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1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455篇
林业   606篇
农学   597篇
基础科学   255篇
  474篇
综合类   3849篇
农作物   527篇
水产渔业   312篇
畜牧兽医   1960篇
园艺   873篇
植物保护   275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290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269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448篇
  2018年   426篇
  2017年   237篇
  2016年   300篇
  2015年   273篇
  2014年   490篇
  2013年   435篇
  2012年   524篇
  2011年   501篇
  2010年   494篇
  2009年   489篇
  2008年   415篇
  2007年   364篇
  2006年   318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277篇
  2002年   223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7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河南省玉米施肥效应对基础地力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整理2005 2013年在河南省布置的885个玉米“3414”田间试验,分析不同地力水平下玉米施肥后的增产效果、经济效益及氮、磷、钾肥利用效率,明确不同地力水平下河南省玉米施肥效应,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其中5个处理CK(N0P0K0)、N(N0P2K2)、P(N2P0K2)、K(N2P2K0)和NPK(N2P2K2)的试验结果。按CK处理产量将供试885个试验地土壤基础地力划分为<4 t/hm^2、4~6 t/hm^2、6~8t/hm^2、>8 t/hm^2四个水平,收集了玉米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量、增产率、产值、施肥成本、施肥利润和产投比,计算了各施肥处理的农学效率、偏生产力、肥料贡献率、地力贡献率。[结果]四个地力水平的试验地样本量分别占总样本的15.35%、49.42%、29.42%、5.81%。NPK处理的增产量在四个地力水平下依次为3.04、2.49、1.88和1.12 t/hm^2,且各地力水平间差异显著。增产率表现出和增产量一样的变化趋势,且下降趋势更明显。基础地力产量<4 t/hm^2时,NPK处理的增产率平均达93.23%,而基础地力产量>8 t/hm^2仅为14.44%。在施肥经济效益方面,各施肥处理的产值、施肥利润及产投比均随地力水平的提高而升高,各地力水平间差异显著。其中NPK处理的产值、施肥利润及产投比在地力产量<4 t/hm^2时分别为10238元/hm^2、8862元/hm^2和5.75,在基础地力产量>8 t/hm^2时分别为15407元/hm^2、13736元/hm^2和8.05。河南省土壤地力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平均为69.99%,各地力水平下的地力贡献率随地力水平的提高而显著提高,四个地力水平的地力贡献率平均依次为53.24%、67.68%、78.80%和86.63%。土壤氮素、磷素、钾素地力贡献率平均分别为78.32%(40.72%~100%)、88.47%(70.40%~100%)、90.02%(78.27%~99.31%),总体以钾地力贡献率最大,磷地力贡献率次之,氮地力贡献率最小。从地力水平变化的角度来看,氮素、磷素、钾素地力贡献率均随地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高,其中各地力水平下土壤氮素的地力贡献率分别为65.08%(<4 t/hm^2)、77.04%(4~6 t/hm^2)、85.32%(6~8 t/hm^2)、90.47%(>8 t/hm^2)。不同地力水平下各施肥处理的偏生产力随地力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升高,农学效率和肥料贡献率总体随地力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说明提高基础地力可降低玉米产量对外源肥料的依赖性。[结论]提高土壤基础地力能够促进玉米增产、增收,降低玉米对外源肥料的依赖。河南省玉米生产中应重视土壤培肥,并根据不同地力水平合理施肥以保证玉米高产稳产、提高养分利用效率、节本增收。  相似文献   
952.
深松35 cm可改善潮棕壤理化性质并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我国传统耕作深度一般为20 cm,长期不变的翻耕深度降低耕层厚度,增加了犁底层厚度,影响作物的生长。研究小麦—玉米一年两季的种植模式下深松耕作的效果,为大田耕作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田间试验在山东烟台潮棕壤上进行。设计4个耕作处理,分别为常规翻耕20 cm (CK)、深松30 cm、深松35 cm、深松40 cm。小麦播种前进行耕作处理,所有处理均结合耕作一次性基施腐殖酸复合肥 (N–P2O5–K2O=18–10–12) 1125 kg/hm2。玉米免耕,在拔节期追施一次化肥。于小麦、玉米收获期取0—10 cm、10—20 cm、20—30 cm及3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土壤容重,计算三相比,并调查小麦、玉米产量。【结果】与CK相比,深松30 cm、35 cm、40 cm小麦季分别增产10.9%、15.3%和15.5%,玉米季分别增产12.0%、14.9%和9.4%(P < 0.05);10—4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了0.03~0.18 g/cm3。其中,小麦季0—10 cm土层中CK处理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各深松处理,深松35 cm处理0—10 cm与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玉米季0—10 cm与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最低的处理为深松35 cm,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小麦季深松30 cm处理各土层土壤三相比 (R值) 在13.2~15.9之间,总体最小,玉米季则以深松40 cm三相比值总体最小,在6.03~8.81之间。深松处理增加了20—40 cm土层有效养分含量,其中深松35 cm处理的20—40 cm土层有效磷和速效氮含量增加最为明显,分别为0.56~37.4 mg/kg与31.9~77.8 mg/kg;速效钾各土层的增加则以深松30 cm最为显著,为24.3~100 mg/kg;有机质含量以深松40 cm增加量最大,为0.95~0.69 g/kg。【结论】深松耕作可显著降低当季土壤容重,增加当季与下一季作物产量,提高土壤耕层以下20—40 cm土层的养分有效性,综合各机械能耗与耕作效果,以深松35 cm最佳。  相似文献   
953.
对猴头菌杂交选育的3株高产多糖菌株(15、91、611)和亲本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比较其液体发酵生物量与多糖含量;发酵菌丝体经水提、分级醇沉获得10个胞内多糖组分,对10个多糖组分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单糖组成、多糖基本结构特征和体外刺激RAW 264. 7细胞释放NO的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株杂交菌株在液体发酵生物量和多糖含量方面较亲本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菌株15糖含量提升率达到107%;杂交菌株菌丝体20%、60%(体积分数)醇沉多糖组分在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单糖组成与某一亲本菌株相似,变化较小,一般介于两亲本菌株的遗传特性之间。杂交菌株与亲本的多糖组分在红外光谱方面无明显差异; 10个醇沉的多糖组分均具有体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的活性,其中H15P20、H91P60、H911P60具有较高的免疫活性,活性与多糖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经杂交选育获得的高产多糖菌株,其发酵菌丝体多糖的结构特征与亲本差异不大,而含量大幅提高,为猴头菌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954.
基于DEM的马莲河流域数字地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可以为各个领域提供地形分析的基础理论及实现手段。DEM水平分辨率作为重要的尺度参数,是确定地形参数和应用尺度的重要指标。选取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的马莲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美国ESRI公司开发的Arc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基于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流域地形特征的提取与分析。研究提取流域的基本地形特征如坡度和坡向,提取流域水系,划分了小流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DEM水平分辨率对提取的地形特征及水文特征的影响,为马莲河流域的数字地形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5.
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猪E74样因子4(sELF4)和犬E74样因子4(cELF4)的亚细胞定位,为深入开展二者功能研究提供依据。利用PCR截短扩增sELF4和cELF4,分别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中,构建17个sELF4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和13个cELF4重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HeLa细胞、Hoechst33342染色,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亚细胞定位,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特征。结果表明,sELF4和cELF4蛋白全长均定位在细胞核中,sELF4 196~291 aa(586~873 bp)之间有可能存在两个细胞质核定位信号肽,cELF4的核定位信号肽分布在203~291 aa(607~873 bp),cELF4 292~663 aa(874~1 992 bp)、sELF4 292~662 aa(874~1 989 bp)在细胞中发生聚集现象。cELF4与sELF4氨基酸序列在第169~303位氨基酸之间均高度保守,其他区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综上,sELF4蛋白全长和cELF4蛋白全长均定位在细胞核中,截短表达的羧基端功能区有聚集现象,二者的核定位信号肽分布有...  相似文献   
956.
以陕西省土壤分类信息系统中的土类数据制图为例,分析了基于Google Earth(GE)的专题地图的制图原理与技术,提出了一套基于GE的一般地理专题图的制图技术流程,并讨论了其关键技术。指出了GE制图工具目前存在的两个缺陷,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介绍了陕西省土壤分类信息系统中GE制图结果和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957.
探究牡丹江烟区复烤片烟在河南仓储自然醇化过程中的质量变化,为河南烟草工业公司合理利用牡丹江片烟原料提供理论依据。将龙江911品种复烤片烟贮存于河南新郑醇化库进行自然醇化,研究醇化片烟外观、感官质量及主要化学成分变化,分析主要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片烟外观质量在醇化24个月时达到最佳,感官质量在醇化27个月时达到最佳。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片烟的总氮、总植物碱、总糖、还原糖含量,以及多酚类和游离氨基酸类总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有机酸类总含量呈上升趋势。与醇化9个月时相比,醇化30个月时片烟的总氮和总植物碱含量分别降低15.23%和1.49%,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分别降低3.48%和7.02%,多酚类和游离氨基酸类总含量分别降低9.41%和10.30%,有机酸类总含量增加15.70%。相关分析表明,香气质和杂气均与总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酸类总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香气量与总氮、还原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感官质量总分与总氮、总糖、还原糖含量和多酚类总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酸类总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总之,牡丹江片烟在河南新郑醇化库自然醇化27个月时,感官评吸质量和内在化学成分协调性最...  相似文献   
958.
为了确定肾茶叶枯病致病病原菌,笔者从肾茶云南产区采集的肾茶叶枯病样本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并对其进行了病害症状观察,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其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为白色,气生菌丝发达,菌落初期下部淡粉色,后期为深黄棕色,分生孢子顶胞钩状,成熟的大型分生孢子有3~5个隔膜。将病原菌离体接种到健康肾茶叶片,保湿培养数天后接种部位出现黑褐色病斑,与田间症状一致。病原菌基因组DNA经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ITS4 扩增及同源性分析,病原菌与Fusarium nematophilum,Fusarium equiseti,Fusarium chlamydosporum,Fusarium longipes聚为一支,核酸序列同源性为99.40%~99.60%。结合形态特征观察、ITS序列分析及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初步确定该病原菌为镰刀菌。  相似文献   
959.
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40份鸢尾属种质资源进行遗传特性及亲缘关系的分析研究,从170个SRA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高、重复性好且稳定性强的引物10个,共检测到168个位点且全部为多态位点,多态性条带比例为100%,表明供试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各种质之间的DICE遗传相似系数在0.067~0.740,平均相似系数为0.281。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遗传系数为0.265时,可将供试材料分为7个类群。其中,19份德国鸢尾品种聚到一起,扁竹兰、喜盐鸢尾、德国鸢尾‘Queen’分别各自聚为一类,上海引种的马蔺和宁夏引种的马蔺聚为一类,而内蒙古马蔺则和路易斯安那鸢尾聚到一起,西伯利亚鸢尾、花菖蒲、黄菖蒲和3个德国鸢尾品种聚为一类,主坐标分析所反映的关系和UPGMA聚类图相似。  相似文献   
960.
开展了移栽、直播等不同栽培方式对杂草稻控制效果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育苗移栽稻田相对于直播稻田更容易控制杂草稻的发生,在杂草稻发生地区是一种理想的控制杂草稻的栽培方式;而在直播稻田采用解草啶浸种、拌种等安全剂与除草剂分用技术,能在确保栽培稻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杂草稻的防控效果,解草啶浸种后施用丙草胺封杀对杂草稻的防控效果优于解草啶拌种和播后喷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