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拟合并选择云南红豆杉单木生物量模型,明确树冠结构调控技术。以3年生福建省明溪县云南红豆杉原料林为对象,采用4种自变量类型模型,并导入树冠结构特征变量拟合生物量模型;经配对t检验、偏差检验与估算预测精度,优选系列单木生物量模型。比较导入树冠结构特征前后模型的拟合与预测效果,明确并验证树冠结构调控技术。结果表明,采用D2H变量拟合的模型效果最优,其次为DH变量,然后是D2变量,最后是DH变量。采用D2H变量较DH变量明显提高模型的拟合与预测效果。导入树冠结构特征后明显提高模型拟合与预测效果。冠幅、冠形率显著影响红豆杉系列单株生物量,促进系列生物量的树冠结构调控重点与方向是促进冠幅宽大;经验证,树冠结构调控技术显著提高系列单木生物量是可行的。自变量类型显著影响模型的拟合与预测效果,选择自变量类型以优化红豆杉单木生物量模型是必要和可行的。导入树冠结构特征因子明显提高单木生物量模型的拟合效果与预测精度。选出4个最优红豆杉单木生物量模型,其决定系数不小于0.862,预测精度均不小于95.18%,MAPE均不大于16.95%,可以用于生产中的生物量预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乳源木莲人工林分树冠形态特征对生长形质的影响规律,利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进行生长形质综合表现评价,采用通径分析法研究福建32年生乳源木莲人工林的冠幅、冠形率和树冠率与单株材积、胸径、枝下高、尖削度、胸高形数以及生长形质综合得分6个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冠幅、冠形率对单株材积、胸径、枝下高等生长形质特征有极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树冠率对其有显著性负向作用。冠形率对胸高形数等形质特征有极显著负向作用,对树干尖削度无显著性作用。树冠率对树干尖削度有极显著正向作用,对胸高形数无显著性作用。冠幅对树干尖削度有极显著正向作用,对胸高形数有极显著负向作用。树冠形态特征因子对乳源木莲生长形质性状影响作用与重要性排序不尽相同,其中冠幅、冠形率对生长形质综合表现有极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树冠率对生长形质综合表现有极显著的负向作用,因子相对重要性大小排序为冠幅树冠率冠形率。乳源木莲理想冠形应为宽大冠幅、具有较小树冠率,以及在此前提下形成狭长冠形的树冠结构,树冠形态调控的重点与方向是促进冠幅宽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杉莲混交林中乳源木莲树冠特征对生长形质及其综合表现的影响规律,利用多目标决策方法评价生长形质综合表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福建乳源木莲人工林中冠幅、冠形率和树冠率与单株材积、胸径、枝下高、尖削度、胸高形数以及生长形质综合表现等6个因子之间的关系,明确乳源木莲树冠形态调控重点与方向并验证。结果表明,冠幅、冠形率对单株材积有极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树冠率对单株材积有极显著的负向作用。冠幅、冠形率对胸径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树冠率对胸径具有极显著的负向作用。冠幅、冠形率对枝下高有极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树冠率对枝下高有极显著的负向作用。冠幅对树干尖削度有极显著的正向作用,冠形率对树干尖削度有弱度正向作用,但树冠率对树干尖削度有显著负向作用。冠幅对胸高形数表现极显著性的负向作用,冠形率对胸高形数有弱度的负向作用,树冠率对胸高形数表现显著正向作用。树冠特征因子间对乳源木莲生长形质性状影响作用与重要性排序不尽相同。促进生长、提高系列干形品质的树冠形态调控重点与方向不尽相同。冠幅、冠形率对生长形质综合表现有极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树冠率对生长形质综合表现有极显著的负向作用,因子相对重要性大小排序为冠幅>树冠率>冠形率。培育丰产优质乳源木莲理想冠形应为:首次有着宽大冠幅、其次较小树冠率,以及在宽大冠幅和较小树冠率前提下的狭长冠形的树冠结构。乳源木莲树冠形态调控重点与方向是促进冠幅宽大。  相似文献   
14.
木兰突细蛾[Gibbovalva urbana(Meyrick)]是木兰科植物叶部的害虫,在福建省南平地区一年发生6代,以蛹越冬。翌年2月上、中旬正值木兰科植物盛花期,开始羽化。成虫上树补充营养、交配产卵。卵散生在嫩叶表面,经2~4天孵化为幼虫。幼虫期18~19天,蛹期8~20天,越冬蛹36~49天,成虫寿命2~5天。试验表明:50%甲胺磷乳剂、50%辛硫磷乳剂、40%氧化乐果乳剂、40%水胺硫磷乳剂、2.5%溴氰菊脂乳剂,以1000~3000倍液防治中龄幼虫,均有良好效果。该虫主要天敌有多胚跳小蜂(Ageniaspis sp.)绒茧蜂(Apanteles sp.)姬小蜂科(Eulophidae)以及陆马蜂[Polistes(Megapostes)rothneyi grahami van der vecht]广腹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等。  相似文献   
15.
用来舟林业试验场24年生杉木与峦大杉人工混交林试验样地数据,以及杉木树干解析资料,研究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树高连年生长量在8年生时达到最大,为1.00m/a;树高平均生长量在幼林时期较大,在2年生和4年生时分别是1.75、1.20 m/a,4年生之后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逐年平稳降低趋势。胸径连年生长量波动较大,前后出现3次生长高峰,分别是在4年生、16年生和22年生,其连年生长量分别达到0.74、1.27cm/a和0.70 cm/a;胸径平均生长量变化平缓,2次出现高峰值分别在18年生、22年生,其值均为0.61 cm/a。材积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20年生,为0.003 16 m3/a,22年生时材积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值,为0.001 03 m3/a;材积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在接近24年生时相交,表明此时的树龄为杉木的数量成熟龄。利用Mat Lab软件,拟合了杉木人工林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Richards方程,拟合效果好、精度高,拟合的数学模型可作为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峦大杉人工林生长模拟及其数量成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福建地区峦大杉的生长过程,并确定其数量成熟龄和合理轮伐期。以福建省28年生峦大杉人工林标准木的生长数据,应用系列模型进行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过程拟合,经优选与验证,筛选出相应的生长模型,并应用材积生长模型进行数量成熟年限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回归方程分别以莱瓦科威克3、苏马克和逻辑斯蒂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模型预测精度均在97%以上,决定系数均在0.99以上,能够反映峦大杉的生长规律。由峦大杉材积生长模型,并结合两曲线的走势,可知该林分数量成熟龄在32~33 a间。建议峦大杉人工林进行大中径材培育,其合理轮伐期为32 a。  相似文献   
17.
为制定峦大杉苗木质量分级标准,分别应用逐步聚类法和平均值±标准差法进行峦大杉苗木质量分级研究,经分析比较2种方法各等级苗木比例、标准与造林成效的差异,确定合理的峦大杉苗木质量分级方法与分级标准。结果表明:采用苗高、地径作为峦大杉苗木质量分级依据是可行的;2种不同方法制定的峦大杉等级苗木比率、等级取值范围、相邻等级性状与造林成效有着明显差异;应用平均值±标准差法划分的峦大杉的苗高、地径与造林成活率、高生长量均随着苗木等级升高而显著递减;应用逐步聚类法划分的峦大杉的苗高、地径与造林高生长量均随着苗木等级升高而显著递减,但在Ⅰ、Ⅱ级苗木间造林成活率无显著差异。综合各等级苗木比率、等级取值范围、相邻等级性状差异与造林成效,峦大杉苗木质量分级宜采用平均值±标准差法进行,其分级标准为Ⅰ级苗H≥47.5 cm,D≥0.63 cm;Ⅱ级苗27.0 cm≤H47.5 cm,0.36 cm≤D0.63 cm;苗高、地径中的任何一项达不到等级标准,则下降苗木等级一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福建沙县32年生乳源木莲纯林和杉木乳源木莲混交的乳源木莲系列生长形质、林分分化及空间利用能力特征。结果表明:乳源木莲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等生长性状有显著促进混交效应,乳源木莲枝下高有显著促进混交效应,乳源木莲尖削度有显著抑制混交效应,但混交林培育对乳源木莲胸高形数、枝下高比例和树干圆满度无显著性影响。乳源木莲相对胸径变异系数,Ⅱ、Ⅲ级木以下株数比例有显著抑制混交效应。乳源木莲冠长、冠幅、冠形率、树冠体积、树冠表面积、生长空间指数、生长空间竞争指数等性状有显著促进混交效应。研究结论认为,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培育可显著促进乳源木莲生长,提高干形形质,缓解林木竞争与分化,提高空间利用能力,模式在同类生境条件地区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叶面肥和透光度对细叶青蒌藤扦插苗生长和质量影响。结果表明:叶面肥对细叶青蒌藤扦插苗的生长和质量存在着正效应,透光度对细叶青蒌藤扦插苗的生长和苗木质量有着负效应。叶面肥与透光度对细叶青蒌藤扦插苗生长量指标的新梢鲜质量、新梢长度、叶片数量、叶面积与地下根系鲜质量、主根数量有着极显著性影响;叶面肥因素作用高于透光度因素;叶面肥与透光度双因素在细叶青蒌藤扦插苗的梢鲜质量、叶片数量、叶面积性状方面存在显著性或极显著性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砍伐杉木后形成的乳源木莲毛竹新林型的生长及土壤肥力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乳源木莲毛竹枝叶分布层次明显,乳源木莲位于林分上层,林分结构合理,物种多样性较高;乳源木莲在2002-2012年的10年间能够保持较高生长量,有利于培育乳源木莲大径材;3种混交处理中,2002--2012年不同密度乳源木莲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单株立木材积生长量虽有差异,但差异较小;不同处理毛竹高径生长、产笋量和总产材量均存在差异,以RD处理、RC处理为好。乳源木莲毛竹混交林是拟自然更新的林型,能够改善林地土壤肥力,具有省工、适用、高效的经营特点,适宜在中亚热带林区高丘低山区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