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学   66篇
  4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9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正在我国大豆科研队伍中有一批女科学家,对大豆研究做出过卓越贡献,如参与主持全国野生大豆考察的吉林农科院郑惠玉研究员,选育出浙春2号、浙春3号等优良品种的浙江农科院朱文英研究员,在云南农科院开辟了大豆研究、并在困难条件下坚守大豆研究的王玉兰副研究员,在山西农科院大豆种质资源研究中做出成绩的李莹研究员等等。  相似文献   
52.
建国以来,我国大豆生产和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1949年种植面积1.25亿亩,总产509万吨,所用品种基本为农家品种,耕作粗放,单产很低。70年代以后,由于新品种丰产栽培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大豆产量逐渐提高。1986年大豆面积1.24亿  相似文献   
53.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研究进展⒇常汝镇孙建英邱丽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81)大豆原产中国,种植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丰富多彩、类型各异的大豆种质资源,其丰富的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经过收集...  相似文献   
54.
大豆三系的选育及恢复基因的SSR初步定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栽培大豆ZD8319为母本,分别与SG01、JX03和PI004杂交,再用父本回交5次,选育出阜CMS1A、阜CMS2A和阜CMS3A三个高度不育的不育系。正反交结果表明,这3个不育系为质核互作不育系(CMS),花粉为典败型不育,且不育性稳定。与3个不育系广泛测交,筛选与不育系配合力高、育性恢复力强的强优势组合,从中鉴定出恢复度高的恢复系5个(蒙-06,YC04,阜84-5-4,ZY9010,Z9001),使栽培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三系配套。通过测交发现,阜CMS1A、阜CMS2A比阜CMS3A育性易被恢复。用这2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的核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分析,从60对核心引物中筛选出在2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间有特异带的SSR引物,分别为Satt143、Satt168、Satt441。表明这3个SSR标记是与恢复基因有关的3个等位位点。并把恢复基因初步定位于2个分离群体上的6个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55.
56.
本文利用Clark和Harosoy成熟期等位基因系,研究了在夏播条件下成熟期基因E_1/e_1,E_2/e_2和E_3/e_3,对出苗—开花、开花—成熟阶段以及全生育期的作用。与春播相比,各成熟期基因作用的方向一致,但作用程度不同。显性基因延迟成熟的效应大为减低。E_1使成熟延迟10天,E_2延迟6天,E_3延迟3天。成熟期基因具累加效应。在Clark等基因系中,E_1显著降低了粒大小,E_2和E_3对株高的作用显著。在Harosoy等基因系中,E_1和E_3造成了显著的倒伏差异。  相似文献   
57.
58.
在网室内用3种昆虫为大豆不育传粉,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传效效果最好,不育系单株异交结荚率,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分别是开放条件下自然传粉不育系的10.5,12.8和11.8倍;不育系产量(按小区面积折算)2:1行比处理平均为488.4kg/hm^2,比1:1行比产量提高23.5%;喷糖,吹风,放彩带与对照间没有显著差异。蚂蚁和苍蝇传粉效果差,无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9.
大豆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世界性病害,导致大豆产量降低并产生种粒斑驳。目前国内外对SMV株系的划分不统一。美国报道了G1-G7,G7A,C14九个株系,日本报道了A-E 5个株系,中国东北1、2、3号株系,江苏SA-SH株系,湖北S1,S2株系,黄淮Y 1-Y7株系。各地学者开展了抗源的鉴定和抗病育种工作,筛选和选育出一批抗病品种。美国已命名3个抗性基因,Rsv1,Rsv2,Rsv3。由于抗源不同,对中国东北3个株系SM V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不同,抗性受1对或2对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对江苏株系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一致,抗性受单显性基因控制。对感染SM V后大豆植株及种粒生理生化性状的变化及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等性状与抗性有关。目前已鉴定出与抗性基因连锁的SSR,RFL P和R APD分子标记,成功的克隆了SMV外壳蛋白基因并导入大豆中。  相似文献   
60.
以不同来源大豆种质为材料进行基因组SSR分析,探讨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旨在为科学评价大豆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当取样比例相同时,湖北大豆的遗传丰富度显著高于湖南大豆,但两省大豆遗传多样性指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当取样量相同时,利用随机取样法比较,湖南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湖北,而利用聚类取样比较,两省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在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同情况下,湖北大豆的遗传丰富度显著高于湖南大豆。取样数与三个遗传多样性评价参数(等位变异数、Shannon指数、He)之间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相关。以湖南大豆为例,估算出在大豆SSR遗传多样性分析中,至少需要50~60个样本,即占总体9.0%~10.8%的取样比例,才能代表总体的遗传变异。提出在评价大豆遗传多样性时,应用大豆样本数对其遗传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建议将Shannon指数计算公式改为H=-lnN ∑Pi lnPi (N为样本数)。根据修正公式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大豆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湖南大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