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37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30篇
  90篇
综合类   242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90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81.
目的离体多倍体育种是枣树育种的重要方法,对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枣树离体多倍体育种体系,加快枣树多倍体种质的创制。方法以茶壶枣无菌叶片为材料,将预培养不同天数(7 ~ 20 d)的叶片固定后制成石蜡切片,进行细胞学观察以确定适宜的预培养时间。在此基础上,将叶片不定芽再生技术与秋水仙素染色体加倍技术相结合,在叶片预培养8、9、10、11 d后,分别用70和90 mg/L的秋水仙素处理48和72 h,并对处理后得到的不定芽进行流式细胞术倍性检测。结果通过对叶片最佳预培养时间的细胞学研究可以得出,茶壶枣无菌叶片在预培养8 ~ 9 d时,分生细胞的分裂能力最强,且未出现分化现象,在此时期用秋水仙素对叶片进行处理,可大大提高诱导率,并且可以有效避免嵌合体和混倍体的出现。染色体加倍试验发现,在预培养8 d后,用70 mg/L的秋水仙素处理72 h,其诱导率最高,达4.11%,并成功获得8株多倍体植株。通过流式细胞术确定这8株多倍体均为纯合四倍体。结论本研究探索出了将茶壶枣叶片不定芽再生体系与秋水仙素染色体加倍技术相结合,人工诱导茶壶枣多倍体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2.
为获得更多用于构建甘蔗遗传连锁图谱可用的多态性SSR标记,本研究以6个高抗甘蔗褐锈病品种和6个高感甘蔗褐锈病品种为亲本,根据感病母本×抗病父本选配12个杂交组合,筛选在亲本间条带清晰、多态性明显、重复性较好的引物。结果表明,组合柳城03-1137×德蔗93-88、Mex105×粤糖00-236亲本间的多态性引物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52.38%和47.62%;其中,10对引物(18-mSSCIR34、22-mSSCIR38、25-mSSCIR48、32-mSSCIR67、51-mSSCIR50、57-MSSCIR21、71-SMC1490CL*、73-SMC278CS*、75-SMC31CUQ*、77-SMC336BS*)在组合柳城03-1137×德蔗93-88中多态性最好,7对引物(22-mSSCIR38、25-mSSCIR48、45-mSSESTC04、51-mSSCIR50、67-mSSCIR9*、76-SMC334BS*、80-SMC486CG*)在Mex105×粤糖00-236中多态性最好,利用筛选得到的引物,更有利于构建分子遗传图谱。本研究结果为抗褐锈病新基因定位和开发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3.
"12316"将伴随移动互联的终端,将复杂的公共服务以简洁的人机互动带给广大农民;建立政府部门及农技推广、市场服务等机构与农民的直接联系,帮农技人员找到农户;一部手机就能将上万的专家智慧、农业技能攥在农民手中随时调用;农民可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获得政策、技术、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相似文献   
84.
正笔者于2018年6月14日发表《关于中国农药企业如何实现联合登记的深入讨论》一文之后,与国内众多农药企业进行了关于联合登记的深入交流和讨论。现阶段中国农药企业普遍对于联合登记较为感兴趣,并且很多都已有在中国ICAMA进行联合登记的经验,但很多企业也表示了联合登记不太顺利,借用一位老总的话:"当初一腔热  相似文献   
85.
3种农药对蔗田杂草香附子的防除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明确75%氯吡嘧磺隆WDG、25%硝磺·莠去津OD和73%甲·灭·敌草隆WP等对蔗田香附子的防除效果及其安全性。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别调查了喷施不同药剂处理的甘蔗和香附子的叶色变化情况,香附子地表植株、根和地下球茎(或芽)的死亡率。结果表明,75%氯吡嘧磺隆WDG对香附子地上部分、根和地下球茎(或芽)防效均达90%以上且对甘蔗安全;73%甲·灭·敌草隆WP可有效控制香附子地表植株和根,但对地下球茎(或芽)防效较低;25%硝磺·莠去津OD仅能使香附子地表植株变色,对香附子根和地下球茎(或芽)几乎无效。75%氯吡嘧磺隆WDG对香附子防治效果好且对甘蔗安全,可作为蔗田香附子防治的轮换药剂,使用剂量以90、135 g/hm2为宜。  相似文献   
86.
综述了过去百年间印度应用害虫天敌进行甘蔗生物防治方面的成功经验及显著成果,分析了印度甘蔗害虫生物防治成功原因,并阐述了生物防治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7.
复合高效配方药剂对甘蔗褐条病防控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控甘蔗褐条病的复合高效配方药剂及精准施药技术,选用多菌灵、苯菌灵、百菌清、嘧菌脂、吡唑醚菌脂、苯甲嘧菌酯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g+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00 g+磷酸二氢钾2400 g+农用增效助剂300 mL)/hm2、(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g+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00 g+磷酸二氢钾2400 g+农用增效助剂300 mL)/hm2和(25%吡唑醚菌脂悬浮剂600 mL+磷酸二氢钾2400 g+农用增效助剂300 mL)/hm2等3个配方药剂对甘蔗褐条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病指均在14.02以下,防效均达84.41%以上。本研究显示3个配方药剂是防控甘蔗褐条病理想的复合高效配方药剂,可在7—8月人工和无人机飞防叶面喷施,7~10天喷1次,连喷2次。  相似文献   
88.
在西藏山南市错那县选择100只成年羯羊,视当地条件以放牧为主,适当补饲,并充分保证放牧时间和适时延长放牧时间,进行90 d育肥试验,目的是为实际生产提供技术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塔噶羯羊育肥期每只羊平均增重15.41 kg,日增重170 g(体高增加7.5 cm、体长增加9.06 cm、胸围增加15.85 cm、管围增加1.69 cm、十字部增加2.22 cm),整体生产性能指标显著提高。把羯羊作为淘汰羊进行短期育肥销售,能够将其培育得更加肥硕,贩卖时也能够达到较高的交易价格。可见育肥是增加养羊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9.
2020年在广西南宁市金光农场发现'桂糖58'和'柳城05-136'疑似感染甘蔗赤条病,为明确其病原,本研究对不同甘蔗品种进行了发病率调查,并采集病样进行了PCR检测分析.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自然发病率不同,'桂糖58'发病率为29%~52.33%,发病严重田块平均发病率为49.67%,发病中等田块平均发病率为3...  相似文献   
90.
新疆甜菜病毒病毒原类型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8年从新疆甜菜主产区石河子、塔城、库尔勒、伊宁、奎屯等地采集病毒病样228个,初步归为4个类型,经寄主范围、病毒粒体形态观察、血清学试验、传播途径测定,初步确定这4个类型的病毒病样分属于黄瓜花叶病毒类群、马铃薯Y病毒类群、真菌传杆状病毒类群、长线形病毒类群和甜菜黑色焦枯病害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