灌管的敷设长度分别大于75、85 m时,灌水均匀度均低于80%。因此,为满足工程设计对滴灌灌水均匀度不低于80%的要求,压力补偿内镶式滴灌带入口压力不低于2 m、敷设长度控制在75 m以内,压力补偿圆柱式滴灌管入口压力不低于0.5 m、敷设长度控制在85 m以内;为有效降低工程投资,工程设计可适当增大滴灌毛管灌水器间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