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8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采用含药介质法测定了咪鲜胺和井冈霉素及其混剂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曲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咪鲜胺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活性稍高于井冈霉素,而对稻曲病菌的抑菌活性极显著高于井冈霉素.咪鲜胺和井冈霉素按1 :1.5混配,对稻曲病菌和纹枯病菌的共毒系数最高,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2.
本文研究不同药剂处理水稻种子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以期筛选出对稻飞虱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的药剂及其配套使用技术,为稻飞虱的省力化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噻虫嗪、呋虫胺、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胺和氟啶虫胺腈6种药剂分别按照有效药量2、4、6 g/kg进行拌种,测定不同处理对室内及田间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同时将噻虫嗪与复合肥混合施用,验证药肥混施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及时长。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以噻虫嗪4 g/kg拌种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最好,有效控制时长为45 d左右,防治效果为90.6%;田间条件下,机插秧、直播稻以及旱育秧3种种植方式下,仍以噻虫嗪防治效果最好,有效控制时长分别为65、80、65 d。噻虫嗪与复合肥混合施用,有效药量为240 g/hm~2以上时,药后20 d,防治效果在85%以上,与常规茎叶喷雾防治效果无差异。利用噻虫嗪有效药量4~6 g/kg进行拌种,在稻飞虱发生较轻年份,可有效降低田间稻飞虱种群数量;在稻飞虱发生较重年份,水稻抽穗前采用噻虫嗪药肥混施,控制稻飞虱的持效期为20 d左右,能有效减少稻飞虱的防治次数,实现稻飞虱的省力化、轻简式防控,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3.
水引发处理对小葱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浙江省当前推广的小葱当家品种四季小葱为研究材料,采用不同时间(52h、72h、96h)水引发处理小葱种子,引发后进行发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除水引发72h的处理外,其他引发处理均能提高小葱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缩短T50的天数,显著地促进了幼苗生长,增加了幼苗鲜重。同时,水引发处理后提高了小葱种子的出苗速度。  相似文献   
84.
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常年发生较重,一般在水稻开始分蘖时明显发生,孕穗至抽穗期前后发病加剧,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危害茎秆和穗部[1-2].田间湿度大,偏施或过量集中追施氮肥,稻株生长势过旺有利于纹枯病发生且病情严重[3].  相似文献   
85.
水稻病虫发生的新动向与防治对策镇江市植保植检站陈良根,庄义庆水稻病虫在年际间变化较大,“七五”以来有加重的趋势,有的年份甚至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1991年稻飞虱特大发生;1993年纵卷叶虫峰次多,蛾卵量大;三化螟急速扩散,蛾卵暴增;纹枯病偏重以上流行...  相似文献   
86.
江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气候变暖、秸秆还田和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上升使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提高。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目前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频率已达60%以上,多菌灵的防效明显下降,低于60%。研究明确了赤霉病的防控适期和防治次数,对淮南、淮北主要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自然发病鉴定,并阐述了品种抗性和药剂防治间的互作效应。研究结果揭示,选育推广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是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基础,把握适期于小麦扬花期施用非多菌灵类的戊唑醇、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其他杀菌剂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7.
水稻恶苗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水稻恶苗病病原菌种类以及9种药剂对各类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基于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和TEF1-α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多菌灵、咪鲜胺、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咯菌腈、氟啶胺和噁霉灵对分离所得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水稻恶苗病病原菌为藤仓赤霉复合种(Gibberella fujikuroi species complex,GFSC)内的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拟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s和F. andiyazi。多菌灵对层出镰孢菌、拟轮枝镰孢菌、F. andiyazi、敏感及抗性藤仓镰孢菌的EC_(50)均值分别为0.310、0.387、0.310、0.680和2.152μg/mL;咪鲜胺对上述镰孢菌的EC_(50)均值分别为0.010、0.043、0.017、0.038和0.110μg/mL;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咯菌腈、氟啶胺和噁霉灵对分离所得4种病原菌藤仓镰孢菌、层出镰孢菌、拟轮枝镰孢菌和F. andiyazi的EC_(50)均值分别为0.002~0.097、0.014~0.078、0.044~0.343、0.019~0.074、0.033~0.466、0.019~0.146和13.957~85.558μg/mL。4种病原菌个体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叶菌唑整体较为敏感,而对噁霉灵敏感性最低,但不同病原菌对药剂的敏感性规律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8.
蕉斑镰刀菌32-6菌株产孢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液体摇瓶及固体浅盘产孢试验,比较了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在不同液体培养基中的产孢量,同时以绿豆汤和廉价固体基质(麦麸与米糠)分别作为液体和固体发酵基质,确定了发酵所需的参数。结果表明,绿豆汤培养基液体摇瓶产孢条件为28℃、初始pH8.0、初始接种量体积分数为1%(每mL母液1×106个孢子)、培养5d时,产孢量最大;固体浅盘产孢条件为28℃、初始pH8.0、初始接种量质量体积比为50∶1(g·mL-1)(每mL母液1×106个孢子)、麦麸与米糠的质量比为5.41∶1、基质含水量在63%~65%、培养9d时,产孢量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89.
环境因子对蕉斑镰刀菌32-6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光照、pH及相对湿度对该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最佳萌发条件为28℃、pH 8.0;湿度是影响孢子萌发的主要制约因素,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孢子不能萌发,95%和100%时萌发率仅为23.4%和46.3%,在水滴中孢子萌发率达95.3%;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0.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其产业化经营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设施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的互动关系,考察了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所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的具体做法,探讨了设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指出,设施农业的产业化需要在发展思路、科研体制和服务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以加快设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